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内镜诊治技术和相关器械的发展及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ESD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有一定优势,而对于病变较大、基底广泛粘连和侵及肌层及浆膜层等情况,有复发及穿孔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消化道全层"主动穿孔"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  相似文献   

2.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术后局部复发率(LRR)通常高于结肠癌,且手术难度高。目前为了防止直肠癌的局部复发大多采取多学科方法医治。新辅助放化疗(nCRT)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多学科方法,可提高治愈率又可维持器官功能,在直肠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阐明nCRT的现状与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顺利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老年患者55例,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检测血清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结直肠镜检查,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依据检查结果分为病理消退明显[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n=21)和病理消退不明显[病情稳定(SD)+疾病进展(PD)]组(n=34),统计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放化疗前N分期、放化疗前T分期、肿瘤距肛门距离、放化疗前CA199、CEA水平、放化疗至手术间隔时间、肿瘤侵犯肠壁周径、肿瘤分化程度等,分析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55例患者经新辅助放化疗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后有21例明显病理消退,占38.18%;34例病理消退不明显,占61.82%。病理消退不明显组放化疗前N分期为cN+、放化疗前T分期为cT4、放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6 w、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比率明显高于病理消退明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消退不明显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肿瘤距肛门距离、CA199、CEA、肿瘤侵犯肠壁周径与病理消退明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放化疗前N分期为cN+、放化疗前T分期为cT4、放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6 w、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可获取良好治疗效果,放化疗前临床N分期、T分期、放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及肿瘤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及套扎环辅助的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Ligation assisted EFR,EFR-L)治疗胃微小GI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EFR、EFR-L治疗的胃微小GIST的病例资料,对比探讨两组在切除胃微小GIST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EFR组25例,EFR-L组22例,两组均达到了R0切除。EFR-L组手术时间[30(25, 35)min vs 57(42, 63)min,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5(5, 6.75)d vs 8(7, 8)d,P<0.001]均短于EFR组。EFR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EFR-L组[21026 (20257, 22626)元vs 16449 (14615,17952)元,P<0.001]。结论 EFR-L治疗胃微小GIST能进一步简化手术流程,降低手术难度,且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直径≥1 cm)行内镜全层切除术,并采用单钳道内镜对吻缝合法闭合消化道全层缺损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后单钳道内镜对吻缝合技术闭合创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所有术后创面成功闭合(100%),未发生术后吻合口漏及其他严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3)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4)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5)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创面。结果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中,病灶位于胃底9例、胃体11例。EFR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未使用腹腔镜辅助;EFR时间为60—145min,平均85min。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8~3.5cm,平均2.6cm;病理诊断为问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胃出血、腹膜炎体征及腹腔脓肿,术后3d造影无一例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障碍。住院天数3~8d,平均5.5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切除更深的胃壁肿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它的开展可进一步扩大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重症Dieulafoy病可发生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近年来外科主张行广泛性胃楔形切除术,但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往往选择率低。本病例采用内镜下局部全层扩大切除胃壁,腹腔内恒径动脉缝扎离断后荷包缝合胃壁,该方法既模拟了外科的胃楔形切除术,又减小创伤,是治疗Dieulafoy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对胃间质瘤治疗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对33例病灶大、位于固有肌深层胃间质瘤行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同期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治疗的34例胃间质瘤病例在有效性、安全性、手术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33例EFTR治疗的病例中,2例因病灶过大未能完成手术,其余均顺利切除病灶,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2个月无复发。与ESD治疗病例相比,手术切除率(93.9%比100%)、并发症发生率(6.5%比2.9%)、术后3d平均体温[(37.2±0.4)℃比(37.0±0.4)℃]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5±8.0)×10^9/L比(6.1±1.7)×10^9/L]、术后恢复时间[(6.1±2.1)d比(5.2±2.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FTR组术中钛夹使用个数[(7.0±3.5)比(4.9±3.1),t=2.55,P〈0.05]及术后禁食天数[(3.4±1.5)d比(2.0±1.0)d,t=4.36,P〈0.05]明显多于ESD组。结论EFTR对胃问质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与ESD术式比较EFTR手术风险并未明显增加,但作为ESD手术的扩展,EYrR手术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临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四川省肿瘤医院肠道外科病区收治的117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研究pCR的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117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及根治手术,其中19例(16.24%)患者达到pC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女性(P=0.024),年龄较年轻(P=0.042),放疗前CEA<5 ug/L(P=0.015),无吸烟史(P=0.008),无饮酒史(P=0.037),肿瘤距肛缘距离大于6 cm(P=0.048)和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高pCR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CEA<5 ug/L(P=0.039)和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P=0.043)是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率的独立因素。 结论放疗前CEA水平和肿瘤距肛缘距离是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率的相关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h比20 h,P<001),术后禁食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455±088)d比(622±224)d,t=-215,P=003],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688±126)d比(1003±290)d,t=-313,P<001],术后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明显低于外科组(3分比6分,P<001),术后第3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亦明显低于外科组(1分比3分, 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组[(55±147)万元比(73±243)万元,t=-211,P=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内镜组为111%(1/9),高于外科手术组的74%(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但如何缩短手术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和新辅助放化疗(nCRT)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公开发表的有关TNT和nCRT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  相似文献   

13.
尽管术前放疗显著降低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复发风险,但这种治疗模式不仅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而且还带来严重的远期毒性,使患者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将介绍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新辅助治疗反应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18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LARC)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Dowrak/R?del肿瘤退缩分级(TRG)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良好(TRG3~4)和治疗反应不佳(TRG0~2)。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肿瘤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肿瘤生存差异。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218例,其中治疗反应良好126例,治疗反应不佳9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新辅助治疗反应不佳是DFS(HR=3.85,95%CI:1.40~10.60;P=0.009)和OS(HR=3.81,95%CI:1.02~14.20;P=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5年DFS分别为反应良好93.46%,反应不佳65.04%(χ2=28.23,P<0.001);5年OS分别为反应良好95.38%,反应不佳78.99%(χ2=18.51,P<0.001)。 结论新辅助治疗反应是LARC患者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良好的治疗反应预示着更好的肿瘤学预后,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风险分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与透明帽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cap-assisted EFR, EFR-C)治疗老年患者(≥60岁)胃小间质瘤(≤1.5 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EFR(41例)或EFR-C(25例)治疗的胃小间质瘤老年患者资料。比较EFR组和EFR-C组胃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经济效益及随访情况。结果 EFR组和EFR-C组的肿瘤R0切除率分别是95.1%(39/41)和100.0%(25/25);EFR组手术时间[45.0(32.5, 66.5)min比30.0(20.0, 42.5)min, U=259.500, P=0.001]及切除时间[30.0(20.0, 50.5)min比9.0(6.5, 16.5)min, U=127.000, P<0.001]均长于EFR-C组;EFR组热止血钳使用率高于EFR-C组[75.6%(31/41)比12.0%(3/25), χ2=25.15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套袖式吻合技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20例利用套袖式吻合技术完成NOSES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术后恢复、病理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等资料,并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量表评估肛门功能。 结果20例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均成功完成利用套袖式吻合技术的NOSES手术,术前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为4.0 cm,术中未行预防性造口,中位手术时间为171.5 min,中位吻合时间为17.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35.0 mL。患者术后中位下地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5 h、12.0 h、30.0 h和7.0 d,中位住院费用为47 678.0元。术后病理显示中位肿瘤长径为3.3 cm,中位近端切缘长度为10.3 cm,中位远端切缘长度为1.0 cm,中位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4.5枚。随访过程中,结肠残端回缩入盆腔的中位时间为11.5 d,其中1例(5.0%)患者于术后第五天出现吻合口漏,另外有3例(15.0%)患者出现肛周粪水性皮炎伴肛周疼痛,均予对症止处理后好转。1例(5.0%)患者术后1年出现肝转移,其余患者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12例(60%)患者术后1个月LARS评分较高,但术后3个月15例(75%)患者肛门功能较为满意。 结论利用套袖式吻合技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NOSES手术安全可行,避免了预防性造口,经对症指导治疗肛门功能恢复满意,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及钛夹联合尼龙绳系统(King closure)闭合胃壁全层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出现胃壁全层缺损的75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闭合方式分为OTSC组(n=20)和King closure组(n=55),对性别、年龄、瘤体最大直径、瘤体位置、缺损面直径、总操作时间、闭合缺损面时间、闭合成功率、住院时间、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瘤体位置、瘤子直径、缺损面直径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闭合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时间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68)。总操作时间,King closure组为(63.24±43.22)min,OTSC组为(47.60±18.13)min(t=2.20,P=0.030);缺损面闭合时间,King closure组为(20.85±16.35)min,OTSC组为(10.95±5.20)min(t=2.65,P=0.010);住院费用,King closure组为(24 200±800)元,OTSC组为(36 200±2 350)元(t=6.21,P<0.001)。2组术后腹部立位平片均提示少量膈下游离气体,因气体量少且无明显症状表现未予干预。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再发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King closure组小部分患者(15例,27%)出现钛夹或者伴尼龙绳残留,均顺利内镜取出;OTSC组大部分患者(19例,95%)吻合夹在位。两组均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OTSC及King closure用于胃壁全层缺损治疗均安全、有效,前者具有总操作时间短、闭合时间短等优势,但缺点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经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获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2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并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R与肿瘤位置、肿瘤T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直肠系膜筋膜(MRF)侵犯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比较pCR组与非pCR组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 术前T分期为T3期[OR(95%CI)=3.978(1.227~12.897),P=0.021]、肿瘤最大直径<4 cm[OR(95%CI)=2.439(1.046~5.685),P=0.039]、肿瘤距齿状线≤5 cm[OR(95%CI)=3.154(1.229~8.094),P=0.017]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经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获得pCR的独立影响因素。pCR组患者的5年DFS(82.1% vs 67.6%,P=0.046)和OS(87.2% vs 68.5%,P=0.015)均优于非pCR组患者。结论 术前T3分期、肿瘤最大直径<4 cm、肿瘤距齿状线≤5 cm直肠癌患者是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潜在获益人群,并且获pCR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口服卡培他滨与放疗联合治疗局部进展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按临床分期属T3/T4、距肛缘3-7 cm、无远处转移或侵犯肛管的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病例给予卡培他滨1250 mg/m2·d,分2次po和盆腔放射总剂量40-46 Gy,每次2 Gy.放疗结束后休息6-8 wk,按TME操作原则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在休息期间继续服用卡培他滨直至手术.结果:本研究共105例,13例临床肿瘤完全消退,未手术予以随访.92例进行根治性切除术(RO)包括直肠前切除71例,Parks'结肠肛管吻合术17例和腹会阴切除术4例,实际保留肛门括约功能者101例(96.19%).病理上11例肿瘤完全消退,加上临床肿瘤完全消退,肿瘤完全消退率(CR)达到22.86%,未见疾病进展(PD).按Dworak's肿瘤消退分级(TRG),TRG 0 5例,TRG1 18例,TRG2 11例,TRG3 47例和TRG4 24例.病理有效率或降期(TGR2 3 4)为78.09%.全部病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39(16-67)mo.局部复发4例(3.81%),肺转移4例和肝转移2例,远处转移率5.71%,总复发率9.52%.3年无病生存(DFS)82.81%,总生存(OS)96.16%.3级毒副反应仅见于手足综合征2例(1.9%).结论:采用卡培他滨的新辅助放化疗是高度有效和安全的.通过术前卡培他滨与放射联合,绝大多数肿瘤降期包括完全消退(TGR4)和中度消退(TGR3 2),使DFS和OS增高,同时术前放化疗又明显增加了切除率和保肛手术率,并提高了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