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mL。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者即刻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无切口感染、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无新发神经根性疼痛。30例患者术后均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融合率为100%。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下肢肌力和感觉异常改善明显,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提高了融合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行腰椎间隙融合术微创治疗,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结果: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疼痛基本消除4例,好转2例。结论:精心的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缓解疼痛及预防疼痛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置钉经椎间孔的椎体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09年11月,2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腰椎退行性滑脱合并腰椎不稳定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单侧置钉TLIF术结合经椎板的关节突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评价患者术后下肢及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表现、以及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出现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位置不佳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行二期手术取钉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下肢及腰背部疼痛的VS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影像学随访未见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现象。结论:采用单侧置钉TLIF术,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可以有效地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腰痛,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实践发现,绝大部分病人术后下肢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病人术后腰痛改善不理想。目前认为术后腰痛的原因是多因素导致,包括术后椎旁肌损伤、腰椎不稳以及术前合并的腰椎退行性改变等。研究表明,腰椎Modic改变和小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法对76例患者术前、术后随访3个月时进行VAS、JOA评分。术后随访1年,行X线检查,同时观察植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VAS得分明显低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X线检查示76例患者植骨块无明显移位,无断钉、断棒和松动;植骨融合率为97.4%(74/76)。结论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PP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4岁;腰椎失稳症15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所有患者实施XLIF联合PPIF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5年3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指标观察时间节点为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结果 XLIF平均手术时间(82.76±23.2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4.31±32.54)ml,L4~L5间隙融合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麻木疼痛;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1个月,平均24.7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完全融合22例,部分融合5例,未融合1例,融合率96.4%;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腰椎ODI、腰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愈19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92.9%。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LIF联合PPD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后路椎间盘镜下应用可膨胀脊柱融合器B-twi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患者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按腰腿痛JOA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B-twin形状、位置保持良好,无明显变形、下沉、移位,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无明显塌陷,6例植骨已融合.结论:后路椎间盘镜结合可膨胀脊柱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与围术期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等,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按摩、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微创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传统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比较,微创技术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本文就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PPIF)术后护理及效果。[方法]对1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术后VAS疼痛评分、小便排出情况、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总结。[结果]术后12个月~15个月电话随访,病人疼痛明显缓解或完全无痛,恢复正常生活工作14例,优占93.3%,良占6.7%。[结论]术后进行专科护理和出院指导,增加治愈信心,促进康复,使病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4月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行腰椎融合手术的34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疼痛、安全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34例患者平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9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6d。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系统、有效地护理,对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谢欣倩  陆梅芬 《妇幼护理》2022,2(22):5083-5085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指腰椎自然老化和退化的生理和病理阶段。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疲劳、麻木和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排便困难和性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运动和超载,腰椎生成的发育加快,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后治疗效果约为 60% 至 90%。对于术后患者,积极的康复运动可以预防腰背部肌肉萎缩,改善脊柱稳定性,提高术后耐受力,降低医疗费用。本文 主要探讨了不同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护理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并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4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39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7年,平均6.2年。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3±1.8)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9±0.4)分;ODI术前平均为75.9%±6.1%,末次随访平均为18.2%±2.6%;末次随访VAS、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0);术前R平均为0.311±0.068,术后1周平均为0.447±0.07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平均为0.330±0.056,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X线片显示腰椎融合率为95.1%,未发现融合器明显塌陷及移位。结论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器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编辑观点     
随着生物力学研究及内固定技术的迅猛发展,腰椎融合手术的成功率和融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腰椎融合固定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陆续有国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其经典手术治疗方法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但此类手术创伤大,易损伤神经,使融合后腰椎正常生物力学性质丧失,经常带来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并发症~([1,2])。正由于认识到传统腰椎融合术的不足,临床越来越多地应用一种新型腰椎后路稳定系统—棘突间撑开器(interspinous spacer,ISP)。此类装置不融合病变节段,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结果手术融合率95.5%,无神经损伤、断钉、退钉发生。结论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式操作安全简单、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肯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植骨材料来源、形态及植骨方式对腰椎融合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议.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作为一种新的植骨方式,具一定的优点,但目前在腰椎融合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自体颗粒骨打压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21例(28个节段),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7例,腰椎问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8例.对21例(28个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评价植骨融合率,采用腰腿痛VAS目测评分法、ODI评分法及标准Macnab疗效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3~5个月后可见骨融合征象,无高度及复位丢失、螺钉断裂等现象,患者腰腿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末次随访VAS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脊柱融合率为95%.1例患者术后6 d CT检查示椎管内小骨粒压迫神经;1例术后第5天出院后伤口浅表软组织感染.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0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1%.说明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移植联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短期临床效果良好,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丁晔 《全科护理》2011,(24):2200-2201
Dynesys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非融合性、动态稳定装置,也称为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1,2]。它可以通过非融合的方法有效改善腰椎节段间的应力传导,缓解疼痛并预防临近关节退变的发生,其远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术式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4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2004年第2期)、MEDLINE(1966~2004),EMBASE(1980~200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4),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截至2001年6月),收集所有外科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篇RCT,包括277例患者.3篇比较了不同术式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1篇对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对比.由于纳入的研究及病人太少,且结局评价指标差异较大,不能进行Meta分析,只能进行描述性系统评价.所有研究都显示,外科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能够缓解疼痛和改善临床结局.其中1个研究认为,后外侧融合较保守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改善临床结局;另一个研究认为,器械辅助的后外侧融合没有提高融合率,却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率,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及术后的失血量;两个研究讨论了椎板减压对融合率的影响,得出矛盾的结论.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能够缓解疼痛和改善临床结局.内固定没有提高腰椎后外侧融合率,腰椎后外侧融合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有无必要常规使用内固定尚缺乏足够的证据.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