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琪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11,(2):123-124
中医"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和完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原则。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发病,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发作、加重和传变,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复发。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方法多、预后不理想,在肿瘤防治的各个阶段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原发性肝癌防治全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5个原则"。在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癌发病率",在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防止肝癌发作、加重、转移",在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防止肝癌复发"。"治未病"理论可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帮助中医制定治疗目标,与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医疗各方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3.
吴晓晴  崔永佳  卢雯平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58-1561
"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的各阶段诊疗中皆有所体现,与现代预防医学所提倡的"三级预防"有共通之处.本文从乳腺癌高危人群、巩固治疗的无瘤患者和生命体征稳定的带瘤患者,这三个阶段、三种人群,阐述中医"治未病"的主要特点,结合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浅析了治疗的思想和用药原则,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学说的重要准则和理论基础。非酒精性脂肪肝已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及正常工作,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角度入手,探讨精神调养、饮食调节、合理运动及防止疾病传变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本文根据"治未病"体系源流、内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既病则防变,未病则防患于未然,探讨脂肪肝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和疾病未复四个阶段的防治思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灵活应用,与中医传统疗法紧密结合,对脂肪肝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认为该理论对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防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典的"治未病理论"含义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临床过程中刘明教授深刻领会"治未病理论"含义,将其贯穿于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能指导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防治,降低疾病发生率、防止并发症出现、防止疾病复发,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1.未病先防。就是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首先应该着眼于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精华,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国名中医袁今奇教授结合案例,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危人群,采取扶正气、避邪气方法,防止发病;对于已病人群,采取清热化湿、解毒救逆方法,防止病邪深入和转化;对于治愈人群,采取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法,防止复发。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丁强 《中医药导报》2011,17(10):8-10
王志英教授从医30余载,在呼吸系疾病的中医诊治中颇有见解,尤其善于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支气管哮喘进行防治。王志英教授治疗哮喘分为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阶段,其中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和病后防复这两个阶段,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治未病"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股骨头坏死的防治而言,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未病"理论对于股骨头坏死而言,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防止股骨头坏死发生;二是坏死后防止股骨头塌陷;三是塌陷后及时纠正、防止塌陷加重。  相似文献   

12.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机扶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治未病"原则,是在中国古代趋吉避凶的防患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它构成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对<内经>"治未病"概念进行解析,即是对中医预防学理论体系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预防、保健、养生的重要理论思想,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倡导人们重视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在未生病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疾病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病情复发。"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崇尚自然的社会理念,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对中医防治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体系。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而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其上述三方面内容贯穿于预防、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据中医学中"治未病"的理论与康复医学的预防体系及目标的高度统一性,初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康复医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认识障碍虽发病率高,但可防可控。西医在治疗本病时用药受到病情严重程度的限制,往往不能救本病于萌芽之时,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在此指导下,血管性认知障碍不仅可预防,还可早期治疗,逆转病情,防止病情进展。文章将从"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治未病"理论对血管性认知障碍防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治未病"理念是传统中医富有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治疗原则之一,但当今临床应用主要在指导思想层面,尚缺乏与具体病种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方案。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将癫痫病的防治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如何分阶段把握时机,预防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弥漫 《新中医》2007,39(5):1-3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包括了这三方面内容而贯穿于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医的"治未病"观念,适用在现代慢性疾病的管理当中。方法:通过建立专业的"治未病"服务体系;树立实施网格化管理;运用"治未病"理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来实施。结果:慢性病是长期病因积累所导致,一旦形成发病后就很难根治,因此中医将"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于慢病患者,通过运动、饮食、精神调节等方法,平衡人体的阴阳,调和人体的气血。结论:不论是现代西医发展到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还是治疗疾病中三级预防的策略,都和中医的治未病观点殊途同归,所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在慢病管理中施展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现代亚健康调理的策略,从调理原则、调理阶段、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