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1-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11-2018年监测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共176 134人,总年集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09-2018年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放射性职业照射的风险.方法 以2009-2018年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研究对象,共50 070人.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当... 相似文献
3.
本单位自2005年初对全市开展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分析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各年度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 相似文献
6.
梁锋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2):140-141
为了提高我市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监测和管理水平,给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防护提供剂量依据,我们对市辖7个县市区的510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一、材料和方法仪器用RGD3型热释光剂量测定仪,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HW3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采用... 相似文献
7.
为控制职业照射的剂量水平,我省从1986年起采用热释光剂量测定方法开展全省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剂量监测元件是硅酸镁(Tb)和硫酸钙(Tm)。监测周期为3个月,每年测四次。1987年底,有8个市报告了4158名人员的有效监测数据.这些人员中,男性3343名,女性815名。他们分布在12种专业中,其中医用X线诊断2338名,工业探伤1301人,两者总和占总人数的87.5%。各种职业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在0.09~6.86mSv内,平均年剂量当量1.60mSv。有83人的年剂量当量达15mSv以上。总集体剂量当量为6.7man·sv。94.4%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低于年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这些结果表示我省放射工作人员率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较好,人员工作安全。 相似文献
8.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笔者从 1998年开始在重庆市对X、γ射线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了连续监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监测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剂量元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的LiF(Mg ,Cu ,P)粉末 ,测读仪器为FJ 4 2 7A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采用FJ 4 11型退火炉经(2 4 0± 5 )℃退火处理后的粉末封装在小塑料管中 ,每个元件包含 3个平行样品。封装好的小塑料管 ,以使用单位自取和邮寄方式发放 ,剂量计佩带在工作人员外衣的左胸前。监测周期为 2~ 3个月 ,按时发送和回收。2 质量控制 :参加卫…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 1986年以来对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工业厂矿等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 ,现对 1996~ 1999年的个人剂量结果进行分析。一、仪器和方法选用LiF(Mg ,Cu ,P)热释光元件 ,配备相应的剂量盒 ,并对剂量计、测量仪器系统进行仔细刻度。监测前元件进行退火处理。剂量计均由市卫生防疫站放射卫生科负责发放、回收 ,送省放射防护所测读 ,监测周期为 3个月 ,监测方法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要求进行。二、结果和分析1 1996~ 1999年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见表 1。由表 1可见 1996~ 1999年人均… 相似文献
10.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和放射场所防护效果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笔者在2002年~2003年对西安市:1263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为规范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子系统,收集2020-2022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168家医疗机构410名放射工作人员516个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对异常结果涉及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所在医疗机构级别、剂量计佩戴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影响因素。结果 2020-2022年度河南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发生率分别为6.83×10^(-3)、5.22×10^(-3)、6.30×10^(-3)。异常结果主要分布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占66.83%)、诊断放射学(59.51%)和介入放射学(34.63%)相关岗位、三级(54.39%)和二级医疗机构(36.34%)。不规范佩戴剂量计和规范佩戴剂量计情况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业类别之间异常结果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6.56、32.96、177.15,P<0.05))。因工作量增加导致"受照剂量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中位数为3.95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高于放射治疗学工作人员(4.45、2.91 mSv,Z=5.07,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教育和培训,规范个人剂量计佩戴;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Z=48.547,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6.217,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Z=2.877~26.967,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Z=4.172~36.908,P<0.05)。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5.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