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C)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惩罚、严厉与成人依恋焦虑维度显著相关;②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过度保护对成人依恋的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索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尊调查表(SEI)和抑郁状态问卷(D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面市随机抽取的477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自杀意念检出丰与自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现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情感温暖理解比其它因子更能预测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结论 低自尊、更多体验到不良教养方式的高职大学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自尊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究青少年人格特点和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93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不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的影响.分裂样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被动一攻击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350名青少年学生施测。结果:①与阴性组相比,反社会人格障碍阳性组在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因子上得分较低,在父亲控制、母亲控制因子上得分较高;阳性组在CTQ和AAQ各因子上(除外母亲拒绝)得分均显著高于阴性组。②儿童期虐待各因子分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症状显著正相关(0.108~0.373)。③躯体虐待、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情感虐待、母亲拒绝、母爱缺失、母亲控制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有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以及不安全依恋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6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自尊在性别、独生与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有显著差异;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高于低分组,而父母拒绝否认高分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组;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问题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186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人际问题的现状,并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人际问题总分与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人际问题总分与个体依恋焦虑和回避显著正相关(P<0.01);个体依恋焦虑,母亲的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和情感表达进入了回归方程,路径分析发现母亲的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通过个体依恋焦虑影响人际问题,个体依恋焦虑直接影响人际问题,而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亲密度直接影响人际问题,矛盾性既可以直接影响人际问题,又可以通过个体依恋焦虑影响人际问题。结论大学生人际问题与父母和家庭有很大关系,个体依恋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EMBU与SCL—90量表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FF1、MM1)和拒绝否认(FF5、MM3)、母亲惩罚严厉(MM4)、父亲过度保护(FF6)6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城乡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及父亲过度保护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市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低,这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EMBU)对64例符合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和64例健康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高(P〈0.0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P〈0.05),其他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