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丘、下鼻甲划痕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机制.方法 对24例持续性AR患者行鼻丘、下鼻甲划痕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手术后4周取其下鼻甲鼻黏膜组织各1块,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的组织形态及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情况;肥大细胞(MCs)浸润及脱颗粒情况,并计算MCs活化分数;SP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IOD )的测定情况.结果 HE染色:手术后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程度较手术前有一定改善;SP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测定: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s情况:手术前后MCs浸润数量、脱颗粒情况及活化百分数经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SP积分光密度值变化与MCs活化分数变化经相关性检验,存在相关关系(R=0.594).结论 鼻丘、下鼻甲划痕通过阻断鼻腔黏膜表面C类阳性感觉神经纤维,进而抑制SP的表达水平,降低其对MCs脱颗粒反应的协同作用,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缓解鼻腔黏膜变应性炎症,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且SP含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影响MCs的活化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行下鼻甲割治法治疗的A R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及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出血、感染及粘连为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鼻丘及下鼻甲划痕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R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按照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行鼻丘及下鼻甲划痕干预,对照组行等离子筛前神经阻断。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u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下鼻甲肿胀程度鼻内镜检查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治疗后的出血、感染以及粘连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及4周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4周比较,VAS总分、RQLQ问卷调查表以及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与4周对比,各项评分基本稳定,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呈现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鼻腔黏膜粘连,相应处理后均得到恢复,安全性较高。结论:鼻丘及下鼻甲划痕治疗AR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4(IL-4)、Ig 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鼻内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g E水平的变化以及鼻痒、流鼻涕、喷嚏、鼻塞、鼻部体征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L-4、Ig E水平低于对照组[(1.27±0.16)ng/L比(1.52±0.28)ng/L,(42±11)ng/L比(52±1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鼻痒、流鼻涕、喷嚏、鼻塞、鼻部体征低于对照组[(0.34±0.10)分比(1.27±0.28)分,(0.35±0.08)分比(1.50±0.40)分,(0.44±0.11)次比(1.57±0.35)次,(0.14±0.03)分比(1.15±0.10)分,(0.34±0.10)分比(1.22±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45/50)比74.0%(37/50)],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0%(3/50)比46.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IL-4和Ig E水平,并且治疗后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迟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57-58,61
目的 探讨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IFN-γ及IL-4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18例来我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由相同数目的 健康者组成,观察组患者给予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IFN-γ及IL-4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①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注射地塞米松后,显效率为62.39%,有效率为34.40%.②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喷嚏、鼻塞、鼻痒、嗅觉减退等方面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对照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前,而IL-4的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FN-γ含量升高,IL-4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后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对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生的阻止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IFN-γ及IL-4的含量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7.
王宇  章馨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3):221-221
自 1999年至 2 0 0 1年我们采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加鼻丘黏膜凝固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48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  48例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 ,术前均接受过不同剂量和疗程的抗组胺药、减充血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的全身和局部用药治疗 ,疗效欠佳。其中男 2 0例 ,女 2 8例 ,年龄 18~ 65岁 ,平均2 8.2岁 ,病程 2~ 2 5 a,按诊断记分标准 ,2 0例 8分 ,2 4例 7分 ,4例 6分。另选择 2 0例同种病例作为对照组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2 0~ 64岁 ,平均年龄 3 1岁 ,其…  相似文献   

8.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以鼻丘为中心的划痕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PAR)患者3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仅2例复发,但症状明显较前减轻,鼻中隔矫正术及鼻丘划痕术治疗PAR短期效果满意,是基层医院治疗PAR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远杰 《右江医学》1994,22(2):73-74
本文对89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施行双下鼻甲切除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手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鼻窥镜下进行。术后痊愈24例(26.9%),显效46例(51.7%),好转17例(19.2%),无效2例(2.3%),临床治愈好转率为97.7%。并对其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翼管神经切断与下鼻甲粘膜下剥离对过敏性鼻炎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 A 组与 B 组,每组48例,其中 A 组给予翼管神经切断的方式进行治疗,B 组给予下鼻甲粘膜下剥离的方式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A 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B 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4%,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要明显的低于 B 组;术后随访1年,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 B 组的14.6%。结论:翼管神经切断与下鼻甲粘膜下剥离治疗过敏性鼻炎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与下鼻甲粘膜下剥离治疗方法比较,翼管神经切断方法疗效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盈坡  安伟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2):143-144,146
目的探讨高能量聚焦超声扫描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20例,在鼻内镜下应用高能量聚焦超声扫描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按兰州会议标准,用记分法分别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后定期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其中3个月有效率为91.7%(110/120);6个月有效率为85.0%(102/120):12个月有效率为83.3%(100/120);18个月有效率为80.0%(96/120)。结论采用高能量聚焦超声扫描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微创、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腔扩容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2005至2010年广东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腔扩容术。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2个月,显效8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术后12个月,显效7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2%。结论:鼻中隔黏膜软骨膜下功能矫正术+下鼻甲成型术通过改变鼻腔通气构造及神经敏感性,对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和下鼻甲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70例慢性肥厚型鼻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采用经鼻内镜实施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B组采用下鼻甲微波治疗.观察分析黏膜修复时间,鼻塞缓解等疗效.结果:A组患者鼻塞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100%,无鼻腔粘连和鼻腔干燥等并发症;B组患者鼻塞症状缓解总有效率82.86%,并发鼻腔粘连1例,鼻.腔黏膜干燥1例.A组疗效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较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下鼻甲粘膜下吸切术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肥厚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膜恢复时间、鼻腔通气时间以及术后半年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粘膜恢复时间、鼻腔通气时间以及术后半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治疗肥厚性鼻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患者恢复快,临床疗效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但手术时间较长,技术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114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A组5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B组57例行鼻科微型切吸器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鼻阻力值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两组间术后1月时鼻阻力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时均下降(P<0.05);A组术后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下鼻甲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明显好于以微型切吸刀头行黏膜下组织切吸术,是改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98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通气时间、黏膜恢复时间及伴随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恢复通气时间、黏膜恢复时间及伴随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门诊随访6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优于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鼻甲外移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5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鼻中隔矫正组。联合治疗组33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外移术;鼻中隔矫正组22例单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联合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8例,治愈率75.8%,好转率100.0%;鼻中隔矫正组痊愈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愈率31.8%,好转率8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下针对性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外移术治疗,组织损伤小,效果好,安全,符合功能性治疗,方法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对小儿常年性和季节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8例6~12岁常年性和季节性鼻炎患儿喷鼻。曲安奈德110μg,于治疗前后10、20、30天对11项指标观察记分。结果 68例在治疗后10、20、30天平均记分均明显下降。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30天后总有效率94.4%,无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 曲安奈德鼻喷雾剂使用方便,起效快,效果好,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