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热态自动分析(ATA)技术,研究3组人群的红外热图,探索ATA评价人体正气强弱的热差值数据特征,并结合中医理论对该结论进行分析解释。方法设计HIV/AIDS患者、冬泳爱好者和相对健康平和质人群3组的横断面研究,观察督脉、任脉、神阙、肾与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冬泳、平和质、艾滋病人3组督脉相对热差值△t呈递减,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阙穴和命门相对热态差值△t平和质和冬泳组均明显高于艾滋病组;艾滋病组任脉相对热差值明显高于平和质组和冬泳组;冬泳、平和质、艾滋病人3组的肾相对热态差值△t呈逐级递减,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督脉、任脉、神阙、肾与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变化,在本次试验中表达了人体正气强弱,也符合中医理论对正气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热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热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3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热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时电子灸神阙和命门对任督二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使用电子灸疗仪加热任脉线上的神阙穴和督脉线上的命门穴,运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记录任督二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自然状态下(灸前),督脉的IRRTM显现率显著高于任脉(P0.05);于任脉线上的神阙穴和督脉线上的命门穴同时施电子灸,可以显著提高任督二脉IRRTM的出现率(P0.05),但此时任督二脉的IRRTM显现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时电子灸神阙和命门,可以提高任督二脉的IRRTM显现率,促进任督二脉的阴阳交感、气血循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桃仁提取物对寒凝血瘀证(寒证)和瘀热互结证(热证)大鼠血液循环障碍的不同药效。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寒证对照组、寒证模型组、桃仁提取物(8 g/kg)组、川芎(8 g/kg)阳性对照组,以及热证对照组、热证模型组、桃仁提取物(8 g/kg)组、丹参(14 g/kg)阳性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身低温冷冻和注射角叉菜胶法建立寒证、热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检测微循环血流速率、全血黏度;取大鼠心、肺、肝、肾、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微小血管管径,观察血栓、组织损伤等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桃仁提取物能明显加快寒证和热证大鼠的血流速率(P<0.05),降低全血黏度(P<0.05),使寒证大鼠小动脉收缩、热证大鼠小动脉舒张(P<0.05);根据器官损伤严重度评分得知桃仁提取物可减轻寒证大鼠心、肺、肝、肾器官的损伤(P<0.05),但仅能减轻热证大鼠的肾损伤(P<0.05)。结论 桃仁提取物能改善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大鼠的血液循环障碍;对不同证型大鼠小动脉的舒缩状态和心、肺、肝、肾的保护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阳虚质人群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与阳气有关的主要穴位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阳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对受试者采用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全身共5幅热像图采集并记录61个区位的红外热值平均值,应用红外线温度计对24个与阳气相关的特定穴位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比较阳虚质与平和质两组间体表温度和主要穴位温度差异.结果 阳虚质组在左/右上臂前、左/右上臂后、右肩前、左/右肩后、左腋窝、右肘窝、左/右足跟、左脚趾部位温度数值显著小于平和质组(P<0.05),阳虚质组膻中、中脘、神阙、大椎、左膏肓、右膏肓和腰阳关穴位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 阳虚质人群有主观怕冷和局部体表温度降低的特点,并且膻中、中脘、神阙等穴位温度热值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HIV感染者的红外热像指征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一对一匹配后,分别纳入HIV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进行基线比较后,对HIV感染组做进一步随访观察,采用热态自动分析系统(ATA)分别记录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第9个月末的红外热像指征,并对变化趋势加以描述。结果 HIV感染组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纳入分析,不同观测时点的HIV感染组肺、脾、小肠、左肾、右肾、右大肠等投影区的ATA温度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感染组的肺热、脾凉、小肠凉、左肾凉、右肾凉和右大肠热的发生率在基线、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第9个月末明显不同,且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线性增高趋势。结论 ATA红外热像技术作为HIV/AIDS病程及疗效监测的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中医发病学特点及中医证候数据库建立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云南艾滋病中医发病学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德宏等9个州、市的1007例病例进行调查,对其中232例做了免疫学相关指标检测.结果:1007例中,不安全注射感染者538例(53.43%,绝大多数为静脉吸毒)、性接触传染387例(38.43%);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居多,HIV病毒携带者气虚质(24.57%)、阴虚质(17.63%)较多,发病后气虚质的人员比例增高(占AIDS的28.64%);常见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上)有恶风、神疲乏力、头晕、腰膝酸软、心悸、盗汗、气短、食少纳呆、咳嗽、失眠和耳鸣11种;常见证候(出现率在3%以上)有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脾虚湿困、肺脾气虚、阴虚湿热、痰湿阻肺、肝肾阴虚、痰热壅肺;232例HIV/AIDS患者中艾滋病患者CD4 较HIV病毒携带降低;虚实夹杂证与CD4 下降水平呈正相关;气虚质、瘀血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与平和质比CD4 降低,阴虚质与平和质比CD4 差异不明显.结论:云南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具有发病速度快、贫困地区疫情严重、主要传播途径为静脉吸毒、性传播等四大特点,青壮年群体受威胁最大;所有体质类型人群对HIV感染普遍易感;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低下,正气亏损与机体免疫细胞损伤呈较高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患者免疫功能紊乱;HIV/AIDS中医辨证分型与体质类型有关,HIV/AIDS的虚证多发生在虚损体质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杨茜  陆华  刘芊辰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8):2255-2261
背景 桥本甲状腺炎(HT)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常因诊断不及时而延误治疗,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早期筛查及提高诊断效能对HT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HT辅助诊断工具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索女性HT红外热成像人体代谢热值特点。 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HT女性患者100例作为HT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调查问卷,检测甲状腺相关指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进行红外热成像全身扫描(测量甲状腺左叶和右叶、子宫、神阙及督脉区位热值)。比较两组受试者中医体质、甲状腺相关指标及各区位热值差异性;分析HT组9种中医体质患者的5个区位热值差异性,以及5个区位热值与甲状腺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区位热值与HT合并不孕症的关系。 结果 HT患者偏颇体质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及痰湿质,9种中医体质间的督脉与神阙区位热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HT组TGAb、TPOAb水平及TSH水平升高(P<0.05)。两组受试者FT3、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甲状腺左、右叶区位热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子宫、督脉及神阙区位热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HT组甲状腺左、右叶区位热值与TGAb呈正相关(rs=0.260,rs=0.198,P<0.05),子宫区位热值与TSH呈负相关(rs=-0.313,P<0.05)。子宫〔OR=0.413,95%CI(0.180,0.945)〕、督脉〔OR=0.270,95%CI(0.075,0.971)〕、神阙〔OR=0.264,95%CI(0.073,0.954)〕区位热值是HT合并不孕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HT患者好发的中医体质为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及痰湿质,其代谢热值变化具有甲状腺左、右叶区位热值偏高,子宫、督脉及神阙区位热值偏低的特点,该特点也为HT引发不孕症提供了新的临床理论依据。同时甲状腺左、右叶区位热值可作为HT早期诊断及筛查的指标之一,因此可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以提高HT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扶正温阳法”对阳虚质的影响,探讨阳虚质者红外热图的共性规律,分析判断“扶正温阳法”干预阳虚质人群的疗效。方法 纳入30例阳虚质患者给予益气温阳药物在大椎、肾俞(双侧)、命门等进行穴位贴敷,分别在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定督脉、腰部、腹部、双手及双足局部温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阳虚体质患者的督脉、腰部、腹部、双手、双足温度均升高(P<0.05),阳虚体质局部温度得以改善。结论 本研究发现“扶正温阳法”可诱发循经热传导现象,通过调节热能代谢而起到调治阳虚体质的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来辅助评价阳虚质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指导制定阳虚质人群的干预方案疗效判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任脉及其旁开组织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艾灸对阳虚体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1名阳虚体质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艾灸组(n=16),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艾灸组进行健康宣教和艾灸神阙、关元穴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任脉穴位、任脉(胸腹段)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的体表温度。结果 1.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体表平均温度均升高,其中任脉及其左旁开呈明显升高(P<0.05,P<0.05),任脉线上体表平均温度高于其左右旁开非经对照线(P<0.05,P<0.01),左旁开对照线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右旁开对照线(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2.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线上天突穴(P<0.05)、膻中穴(P<0.05)体表温度均明显升高,中脘穴和气海穴体表温度升高,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任脉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3.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任脉线上穴位温度均呈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趋势,干预后艾灸组各穴位温度均上升,胸段穴位升高较为显著,总体上仍呈上热下寒趋势。结论 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以升高任脉经穴及其旁开组织体表温度,对机体起整体性调节作用,但短期内尚未改变其上热下寒的温度趋势;艾灸神阙和关元对任脉经穴及其旁开部位的升温程度差异可能与各部位的相对阴阳属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