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  相似文献   

2.
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式,可采取的手术入路较多,其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手术方式。近几年,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革新,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PE-TLIF)因其组织损伤小及患者恢复快等优势而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PE-TLIF的手术方法、临床优势、临床进展与现状及Kambin棱镜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骨科,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分别行Wiltse入路MIS-TLIF(MIS-TLIF组)和开放TLIF(TLIF组)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MIS-TLIF组36例,TLIF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CK水平均少/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Wiltse入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可以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和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施行椎间融合术后,DLIF、ALIF模型预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融合器应力明显低于PLIF、TLIF模型,DLIF、ALIF和TLIF模型预测的终板应力明显低于PILF模型。结论采用多孔融合器的DLIF模型显示出较优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在临床过程中操作简单适于微创术式。DLIF手术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进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手术,椎间斜行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围手术期指标、融合率,并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56.3±36.4)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6.2±82.5)ml,平均术后引流量(101.8±43.6)ml,平均下地时间(4.2±1.4)天,平均住院天数(9.3±2.2)天。并发症:2例暂时性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囊撕裂。融合情况:融合14例(43.8%),可能融合18例(56.2%),无非融合病例。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可靠的融合和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cage),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建立正常人体L3-L5节段三维模型,模拟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应力分析,比较肾型与子弹头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应力分布的差异。 结果 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工况下两种不同cage的TLIF手术模型对比,子弹头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32.8、32.8、31.4、31.3、32.8、34.2 MPa,肾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13.2、11.4、10.9、10.1、11.7、11.1 MPa;而且肾型cage应力集中区域小于子弹头型cage。 结论 肾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固定的椎体应力分布小而均匀,理论上可有效降低cage沉降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微创手术目前发展迅速,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机器人辅助下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后路微创手术方法,但是何种术式更具有优势,值得探讨。目的:比较不同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检查,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应用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A组),30例应用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治疗(B组),另选择26例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分布及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辐射次数、辐射剂量以及辐射时间。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判断经皮螺钉的精度;评估手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M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基于正常人L3~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Pro/E、ANSYS软件分别建立L3~5正常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L4/5左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TLIF)、L4/5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TLIF)。在L3上表面施加500 N的人体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人体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5种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时椎体、椎间盘、螺钉及融合器上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力学性能上的差异。结果 各种工况下单侧TLIF、双侧TLIF的L3~5节段变形量均较生理状态模型减少,单侧TLIF、双侧TLIF模型均在后伸运动时融合器的应力达到最大值,且单侧TLIF模型椎弓根螺钉上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中均明显高于双侧TLIF,后伸工况时应力峰值达到463.39 MPa。结论 单侧TLIF可作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固定方法,但应力峰值均明显高于双侧TLIF模型,故系统稳定性差于双侧TLIF模型,提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减少后伸运动,以免发生手术失效或螺钉断裂。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 < 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10月应用双侧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后行TLIF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10例共12个节段,男6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岁。腰椎退行性变伴神经根管狭窄1例,慢性腰椎滑脱3例,急性外伤性腰椎滑脱伴双侧神经根损伤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随访10(6~48个月)个月,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0%。结论 TLIF方法可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同时完成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用于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中、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辅助单边钉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15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进行微创TLIF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1.5~3.0年,平均2年。其中L3-43例L4-5,8例,L5-S17例:单节段病变12例.双节段病变3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6±1.0)分,欧氏失能指数(ODI)评分为(42.4±2.7)分.Prolo功能评分为(10.5±1.6)分,、所有患者均有下腰痛.仅有单侧下肢痛、麻木。结果手术时间120~240min,统计数据(182.3±35.5)min。术中出血150.420mL.统计数据(280.7±81.2)mL。住院天数7~35d.统计数据(17.7±6.2)d。所有病例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术后VAS评分(3.0±0.8)分,ODI评分(16.4±2.9)分.改良Prolo评分(17.0±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86.7%。该组15例18个融合节段,术后6个月三维CT重建,有15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33%。结论微创TLIF辅助单边钉棒系统同定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新型关节突钉板系统(articular process fixation system,APFS)的腰椎稳定性.方法 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L3~S1完整节段(模型A)上,模拟TLIF手术,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保留脊柱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基础上,改良后的TLIF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2009年8月~2011年3月,采用改良后的TLIF技术治疗28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5例,病程6个月~7年;年龄43~75,平均9.2岁,其中L2/3间隙2例;L3/4间隙17例;L4/5n间隙15例;L5/S1间隙2例;伴L4椎体Ⅰ°滑脱6例;伴cobb角大于1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3例。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三节段融合1例、二节段融合19例、单节段融合9例。全部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双侧开窗减压,完整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切除增生黄韧带及部分增生内聚的小关节突,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椎间隙以行自体骨并单枚Cage融合。术中注意保证棘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的完整性。术后1-3天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术前术后JOA改变量及VAS评分改变量有明显差异(P〈0.01),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明显腰椎不稳征象。内固定系统无折断和松动,滑脱复位无丢失。结论保留腰椎后侧韧带复合结构,两侧开窗切除增生骨质、黄韧带,椎间盘椎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的改良TLIF技术,既能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又保留了后侧韧带复合体的完整,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椎管内神经组织,而且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基础,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TLIF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峡部崩裂型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2例。采用腰椎后正中切口,行相应节段椎弓根复位内固定,经单侧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并使用2枚钛网或单独进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按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积液漏等并发症。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7月,平均12个月。无1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椎间隙高度无丢失。骨融合率为100%,疗效优良率91.6%。结论:TLIF结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50例行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其中25例实施ERAS管理(ERAS组),25例实施传统围术期管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CRP,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围术期疼痛情况,采用腰椎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VAS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CRP、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1、2、3 d VA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节段经椎间孔融合术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可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血液丢失,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