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连阿胶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内科张桂芳等 [1 ]采用加味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 5 0例 ,主症为心烦失眠 ,多梦 ,健忘 ,头晕耳鸣 ,口干津少 ,五心烦热 ,舌红苔黄或黄干 ,脉细数或弦数 ,兼症为多愁悲观 ,或心悸不安 ,或急躁易怒 ,或有梦遗。药物组成为 :黄芩、黄连、阿胶、五味子、炒枣仁、白芍、夜交藤、龙齿、珍珠母、鸡子黄。经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39例 ,主症消失、兼症减轻 4例 ,主症减轻、兼症不轻3例 ,主症无改善 4例。朱俊程 [2 ] 采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64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方药加减 :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  相似文献   

2.
杨善栋 《陕西中医》1992,13(5):226-227
<正> 1 经行口糜刘某,女,32岁。1988年10月21日诊。经行口舌生疮,舌体疼痛,反复发作,恙延3载,每次经前五、六日即开始上下唇内、双侧颊粘膜及舌均有溃疡,尤以舌为甚,疼痛难忍,伴有烦躁,失眠、多梦,口眼干燥,大便干结;小溲短赤灼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现月经第18d,当以滋阴、清热、润燥为法。处方:黄连  相似文献   

3.
<正>黄连阿胶汤原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3条,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因其简洁的配伍、显著的疗效,成为历代医家喜用的经方之一。本文从黄连阿胶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方药制备及药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 现代临床应用1.1 失眠类1.1.1 原发性失眠本方在《伤寒论》中即为治疗"不得卧"的方剂,故现代对于其治疗失眠的研究相对较  相似文献   

4.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论》治疗少阴病,热化证之祖方。组成为黄连、白芍、黄芩、阿胶、鸡子黄。其主证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盖手少阴经属心,心属火,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足少阴经属肾,肾主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如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交通,彼此制约,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故少阴病总属心肾易衰之病变,其病机变化,又因人之体质不同而有寒化与热化之别,如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则属少阴热证,治则为滋阴降火,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心降火而除烦热,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安心神,于清降之外,又壮水之主,  相似文献   

5.
6.
田维君 《新中医》2000,32(10):53-53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组成。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之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常用方。笔者用该方或加味治疗他病,收效甚佳,现举验案4则如下。1乙脑后期 朱某,男,8岁,学生,1977年9月3日入院。患乙脑经救治转危为安,然纳差,大便不解,邀余会诊。诊见:心烦不寐,唇焦面红,渴喜冷饮,四肢微微抽动,小便黄少,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脉证合参,证同阴虚动风之候。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g,黄芩6g,白芍、阿胶各9g,鸡子黄2枚,生牡蛎15 g。加水1200ml…  相似文献   

7.
扬越明 《新中医》1990,(2):21-22
本文主要介绍临床运用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多种病证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9.
<正> 《黄连阿胶汤》源出自仲景《伤寒论》,方由黄连、阿胶、黄芩、芍药、鸡子黄组成。笔者于1985~1991年间,运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不寐18例,痢疾8例,咽喉痛4例,均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举例如下。不寐案王某,女,48岁,家务,1985年6月8日初诊。患者四昼夜未眠,由爱人掺扶就诊,并介绍心烦不能卧,夜间欲往外出走,不能进食,  相似文献   

10.
黄连阿胶汤治验两则米子良陈某某,男,44岁,农民、家住呼和浩特市郊区,于1992年7月27日就诊。患者自1989年5月始感身体不适,倦怠乏力,心悸少寐,数月前因过劳诸证加重,只能睡2~3个小时,或彻夜不眠,每日晨四、五点钟,头昏加重,曾用中西医之法均...  相似文献   

11.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角药"是由3味中药联合应用、配伍而成,相辅相成,互为犄角。《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大量的角药运用,根据其在方剂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文章分别从独立成方、方剂中主要作用、方剂中次要或辅助作用以及多组角药联合作用4个方面对经方中茯苓"角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炜 《天津中医药》2019,36(8):788-791
文章通过临床验案理解应用五运六气方黄连茯苓汤的方法,通过观察黄连茯苓汤应用于中风病合并血糖高及皮肤瘙痒证、胸闷憋气证、月经淋漓不尽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运气方的应用方法及适用范围。辨证应用黄连茯苓汤可以取得临床疗效,运气方配伍严谨,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升阳益胃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最早来源于金代医家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是由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独活、防风、羌活、柴胡、白芍、泽泻及黄连14味药物组成,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证。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升阳益胃汤的处方来源、组成用量、制法用法、功效主治、组方原理、药物基原与炮制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了其历史沿革,确定了其关键信息。同时,发现升阳益胃汤现代临床应用极广,适用于多系统病证,其中消化系统(264次)最多,占41.71%;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57次)占9.00%,神经系统(48次)占7.58%。治疗范围虽广,但中医学病机总属“脾胃虚弱”,充分体现了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内伤学说学术思想。通过对记载升阳益胃汤的古籍及现代文献综述,确定其关键信息内容,以期为升阳益胃汤合理临床应用、后续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郑玉玲 《河南中医》2008,28(11):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书中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其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心莲子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石莲肉、茯苓、黄芪、人参共9味中药组成,可清心火、交心肾、益气阴、止淋浊,用于治疗小便白浊、遗精涩沥、便赤如血、五淋滞下、烦热消渴等证,是清心养阴的古代经典方剂.目前,临床上关于清心莲子饮及其加减方的用法用量不一,研究多关注于临床疗效方面,鲜有反...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小续命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该文对小续命汤来源的追溯、历史发展、变化的进程及临床应用均进行系统的考证。考证结果表明,续命汤及其类方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的主要方剂,延绵七八百年,为治风准绳,其中以小续命汤最具代表性。小续命汤由续命汤衍变而来,方名最早出现于东晋《小品方》,唐代孙思邈将其纳入《备急千金要方》,对其治疗中风的疗效推崇备至,曰"诸风服之皆验",后经《外台秘要》及多部医著记载,被列为治疗中风第一要方。宋以后,随着医家对中风病机认识的变化及对小续命汤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中风证的临床应用中逐渐减少,近现代以来又被重新认知和应用,期间其临床应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多种脑部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脑卒中及其后遗症,(2)周围性面瘫,(3)类风湿关节炎,(4)高血压,(5)其他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等。主治为脑卒中及其后遗症,其次为周围性面瘫,还有其他新的适应证正逐渐被发现,以上为小续命汤的临床定位、新药转化研究提供有效性安全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之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运用,使真武汤不断被传承并发扬。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记载真武汤方书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沿革、主治病证、用药剂量、药物炮制、用法、药味加减变化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真武汤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诸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主治病证多继承仲景之说,个别医家将其用于治疗白喉及一切水证;部分医家对真武汤药味进行加减变化,用以治疗发斑、休息痢、黄疸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其药物炮制较为明确,建议附子需炮制、去皮,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生用;虽用药剂量不尽相同,但大都与《伤寒论》中剂量一致。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41.25 g,白术27.5 g,附子15 g。用法为以水1 600 mL,煎煮成600 mL,去渣,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通过对记载真武汤的文献挖掘整理,以期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冯青  柳井杜莎  黄一珊  傅延龄 《中草药》2013,44(9):1211-1214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2~5 g,约有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1 g/d,约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