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在1.5T双梯度高效率(HP)磁共振(MR)中使用SENSE(敏感性编码)及CLEAR(清除)技术对裸鼠异位移植瘤MR弥散成像的可行性。②方法选用头部相控阵线圈,运用SENSE及CLEAR技术对45只腹腔转移瘤裸鼠行T2/TEE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轴位扫描。使用C3表面线圈以同样方法进行扫描,精选10只图像质量较好的裸鼠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判定其可行性。③结果使用头部相控阵线圈的T2WI图像其细节显示更清晰,信噪比更高,时间更短。弥散加权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结节,图像令人满意,且呼吸伪影更少:④结论1.5T双梯度高效率(HP)磁共振头部相控阵线圈的SENSE度CLEAR技术对裸鼠腹膛转移瘤MR弥散成像是可行的,其图像质量优于C3表面线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7T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成像(CMR-TT)评估苍艾挥发油(CAVO)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诱导的左心室重构(LVR)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LVR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将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27只),通过ISO 10 mg·kg?1·d?1连续10 d 皮下多点注射建立LVR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将实验组存活大鼠(24只)再次随机分为空白实验组、苍艾挥发油组、麝香保心丸组(每组8只),各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或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8 d,分别在造模结束后和灌胃结束后行7T CMR电影序列扫描,并应用后处理软件CVI42进行图像分析,对比各组大鼠用药前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的变化。磁共振扫描结束后处死大鼠,摘取心脏行病理学检查,ELISA检测血清生化指标。   结果   苍艾挥发油可明显提高LVR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整体心肌应变参数,降低左心室容积、质量和血清中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同时病理染色显示心肌细胞肥大、坏死以及间质纤维化也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CAVO通过对心肌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可明显改善LVR大鼠心功能,延缓心室重构进程,对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临床医用1.5TMR成像仪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模型的颅脑行MR成像研究。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10只(7-8周),通过多影响因素建立SD大鼠的AD模型,然后使用临床医用1.5TMR成像仪对AD模型大鼠进行T1WI、T2WI、T2*WI、SWI成像。结果 AD模型大鼠大脑的颞顶叶皮质、腹侧海马下皮质区和海马区可以发现一些散在的类圆形的低信号区,并与脑实质Aβ免疫组化、Thioflavine S及铁染色阳性结果相重叠。结论在未有超高场小动物专用磁共振成像仪的情况下,临床医用磁共振对AD模型大鼠颅脑MR成像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肝脏退变结节MR诊断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脏退变结节MR各个序列的信号特征及病灶检出率。方法对DEN诱发的30只大鼠肝脏病变模型进行MR检查,扫描序列为T1WI、T2WI及弥散加权(DWI)。扫描后即行病理学研究,对病灶进行严格影像-病理对照。结果通过大体标本连续切片,共发现30只大鼠肝脏〉3mm结节160个,其中3-4mm大小结节142个,4-5mm大小结节12个,5-6mm大小结节6个。退变结节(n=154)的信号特征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DWI等信号或高信号。MR各序列对退变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T1WI:29%(45/154),T2WI:45%(V0/154),DWI:52%(64/124)。结合常规T1WI、T2WI与DWI,检出率为65%(81/124)。结论结合MR扫描T1WI、T2WI及DWI,对DEN诱发的大鼠肝脏退变结节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泌尿水成像(MRu)技术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行MRU及常规MR检查。采用SE序列T1WI、T2WI横断面扫描及泌尿系磁共振水成像,在对病变区行TSE—T2WI薄层横轴位或冠状面扫描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扫描。结果10例MRU能清晰显示尿路梗阻部位。其中输尿管癌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7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例,输尿管憩室1例。结论MRU结合常规MR对尿路梗阻性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对儿童、老年人、碘过敏和肾功能不良者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1SO)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表达的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8只。模型组皮下注射ISO5mg·k^-1·d^-1×7天,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天,于实验第5周末处死动物留取心脏标本。实验末各组取心脏计算心重指数(heartweightindex,HWI),左心室心肌组织行Masson染色测胶原容积积分(CVF);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MCP-1和ICAM-1的水平;RT—PCR测定心肌组织MCP-1mRNA和ICAM-1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WI及左心室心肌组织CVF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心肌组织中MCP-1mRNA和蛋白及ICAM-1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炎性因子MCP-1和ICAM-1的过度表达参与了ISO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常规MR 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技术对脑转移瘤的显示差异。方法对56例脑转移瘤患者在1.5 T的MR机上行常规MR T2WI/T1WI、DWI及FLAIR成像检查,设置肿瘤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正常脑实质SNR、肿瘤与周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对比度(contrast,C)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肿瘤与周围正常脑实质C和CNR作为标准。结果病灶/脑脊液C方面,FLAIR序列优于常规MR T2WI/T1WI序列和DWI,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脑脊液CNR、病灶/背景C及CNR、病灶SNR方面,常规MR T2WI优于其他序列,正常脑实质SNR常规MR T1WI优于其他序列,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AIR应作为颅内转移瘤重要的补充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80例T2WI无高信号的颈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根据患者有无椎管狭窄将其分为椎管无狭窄组(A组,43例)和椎管狭窄组(B组,37例)。分析各组颈髓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颈髓平均FA值为0.643±0.051,ADC值为(1.161±0.172)×10-3 mm2/s;A组和B组患者颈髓平均FA值分别为0.621±0.036、0.592±0.060;平均ADC值分别为(1.236±0.135)×10-3 mm2/s、(1.429±0.150)×10-3 mm2/s。三组之间两两比较,FA值对照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P值均<0.05);ADC值对照组最低,A组次之,B组最高(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成像较常规T2WI更早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损伤,椎管狭窄患者颈髓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卡维地洛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麻醉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6周成功建立心力衰竭模型。将32只心力衰竭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模型+小剂量卡维地洛组(n=8)和模型+大剂量卡维地洛组(n=8),模型+小剂量卡维地洛组大鼠给予1 mg/kg/d卡维地洛,模型+大剂量卡维地洛组大鼠给予10 mg/kg/d卡维地洛,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0 mL/kg/d,连续给药5周,每日1次。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总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脑钠肽(BNP)水平,光镜观察Masson染色下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血清BNP水平、MDA浓度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小剂量卡维地洛组和模型+大剂量卡维地洛组大鼠血清中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1),血清中MDA浓度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且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与模型+小剂量卡维地洛组比较,模型+大剂量卡维地洛组大鼠血清BNP水平降低(P<0.05),MDA浓度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均有保护心肌、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MDA浓度、增加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神经症状评分综合评价运动疗法对大鼠脑卒模型的疗效。方法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运动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于第1、10、20、30天采用神经症状评分综合评价观察大鼠恢复情况,采用fMRI检测正常大鼠及运动组第3、30天大鼠脑梗死部位。结果30d后两组大鼠神经症状的综合行为学评分均较第1天均有明显改善,但运动组大鼠神经症状的综合行为学评价得分显著高于模型组,大鼠神经症状改善速度显著优于模型组(P〈0.05)。正常大鼠T1WI、T2WI无异常,磁共振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显示双侧神经纤维束对称无中断。运动组大鼠第3天T1wI右侧半球可见条状低信号影,T2W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片状高信号影,纤维束较左侧明显少,右侧明显中断,第30天T1WI、T2W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可见大片软化灶,右侧纤维束明显较对侧少,而且中断。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发现不同组别的大鼠及同一大鼠前后对照,激活点出现部位差异很大,可重复性差。结论脑卒中后运动疗法可引起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可塑性改变,增加脑损伤大鼠完整半球运动皮质的可塑性变化,加速大鼠脑卒中模型的康复速度和程度;DTT可准确检测大鼠脑卒中后神经纤维束的病理改变,BOLD—fMRI不适用于检测大鼠全麻状态下被动运动的激活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