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分析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F(HbF)表达及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选取89例已知基因突变类型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患者的红细胞HbF含量;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含rs11886868位点的BCL11A基因片段,用DNA测序法确定rs1188686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显示,在89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中发现C和T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携带C/C单倍型患者的红细胞HbF含量为(4.47±3.42)%,高于携带C/T单倍型患者的(2.79±2.21)%。结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存在C和T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C多态性可能与红细胞内HbF高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用PCR法对β-珠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确定其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β-珠蛋白基因分析片段中共发现3个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外显子1第59位的T/C多态性、内含子2第-16位的G/C多态性及内含子2第-74位的T/G多态性.结论同国外报道的正常人群相比,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显著减少,各位点的碱基频率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对14例临床诊断的温州籍轻型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分析,测定其PCR产物序列,找出引起该病的致病突变位点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对临床诊断的患者抽取静脉血,EDTA-K2抗凝,及时提取模板,设计相关引物,进行PCR扩增后测序,最后经过序列比对和分析,找出引起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的致病突变位点。结果表明:14例标本的DNA扩增产物测序分析中发现4例在IVS-2-654位点发生了C→T的杂合突变;1例为CD41/42位-TTCT缺失;2个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外显子1第59位的T/C多态性、IVS-2 nt665,T/C多态性。结论:温州籍轻型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发现了两种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IVS-2-654 C→T的杂合突变和CD41/42位-TTCT缺失。  相似文献   

4.
β-珠蛋白基因新突变导致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1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寻找基因的致病突变。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全长β-珠蛋白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1号内含子存在杂合IVS-I-129(A→G)突变。结论:IVS-I-129(A→G)突变为剪接突变使未成熟的β-珠蛋白基因mRNA产生剪接异常,导致其后的β-珠蛋白基因翻译错误。该突变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深圳地区临床诊断为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个体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用PCR法对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个体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确定其基因突变。结果在25例深圳地区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个体的β-珠蛋白基因所分析的片段中仅发现三种基因突变,它们分别是外显子1上的CD 41/42(-TCTT)突变、启动子中-28(A→G)突变及内含子1上IV S-I-11(A→C)突变。结论在深圳地区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个体中仅发现两种流行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同时发现一种新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已明确基因突变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18例已知基因突变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对这些参数依据突变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在已知β-珠蛋白基因突变中,携带codon41/42(-TTCT)突变的患者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其它突变患者(P<0.05),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低于其它突变患者(P<0.05).结论 Codon41/42(-TTCT)突变引起的表型轻于其它几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防和控制广西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方法1058对夫妇均为β-珠蛋白基因突变者,在孕早期取胎儿绒毛组织,孕中期取脐血或羊水,孕晚期取脐血;对羊水细胞和绒毛组织进行原位培养,脐血进行血液学和血红蛋白分析,分别采用培养前后的组织或脐血进行β-珠蛋白基因检测。结果1068例胎儿中检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胎儿253例,携带者500例,正常胎儿315例。所有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胎儿均终止妊娠。结论在组织培养和血液学指标检测的基础上,基因检测能准确地对所有β-珠蛋白基因突变进行产前诊断,有效地避免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β-珠蛋白基因(AC)n(AT)xTy多态性与其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89例已知基因突变类型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10名中国汉族人群健康对照者.抽取所有个体外周静脉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序列,经DNA测序确定(AC)n(AT)xTy序列的多态性,分析(AC)n(AT)xTy多态性与其基因突变的关系.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AC)n(AT)xTy多态性单倍型频率的比较,以及同一单倍型患者的不同突变类型发生率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存在9种(AC)n(AT)xTy多态性序列,分别是(AC)2(AT)7T7、(AC)2 (AT)8T5、(AC)3 (AT)7T5、(AC)2 (AT)9T5、(AC)2 (AT)8T9、(AC)3 (AT)8T5、(AC)2(AT)10T3、(AC)2(AT)7T5和(AC)2(AT) 11T3,其中(AC)2 (AT)7T7和(AC)2(AT)8T5是常见单倍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AC)2(AT)7T7、(AC)3 (AT)7T5和(AC)2(AT)8T9单倍型频率分别为38.8%( 69/178)、11.8%( 21/178)、9.0%( 16/17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4.1%(53/220)、5.4% (12/220)、3.2% (7/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66、4.371、6.093,P<0.05);(AC)2 (AT)9T5单倍型频率为10.1%(18/17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3.2% (7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91,P<0.01);而(AC)2 (AT)8T5单倍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3% (45/178)和29.1% (64/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18,P>0.05).在(AC)2 (AT)7T7单倍型患者中,codon41/42(-TTCT)和IVS-II-654(C→T)的突变率分别为59%( 10/17)和29%(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82,P>0.05);在(AC)2( AT)8T5单倍型患者中,codon41/42(-TTCT)和IVS-Ⅱ-654(C→T)的突变率分别为29%(4/14)和57% (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33,P>0.05).结论 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的(AC)2 (AT) 7T7、(AC)3 (AT)7T5和(AC)2(AT)8T9单倍型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存在连锁不平衡.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携带( AC)2( AT)7T7单倍型和(AC)2(AT) 8T5单倍型患者的主要致病突变分别为codon41/42 (-TTCT)和IVS-II-654(C→T).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例少见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90位点突变病例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应用常规血液学检查、碱性琼脂糖凝胶血红蛋白电泳进行表型分析;通过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法检测α-地贫,反向点杂交(RDB)法检测β-地贫;应用DNA克隆测序技术对β-珠蛋白基因全长进行测序,检测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结果通过对β-珠蛋白基因簇进行直接测序发现该患者为少见型β-地贫-90(C-T)beta++杂合突变(HBB:c.-140CT)。结论联合应用血液学、血红蛋白电泳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明确先证者的基因型,对防治出生缺陷和提高人口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中国人群β-珠蛋白基因3'端增强子区序列进行分析,探讨β-珠蛋白基因增强子区的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采集100名正常中国人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3'端增强子区,经DNA测序确定增强子区序列的变异.结果 在中国人群中,β-珠蛋白基因3'端增强子区共存在五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它们分别是101G/C,182G/A,184C/A,221G/A,340A/T.其中101G/C,182G/A,184C/A和340A/T位点的单核苷酸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均大于1%.结论 在β-珠蛋白基因3'端增强子区的五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中,101G/C,182G/A,184C/A和340A/T为单核苷酸多态性,221G/A可能为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鉴定一位育龄妇女所携带的在中国人中罕见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并对其家系进行研究.方法 将先证者及其他3位家系成员(父亲、母亲与丈夫)一起作为调查分析对象.血液学表型分析采用常规红细胞指数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α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规基因检测分别采用Gap-PCR和反向点杂交法(RDB).另外对常规基因检测不能确诊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进行β珠蛋白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具有典型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液学表型,RDB法未检测出已知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突变类型,测序显示这两位家系成员的β珠蛋白基因共缺失CD89-CD92全部的密码子和CD93第1与第2位的核苷酸(-AGTGAGCTG-CACTG,-14bp),并发生了移码突变,使CD89位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GA;先证者丈夫基因型为CD41-42(-TCTT)/N.结论 CD89-93(-14bp)移码突变在中国人群中属于比较罕见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类型,其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风险家庭中的检出,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产前诊断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人群的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非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血液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血液学及血红蛋白电泳筛查阳性的3 082例疑似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检测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17种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突变、3种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点突变及3种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改变。结果 1 042例经基因确诊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5例,非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0例。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及血红蛋白(Hb)A2的升高,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以CD41-42(37.1%)、IVS-2-654(31.4%)、-28(14.3%)突变较为常见,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则以--SEA(42.1%)为主;非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αCSα/αα,αQSα/αα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αWSα/αα携带者则无血液学异常表现,αCSα/αα伴有Hb A2的降低,Hb CS、Hb WS、Hb QS的构成比依次为54.1%、31.1%、14.8%。两类患者的红细胞、平均红细胞Hb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深圳地区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发生率为1.14%,非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发生率为1.9%,两类患者均缺乏特异性的血液学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致病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赛尔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接受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共16249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检测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16249例患者中共检出2467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阳性率为15.18%(2467/16249).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318例,占53.43%(1318/246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086例,占44.02%(1086/2467);α合并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3例,占2.55%(63/2467).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SEA杂合缺失,共666例,占50.53%(666/1318);其次是3.7位点杂合缺失,共489例,占37.10%(489/1318);血红蛋白H病65例,占4.93(65/1318).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17位点杂合突变,共347例,占31.95%(347/1086);其次是41~42位点杂合突变,共318例,占29.28%(318/1086).结论 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阳性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在该地区广泛开展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有助于预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温州地区汉族人群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分析,寻找温州地区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为开展温州地区β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预防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抽取66例经临床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与标准序列进行Blast分析,并对部分变异采用克隆证实.结果 在收集的66例病例中,经诊断确认44例散发β地中海贫血,经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发现9种基因变异类型,3种属于中国人常见突变类型(IVS-2-654、CD_(41/42)-TTCT和TATA box nt-28),2种属于少见类型异常血红蛋白(CD_(47)、CD_(66)),2种为新发现变异(-24T→C,CD_(26A)→G同义突变),另外存在2个已知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exon1 59,IVS-2-665).结论 温州地区汉族人群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发现了罕见的变异类型和新的突变位点,该研究为在本地区开展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5.
2324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现居住在广东地区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verse dot blot,PCR-RDB)技术和PCR产物测序方法。结果 6868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疑诊患者中共检测到2324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重型患者99例,共检测到17种突变。结论 CD41-42、IVS-Ⅱ-654、-28、CD17为广东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全部突变基因的86.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保山地区育龄人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病率.方法 采集孕产妇及部分随诊丈夫的外周静脉血共4593例作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将血常规阳性或(和)血红蛋白电泳阳性定义为筛查表型阳性,表型阳性者做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在4593例产前筛查中,筛查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型阳性1325例,阳性率为28.84%,其中筛查出疑似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型阳性993例(阳性率为21.6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型阳性208例(阳性率为4.53%),异常血红蛋白带124例.在征得患者同意后,244例筛查表型阳性者做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确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76例,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8例,检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失型38例,CS142突变(杂合子)8例,纯合子1例;确诊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8例,其中检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D17基因突变(杂合子)8例,CD26突变(杂合子)23例,CD41-42基因突变(杂合子)3例,IVS-Ⅱ-654突变(杂合子)4例.结论 保山地区育龄人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孕产妇产检用血常规联合血红蛋白电泳技术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后,运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进行确诊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筛查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武鸣县辖区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的适龄孕妇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为这一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武鸣县辖区内641例孕妇进行血细胞分析,筛查出MCH降低孕妇475例,运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其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类型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75例MCH降低的孕妇发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类型基因者428例,其中319例发生β突变,116例发生α突变;β突变呈现654M、17M、28M、27/28M、29M、CD41-42M、βEM、43M、71-72M、IVS-I-1M10种突变类型,α突变呈现为αCS、αQS、αWS 3种突变;β突变以41-42M及17M突变为主,分别占β突变类型的44.83%和30.12%;α以αCS突变及αWS突变为主,分别占α突变类型的55.93%和36.21%;发生α/β杂合突变18例,以αWS联合β链41-42M、17M突变的类型多见。结论武鸣县辖区内MCH降低孕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以β突变的41-42M突变及17M突变为主,在实施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防治的考量中应考虑患者的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miRNA芯片检测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mi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miRNA芯片结果显示,在样本组中26个表达显著上调,30个表达显著下调。随机挑选表达上调的hsa-miR-618和表达下调的hsa-miR-103a-2-5p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验证芯片结果可靠性。使用数据库软件预测出17个表达上调和24个表达下调的miRNA与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能相关的靶基因。结论 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进一步研究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调控通路可为其发病机理研究及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圳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基因频率。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学实验中心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3891例。应用膜条导流杂交技术一次性检测患者携带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结果在3891例研究对象中检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变异1910例,占比49.09%;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135例(29.1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97例(17.91%),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78例(2.00%)。结论深圳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发病率高,其基因型分布特征和频率可为深圳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四川泸县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泸县人民医院经临床确诊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204例作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患者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选取同期临床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作为缺铁性贫血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细胞比容(Hct).结果 (1)检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202例,检出率为99.02%.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3例(31.19%),包含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9种基因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37例(67.82%),包含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6种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合并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例(0.99%),其中少见突变类型1例.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构成比最高的基因型分别为--SEA/αα杂合缺失(39.68%)和CD17(A→T)杂合突变(37.96%).(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的Hb、MCV、MCH、MCHC、Hct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Hb、MCV、MCH、Hct与缺铁性贫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RBC、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泸县地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以--SEA/αα杂合缺失为主,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以CD17(A→T)杂合突变为主.Hb、MCV、MCH、Hct等血液学指标可作为基层医院筛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