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探讨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 40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TEM、CARB、OXA-10、VIM、VEB、IMP、DHA、aac(6′)-Ⅰb、aac(6′)-Ⅱ、ant(2′)-Ⅰ、qacE△1-sul1、oprD2进行检测。结果 6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100.0%;检出TEM、CARB、OXA-10、aac(6′)-Ⅰb、aac(6′)-Ⅱ、ant(2′)-Ⅰ、qacE△1-sul1、VIM、VEB基因,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8.6%、82.1%、88.1%、92.6%、92.6%、71.7%、83.6%、13.4%、1.5%,未检出IMP、DHA基因。结论β-内酰胺酶耐药是多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高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相似文献   

2.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各种相关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有8种基因阳性,其中阳性率较高的为CTX(56%)、外膜孔蛋白OprD(60%)、aac(6′)-Ⅱ(6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基因型以CTX阳性率较高,耐亚胺培南主要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同时已获得较多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及菌株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亲缘性。方法药敏试验用PhoenixTM-100鉴定药敏系统检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修饰酶基因和消毒剂抗性基因,采用PCR检测并用DNA测序仪证实。结果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8.9%、59.5%、45.8%、77.4%、34.2%、38.4%、15.3%、6.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5.3%、21.0%;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blaVEB、blaGES和blaCARB阳性率分别为9.5%、9.5%和57.1%,oprD2基因缺失率达95.2%;TEM、SHV、OXA、PERI、MP、VIM、SPM、GIM和DHA编码基因均阴性;aac(6′)-Ⅰ、aac(6′)-Ⅱ和ant(2″)-Ⅰ,在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61.9%和66.7%,qacE△1-sul1基因的阳性率为66.7%。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已携带多种耐药基因,oprD2基因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受亚胺培南重要原因,聚类分析表明存在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耐药性及其相关的耐药基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临床检出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PA)995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35株MDR-PA的耐药基因oprD2、oprM、mexR、mexC、VIM、IMP、DHA并测序。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耐药数据,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与敏感株基因差异。 结果 检出MDR-PA 114株,占比11.46%,科室来源主要为神经科和ICU病房,标本主要来自痰和分泌物,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介于2.63%~6.14%;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7.02%、10.53%、25.44%、35.96%、44.7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51%、60.53%、100.00%。oprM、mexR、mexC、oprD2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4.29%、91.43%、97.14%、100.00%,余未检出。随机抽取35株MDR-PA中有13株是亚胺培南耐药株,22株为亚胺培南敏感株,比较亚胺培南耐药株和敏感株,oprM( P =0.426)、mexR( P =0.541)、mexC( P =0.371)基因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MDR-PA耐药率较高,耐药基因以mexC、mexR为主,但MDR-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与此两种基因无明显关系,耐药性的产生与oprD2基因缺失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二级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流行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318株,所有菌株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收集3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IMP、VIM、OXA-10、OXA-23。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依次为27.9%,30.9%,33.0%,34.2%,35.7%,对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42.0%、54.6%。经基因检测发现VIM型阳性株24株,OXA-10阳性株1株,未扩增出IMP、OXA-23阳性株。结论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也很高,以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为主,OXA酶检出率较低,基因型为OXA-10。  相似文献   

6.
胡冬梅 《现代保健》2012,(25):156-157
目的:了解本院2010年1-12月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从2010年1-12月老年住院患者的痰液、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102株铜绿假单胞菌,统计其样本来源、科室分布、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检出的10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58株来自呼吸内科,占56.86%;其次为神经外科,占13.73%,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是多粘菌素(100%)、亚胺培南(82.3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5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非发酵菌中的假单胞菌属,很容易造成机会性感染,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过快增长,同时应不断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 监测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除头孢他啶耐药率降低外,存在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39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TEM、AmpC、VIM阳性率分别为84.6%、76.9%、17.9%,OXA基因扩增阴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大于28.2%(11/39),耐药率最高为庆大霉素59.0%,对多粘菌素E最敏感92.3%,本组菌株中有25.6%(10/39)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研究表明,携带TEM、AmpC、VIM是导致本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9,他引:16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04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和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16种)和多分子标志法聚类分析菌株的亲缘性。结果3个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51.3%、80.0%和100.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48.2%~100.0%,耐药基因oprD2缺失率为90%~100%;多重耐药基因标志的菌株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但绍兴地区流行耐药株以oprD2的缺失为主,湖州地区则以TEM、oprD2缺失、aac(3)-Ⅱ、ant(3″)-Ⅰ、qacE△1为主。结论3个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并由克隆传播导致医院感染,但耐药的机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规范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3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使用K-B法进行,细菌耐药性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共270株占85.4%;316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医院各病区,主要是住院患者,共312株占98.7%;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的10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耐药率24.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1~50岁的患者最多,共检出66株占20.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mPA)的耐药特点,检测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 - 2018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0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 - B纸片扩散法检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对耐药基因AmpC、KPC - 2、TEM、IMP、SPM - 1、VIM - 1、VIM - 2、OXA - 10、OprD2进行检测。结果 40株mPA除1株来自中段尿以外,其余39株均来自呼吸道,患者以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主要来自呼吸内科,占52.5%(21/40)。mPA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30%,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31.6%和21.1%,2018年与2017年比较,mPA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株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耐药的mPA中IMP基因阳性10株(90.9%),TEM基因阳性9株(81.8%),同时携带IMP和TEM基因8株(72.7%),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3株(27.3%),未检测出其他基因型。结论 m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机制主要与携带IMP基因和TEM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08年1月- 2010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PAE,分析其药敏结果.结果 从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PAE 286株,标本来源以痰、创口分泌物为主,分别占67.8%、19.6%;感染分布以ICU、呼吸内科为主,分别占32.2%、23.4%;PAE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均<30.0%;耐药率较高的药物有头孢噻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和氨曲南,耐药率均>50.0%.结论 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02-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湖州市中心医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9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4423株,分离率为9.2%;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68.6%,其次是脓液及分泌物,占16.4%;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最多,占29.9%,其次是呼吸内科和脑外科,分别占19.8%和16.8%;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完全耐药,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严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其总体耐药率为70.3%、67.4%、7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2002-2008年也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2009年后均有所下降,尤其以2010年下降明显,其总体耐药率为分别为48.1%、52.2%、51.7%、57.2%、56.0%、59.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2005年以前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2006年耐药性迅速上升,2008年达到66.2%和55.3%,2009年后又明显下降;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E9年间均保持较好的敏感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做好医院感染控制,防止耐药菌株的播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院2008-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医院各类临床标本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 医院2008-2011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0株,分离率4.44%;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79.00%,其次是分泌物,占7.85%;科室分布以神经外科最多,占22.38%,其次是呼吸内科和ICU,分别占20.95%和20.00%;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情况严重,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低,到2011年耐药率在37.06%~49.24%;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西丁及除头孢他啶外的头孢菌素,均呈较高的耐药性,至2011年耐药性接近100.00%;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在2008年时耐药率低,分别为16.67%和17.24%,但从2009年开始耐药率逐年上升,至2011年耐药率分别为54.05%和42.35%;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2008年时耐药率低,分别为26.42%、28.3%,但从2009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11年耐药率分别为37.24%和45.18%.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药耐药和泛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科室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做好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防止耐药菌株播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临床标本经24 h分离培养,采用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的鉴定板,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4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96株来源于痰液,占67.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98.6%、100.0%、76.8%,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3.3%、78.9%、80.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4%,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0.6%.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应选用耐药率低的药物,避免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院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的特点,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2009-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阳性标本分离株267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有361株,占13.5%;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较快,分别由2009年的40.2%、60.8%、55.7%、58.8%、7.2%上升至2011年的55.6%、71.4%、63.5%、68.2%、15.1%;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尽管也有一定比例上升,但耐药率相对比较稳定且仍然较低.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产酶菌和多药耐药菌的预防监测;应选择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不重复铜绿假单胞菌888株,统计不同病区和标本的检出情况;用K-B法检测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试验.结果 有15个病区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数较多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烧伤科、肾内科和中医科,分别占31.0%、12.1%、11.4%、8.3%、6.0%;分离菌株最多的标本是痰和创面,分别占79.9%、9.3%;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哌拉西林,分别为82.5%、77.8%,耐药宰较低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分别为9.2%、12.0%、13.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高,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应加强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 (6') -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 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 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 (6') -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神经外科、血液科,分别占37.10%、16.13%、16.13%;耐药率>50.00%的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敏感率为96.77%;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敏感率>80.00%;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敏感率>7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有明显耐药趋势,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医院分离的22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基本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2.83%,居第2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检出的主要科室是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主要是老年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该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分别为20.96%、17.90%、10.92%;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结论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耐药性的监测,以降低其感染发生率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