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 (PDI)检测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FVIII RA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两者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 )组血流信号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组明显丰富 ,至少可见 1支以上穿入型血管束 ,LN( )组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40 0 9± 2 6 8)明显高于LN(-)组 (2 116± 2 0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LN ( )组MVD(5 7.14± 30 .98)较LN (-)组MVD(2 3 .96± 12 .96 )亦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活跃者 ,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PDI对乳腺癌肿瘤组织内血流的定量检测可能为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提供一较为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4 8岁。因右腋窝肿物伴右上肢胀痛 10 d入院。7个月前发现甲状腺肿物 ,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峡部乳头状腺癌、右叶甲状腺腺瘤。查体 :甲状腺左叶上极似可触及一黄豆大小结节。右腋窝可触及一5 cm× 3cm质韧、边界尚清、活动欠佳的淋巴结。乳腺钼靶 X-线摄影示 :双乳腺呈点片状密度增高影 ,未见明显肿块及砂粒样钙化 ,皮肤无增厚 ,乳头无凹陷。考虑 :双乳腺增生。颈、胸、乳腺 CT扫查 :右腋窝淋巴结肿大 ;肝右叶血管瘤。乳腺、肺未见占位病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甲状腺左叶上极近边缘处可见 4 .5 mm× 3.4 mm× 3.2 mm类圆…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43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改变,有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2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2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21例,无转移者7例。结论:淋巴结直径>0.8cm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加之检测出丰富高速电流血流信号是诊断转移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5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对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39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多呈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声像图特征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6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行术前超声检查,对超声检出的152例腋窝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93例)与淋巴结无转移组(59例),并对超声所显示的两组淋巴结的最大径、纵横比、皮髓比及血流分布类型行对比分析,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淋巴结转移组93例与淋巴结无转移组59例患者的淋巴结最大径分别为(18.9±6.7)mm及(19.6±7.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的纵横比及皮髓比的中位数值分别为1.5(1~2.6)与2.0(0.8~4),与淋巴结无转移组的1.9(1~4.5)与0.5(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血流分布以周围型及混合型居多,分别为54.5%(18/33)与30.3%(10/33);淋巴结无转移组淋巴结血流分布则以中央型居多,占63.2%(12/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淋巴结纵横比≤1.8对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62.4%与62.7%;取淋巴结皮髓比≥1.0对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75.3%与86.4%。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形态,并取淋巴结的纵横比≤1.8和(或)皮髓比≥1.0进行分析,可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血流能量图及MVD检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流能量图(angio)及微血管密度检测(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Agilent sonos 5500、Acuson sequoia 512检测148例患者160个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及血流能量图,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肿块内MVD,比较乳腺癌肿块内血流能量图及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N+组)86个乳腺以2、3级血流为主,血流信号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N-组)74个乳腺明显丰富(P<0.05).LN+组MVD值大于LN-组(P<0.05).乳腺癌组织MVD值随着Adler血流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结论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活跃者,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血流能量图检测与MVD检测结合,能很好地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高频多普勒彩色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实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我院首诊乳腺癌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86例,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乳腺癌非腋窝淋巴结转移组(42例)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影像特征、淋巴结血流信号情况,同时计算高频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结果:非转移组与转移组超声影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流信号和血流分布分级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0.91%,特异性83.33%,漏诊率9.09%,误诊率16.67%。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辅助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乳腺癌体积,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但与PCNA增殖指数,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上述3种指标对评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频彩超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因素,以获得超声预测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方法分析我院171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腋LN的超声图像。观察原发灶的位置、最大径、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级)、腋下可探及淋巴结的个数。全部患者均进行乳房改良根治术,以腋LN清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与LNM相关的影像及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诊断指标。结果171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的最大径、超声可探及的淋巴结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统计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原发灶的最大径线与超声可探及的淋巴结数均进入方程。利用ROC曲线评价肿块最大径线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随着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最大径线值的增大,其敏感性降低,而特异性增大,肿瘤最大径为20mm、24.5mm、31.5mm时,其敏感性分别为75.3%、63.0%、32.5%,而特异性分别为55.7%、73.9%、90.0%。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下淋巴结超声扫查,综合考虑原发灶最大径线与可探及的腋下淋巴结数,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LNM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地判断淋巴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膀胱癌内血流分级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技术观察36例膀胱癌血流信号,进行血流分级,术后对肿瘤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肿瘤微血管密度,HE染色确定肿瘤浸润深度,根据有无膀胱肌层浸润分肌层浸润组和无肌层浸润组,另取10例膀胱全切患者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能量多普勒技术测定的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微血管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391,P=0.020)。随着膀胱癌内血流增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呈上升趋势,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MVD计数呈上升趋势,肌层浸润组MVD计数明显高于无肌层浸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膀胱癌内血流信号与病理微血管密度测值相关性较好,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Dopplerimaging,PDI)显示的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和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三维能量多普勒显像及与血管造影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描述原发性肝癌内血管分布的能力。方法 :对 4 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4 3个病灶行二维及三维能量多普勒检查 ,其中 14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的瘤内多普勒信号丰富程度及血供类型。对 14例接受了二维、三维能量多普勒及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 ,定量比较了瘤内的血管分布情况。结果 :1.  4 3个病灶中 ,三维能量多普勒显示瘤内血管分布丰富程度及分布类型与二维能量多普勒均有明显差异 (均 P<0 .0 0 1) ;2 .二维、三维能量多普勒及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密度分别是 4 .3% ,4 6 .0 %及 4 8.5 %。三维能量多普勒与血管造影结果高度相关 (r=0 .87,P<0 .0 0 1) ,而二维能量多普勒相关性较低 (r=0 .4 9,P>0 .0 5 )。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描述原发性肝癌内血管分布优于二维能量多普勒 ,并与血管造影结果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PTC伴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跳跃性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发生率约19.5%,最多发生于Ⅳ区(77.1%),其次为Ⅲ区、Ⅱ区(64.6%、60.4%),Ⅴ区最少(27.1%).单因素分析提示纵横比、位...  相似文献   

15.
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与炎性肿大的声像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与炎性肿大的声像图特征。方法用高分辨率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49例、炎性淋巴结肿大67例,比较二者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结果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中长径与短径之比(L/S)<2占80%、75%淋巴结门及髓质强回声带偏移或消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大多数为偏心型或无血流型。在淋巴结炎性肿大中长径与短径之比(L/S)<2仅占27%,淋巴结门及髓质强回声带位置居中的约有82%,彩色血流显像85%为中央型。结论高分辨率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区别颈部淋巴结是转移性肿瘤、还是炎性肿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 (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VEGF、LeX和MMP - 2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DAKOEnvisionSystem方法 ,测定VEGF、LeX、MMP - 2在 6 2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VEGF、LeX和MMP - 2阳性率分别为 6 6 .1%、5 6 .5 %和 72 .6 % ,与癌旁黏膜比较有差异P <0 .0 5。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之间 ,VEGF和MMP - 2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两项指标分别试验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为 70 .8% ,敏感性为 6 0 .5 % ;LeX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VEGF、MMP - 2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VEGF和MMP - 2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血管生成相关因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 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测定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44 .4% ,VEGF阳性病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于阴性病例 (P <0 .0 1) ,三者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 ( 3 9.4% )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 ( 76.1% ) (P <0 .0 1)。结论 PDI定量检测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计数、VEGF测定相结合 ,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VEGF阳性表达者血管生成活跃 ,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 ,其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