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青藤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最佳处方制备青藤碱微乳,考察青藤碱微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经皮渗透特征。方法:以油酸-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水作为微乳的组成进行伪三元相图研究,采用改进的Franz 扩散池研究青藤碱微乳的透皮行为,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并与青藤碱凝胶作透皮比较。结果:青藤碱微乳的透皮稳态流量大于青藤碱凝胶 (P<0.01),青藤碱微乳平均透皮速率为116.44 μg·cm-2·h -1,透皮吸收符合零级模式(r>0.99)。结论:青藤碱微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青藤碱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2.
制备刺五加总苷微乳,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自微乳给药系统对刺五加总苷的吸收特性。以伪三元相图面积大小为考察指标,对油相、质量比(K_(m))、转数、药物浓度进行单因素考察,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法以粒径为考察指标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外观、形态、粒径等进行考察,以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为指标,测定其在微乳中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刺五加总苷微乳的最优处方为水相20.8%,棕榈酸异丙酯31.2%,大豆磷脂与无水乙醇(K_(m)=1∶1)为48.0%。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呈圆整的球状乳滴,分散均匀,微乳类型为油包水型。室温下,pH为5.19,折光率为1.4165,平均粒径(26.47±0.04)nm,多分散性指数(PDI)0.118±0.03,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389、0.1664 mg·mL^(-1)。初步稳定性研究表明,30 d内溶液澄清透明,不分层,含量基本无变化,稳定性良好。与刺五加总苷相比,制备成微乳后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显著提高,在回肠吸收效果最好,为刺五加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姜素芳  张雪萍  周学军 《中成药》2012,34(5):835-838
目的 制备丹皮酚自微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选择对丹皮酚溶解能力较强的油相,通过观察微乳的形成以及绘制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来确定最终处方,在此基础上制备自微乳,对所成微乳的粒径大小、分布、形态进行评价,并测定所得体系中丹皮酚的溶解度以及含有量.结果 以油酸乙酯(油相)- EL(乳化剂)-正丁醇(助乳化剂)比例为3.0:5.6:1.4时制得的自微乳经水稀释后可形成稳定的微乳,平均粒径为42.1 nm,丹皮酚在此体系中的溶解度高达318.4 mg/mL,所得制剂中丹皮酚的质量分数为30%.结论 丹皮酚自微乳制备简单,微乳粒径小,可显著提高丹皮酚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具有抗老年痴呆作用的石菖蒲挥发油为模型药物,制备石菖蒲挥发油鼻喷微乳。方法根据石菖蒲挥发油在各溶媒中的溶解度初步确定微乳处方组成,并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通过比较微乳区域大小、稳定性、载药量等优选最优处方。结果优选最优处方为石菖蒲挥发油-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25∶20.83∶10.42∶62.5),平均粒径为(30.5±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50±0.002,黏度(2.80±0.21)m Pa·s;以β-细辛醚计,体外透皮速率为(1 288.76±16.20)μg/(cm2·h),比石菖蒲挥发油普通乳透皮速率提高了14倍;蟾蜍纤毛毒性实验显示该制剂无显著毒性。结论所制得的石菖蒲挥发油鼻喷微乳理化性质稳定,透皮性能好,对鼻黏膜纤毛毒性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补肾温肺微乳口服液的制备处方.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微乳处方,测定其粒径,观察透射电镜视图,并对微乳进行初步物理稳定性考察.结果:优选处方为油相白术、防风、细辛挥发油,水相淫羊藿、黄芪、山茱萸等药材提取浓缩液(3 g·mL-1),表面活性剂Tween-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电镜视图显示微乳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8.25±0.08) nm,多分散指数(PDI)平均值为0.212±0.02,制备的微乳物理稳定性良好.结论:处方中的挥发油可直接作为油相形成微乳,制备的微乳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自微乳制剂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HPLC方法,以葛根素的溶解度为指标,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对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葛根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制备的最佳处方。结果最佳的处方比为油酸乙酯-复合表面活性剂(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EL=1∶2)-无水乙醇为20∶40∶40。经HPLC法测定空白自微乳的最大载药量为238 mg/g(相当于葛根素100 mg/g)。结论本工艺制备的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自微乳制剂,性质稳定,形成的自微乳粒径小,溶出速度快,有利于药物的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7.
高乌甲素微乳体外透皮吸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能力.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高乌甲素质量浓度,计算透皮速率,筛选高乌甲素微乳最佳组方.结果:高乌甲素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粒径、载药量、渗透系数分别为16.6 nm,5.21 g·L-1,12.74 cm·h-1,粒径分布范围窄.结论:高乌甲素微乳具有良好透皮能力,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马齿苋总黄酮为模型药物,制备治疗湿疹的经皮给药中药有效组分微乳。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微乳组分,并以药物体外经皮渗透速率进一步优化微乳处方。结果:优选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5:29.25:29.25:35),平均粒径为24.54nm;马齿苋总黄酮稳态透皮速率为114.70μg·cm^-2·h^-1,比原湿疹搽剂的透皮速率提高了17倍。结论:马齿苋总黄酮微乳性状均一,澄清透明,质量稳定,透皮性能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白术挥发油微乳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微孔稀释法结合伪三元相图优选乳化剂、助乳化剂及油的种类;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乳处方。结果空白微乳的最佳处方质量比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P)-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filM 1944CS)-(H2O)(2.25∶0.75∶1.5∶5.5),最优处方中白术挥发油的质量分数为7.5%,制备的空白微乳粒径为21.2 nm,含药乳粒径为25.0nm。结论所得白术挥发油微乳为澄清透明、黄褐色、均一的液体。  相似文献   

10.
马钱子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微乳,考察马钱子碱微乳对离体小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Zetapat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马钱子碱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研究马钱子碱微乳的透皮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所制备的含1%马钱子碱的微乳液滴的平均粒径为(48.0±1.7)nm,马钱子碱的平均透皮速率为(47.36±2.87)μg·cm-2·h-1,透皮吸收行为符合Fick’s第一定律。结论马钱子碱微乳促进了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显现出持续、延时的转运特点,载有马钱子碱的微乳有希望成为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给药的有前途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新型姜黄素-水飞蓟宾共载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其制剂学性质和稳定机制。方法 采用简易的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水飞蓟宾共载纳米混悬剂(curcumin and silybin co-loaded nanosuspension,Cur&Sil-Np),以稳定剂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稳定剂与药物的比例以及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工艺。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Cur&Sil-Np的粒径、分布和形态。为提高Cur&Sil-Np的稳定性,以3%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通过冷冻干燥法将Cur&Sil-Np制成冻干粉。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冻干粉中药物的晶型。进一步评价Cur&Sil-Np的体外释放特性和稳定机制。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甘草酸质量浓度1.5 mg/mL,药物质量浓度8 mg/mL,药物与稳定剂的比例5∶3,搅拌转速600 r/min。制备的Cur&Sil-Np的平均粒径为(226.5±11.1)...  相似文献   

12.
张琳琳  李小芳  宋佳文  谢龙  廖艳梅  仲粒 《中草药》2020,51(11):2929-2936
目的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冻干粉(puerarinnanoemulsionlyophilizedpowder,Pue-NE-LP),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进一步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Pue-NE-LP。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处方及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Pue-NE-LP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以5%辛癸酸甘油酯为油相,2.0 mg/mL甘草酸为稳定剂,7%葡萄糖为冻干保护剂制得的Pue-NE-LP平均粒径为(215.1±0.7)nm,PDI为0.133±0.024。扫描电镜显示Pue-NE-LP呈不规则的小片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显示Pue-NE-LP呈无定型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ue-NE-LP的溶出度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结论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的Pue-NE-LP,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能显著改善Pue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为Pue-NE制剂的多元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选制备黄芩素-茶碱共晶的溶剂体系,通过体外溶出实验考察共晶对黄芩素和茶碱各自溶出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测定黄芩素-茶碱共晶在茶碱-乙酸乙酯、茶碱-甲醇和茶碱-丙酮溶液中的溶解度,得出三相平衡点,绘制黄芩素-茶碱-溶剂体系的三元相图,筛选最优溶剂体系制备共晶,并以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为溶出介质,对共晶进行体外溶出度评价。[结果] 丙酮溶液体系中的共晶形成区面积大于乙酸乙酯、甲醇。通过丙酮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共晶中,黄芩素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累积溶出度分别是原料药的1.38和2.02倍,分别是物理混合物的1.27和1.80倍。两种介质中共晶对茶碱均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共晶的形成能够促进难溶性成分黄芩素的体外溶出度,并且对茶碱的溶出度有一定延缓作用,为黄芩素-茶碱共晶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旨在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以及评价其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通过探子初黏力试验,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和胶强度试验测定凝胶贴膏的黏性指标,包括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确定最优基质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NP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PVP K90,蒸馏水(9∶0.7∶0.8∶30∶5∶30.5)。凝胶贴膏中栀子苷24 h体外释放(77.02±3.73)%,经皮渗透速率为7.25μg·cm~(-2)·h~(-1),24 h累积渗透量为(156.22±4.90)μg·cm~(-2)。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柴栀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性,栀子苷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  相似文献   

15.
秋水仙碱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璇  张振海  陈彦  丁安伟  杜萌  贾晓斌 《中草药》2011,42(10):1963-1968
目的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丹皮酚微乳和微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IPM为油相,卵磷脂/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丹皮酚微乳。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微乳中丹皮酚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微乳的形态和粒径。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对微乳、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的丹皮酚微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 32 nm,含量稳定。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103.760,70.401 μ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1 266.484,881.217 μg·cm-2。结论: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的12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17.
许文佳  赵修华  祖元刚  李娜  吴薇薇 《中草药》2014,45(8):1068-1071
目的 以乙醇为溶剂,醋酸乙酯作为反溶剂制备甘草酸纳米粒(GAN),考察GAN作为皮肤给药载体的渗透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溶出度等分析方法对原粉及纳米粒的性质进行表征;应用透皮扩散仪,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并以HPLC法测定接收液和皮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获得的GAN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20 nm;纳米化后甘草酸的释药速率得到极大提高;GAN同原粉相比,透皮性能大大增强,12 h的单位累积透过量分别是78.51、9.792 μg/cm2结论 制备后的甘草酸粒径变小、分布均匀,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而体外释药率和体外透皮性能均有提高,在医药产品开发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卉  单进军  康安  恽菲  陈乐天  张雯  狄留庆 《中草药》2013,44(12):1610-1614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朱顺耀  来银芳  李晓稳  李晶晶  石森林  张婷 《中草药》2020,51(24):6178-6187
目的响应面设计制备唾液酸(sialic acid,SA)修饰的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脂质体(CA-SAL),考察其体外细胞毒性和摄取。方法采用改良逆相乙醇注入法制备CA-SAL,以葡聚糖凝胶G-50柱离心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并通过HPLC法测定药物质量浓度,计算包封率。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实验优化CA-SAL的处方和工艺,MTT法评价其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A549细胞对CA-SAL的摄取情况。结果优化后的CA-SAL制备条件:氢化大豆磷脂与绿原酸的质量比为15∶1,水化温度60℃,超声功率400W。CA-SAL平均粒径为(90.13±0.51)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6±0.01,Zeta电位为(-25.3±0.5)mV;包封率为57.8%,RSD为0.1%。MTT实验结果显示,CA-SAL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绿原酸脂质体(CA-CL),细胞摄取实验表明A549细胞对唾液酸修饰脂质体的摄取更高。结论通过响应面优化制备的CA-SAL粒径小、性质稳定。经唾液酸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