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125I粒子治疗后头颈部腺源性癌远处转移的一般规律。方法:2002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头颈部腺源性癌患者43例,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部位包括腮腺、颅底颞下窝、舌、上颌、咽旁、口底、颌下、唇。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远处转移率为53.5%(23/43);转移发生时间为5~96个月,平均时间(27.0±23.7)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肺为最常见转移部位(16/23,69.6%);远处转移常见病理类型为腺样囊性癌(14/23,60.9%)和非特异性腺癌(7/23,30.4%)。最终死亡26例,其中18例因转移而死亡,占所有死亡患者的69.2%(18/26)。27例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2例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例消退小于50%,2例无效,有效率(CR+ PR)为90.7%。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0.1%和82.6%,5年分别为53.4%和56.0%。结论:对于手术禁忌或无法切除的头颈部腺源性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肺为最常见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微创植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8家医院对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各种肿瘤的疗效,探索其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CT、B超定位经皮穿刺、窥镜植入、术中种植放射性粒子等方法,对1013例肿瘤的1336个病灶共植入125I28914粒、103Pd457粒,并对407例肿瘤患者同时进行组织间化疗。结果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各种肿瘤后,局部控制率为97.60%,联合组织间化疗组的局部控制率为99.10%,病人1年生存率为90.50%,2年生存率为82.50%,并发症小于6%。结论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各种肿瘤效果明显,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肿瘤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 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 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专用三维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TPS)及影像学精确定位,经组织间按计划适形,均匀分布地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组织内。结果 32例患者,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22例、没变化(NC)2例、进展(PD)1例。结论(125)I粒子植入作为常规放化疗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一种补充治疗手段,局部控制率高,创伤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麻醉。方法采用^125I(^125碘)放射性粒子对2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共植入^125I粒子576颗。麻醉方法采用表面麻醉清醒异形管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结果28例肿瘤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麻醉效果满意。结论粒子植入手术虽是微创手术,但围术期正确的麻醉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5Ⅰ植入治疗复发/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5月,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为56岁,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术,可评价病灶42个,病灶最大径2.0~9.0 cm,平均值4.2 cm.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为12~70粒,中位粒子数33粒,粒子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1.0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为90~160 Gy,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总体生存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4~40个月,4个月后评价42个局部病灶评价CR 24/42,PR 11/32,SD 5/42,PD 2/42,临床有效率83.3%(CR+PR);总体1年生存率88.4%,2年生存率72.4%,3年生存率45.2%,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疼痛缓解率17/23(73.4%).近期副反应轻微,远期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植入粒子侧皮肤色素沉着4例,3例面颊部长期麻木感,口腔干涩2例,长期头痛伴感染1例,未见大出血、急性肺栓塞、局部脓肿、窦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价外放疗联合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放射性损伤的有关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1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2例,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常规分割外放疗,然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增量放疗。外放疗总照射剂量(total dose,DT)为50 Gy(鳞癌)或70 Gy(低分化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为60 Gy (TNM分期为Ⅰ~Ⅱ) 或80 Gy (TNM分期为Ⅲ~Ⅳ)。125I粒子活度为25.9~29.6 MBq/个。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局部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2~28个月),有1例出现软组织坏死,1例出现吞咽困难和局部大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副作用。所有病灶均在6个月内完全消退,1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远处转移,余未见复发和转移。10例患者中有7例存活。结论:外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不能根治手术头颈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晚期恶性肿瘤及难治性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减轻因治疗而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法:通过专用三维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TPS)及影像学精确定位,经组织间按计划适形,均匀分布地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组织内.结果:32例患者,完全缓解(CR)21.8%、部分缓解(PR)70.2%、没变化(NC)4.8%、进展(PD)3.2%.结论:三维立体定向种植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
碘-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碘-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观察28例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碘-125粒子植入治疗180 d(3个半衰期)后的病情变化.结果肿瘤完全消退和部分消退(CR PR)23例,占71.6%.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主要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7例,占17.0%.结论组织间碘-125粒子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近期疗效肯定,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愕部恶性肿瘤近距离放疗中义齿基托布源器的设计与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与制作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应用其对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术后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42例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的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局部手术切除术后佩戴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进行近距离放疗。义齿基托布源器由3部分组成:组织面为树脂层,用于容纳放射性粒子;磨光面为钴铬合金层,用于对正常组织提供放射性防护;还有起固位作用的卡环。义齿基托布源器的固位与稳定参考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设计,如患者伴有上颌牙齿缺失,则可在布源器上排列人工牙,以同期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结果:42例患者佩戴使用义齿基托布源器良好,放射性粒子没有移位、丢失。随访12~72个月,照射区组织愈合良好,恶性肿瘤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治疗腭部恶性肿瘤时,义齿基托布源器有利于实现靶区治疗,该方法具有方便、有效,并对周围正常组织具有放射性防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7例8个病灶CT导引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恶性肿瘤3例(4个病灶),原发性肿瘤2例,转移性肿瘤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2~81岁(平均51.2岁)。在CT导引下将125I粒子植入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动为22,26,30,33MBq/粒,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结果7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10~30(平均14粒)。3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2~5个月复查CT,6个病灶明确缩小,1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1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CT导引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碘-125放射性粒子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碘-125(125Ⅰ)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技术在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术中植入、B超定位经皮穿刺植入、鼻窦内窥镜引导下放置等方法对1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残腔、肿瘤内或转移淋巴结内放置碘-125粒子。结果 近期观察无局部感染、无放射性损伤、无血管破裂出血、无粒子移位或脱落等状况发生,半年完全缓解率62.5%,1年完全缓解率37.5%。结论 碘-125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技术可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此技术尤其适合于术后复发、放疗后复发、一期手术难以根治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亦适合于需行术后放疗的早期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PCNA,bcl-2,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 5例正常涎腺和 6 4例涎腺肿瘤标本中P16蛋白和P16mRNA的表达 ,并分析了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3.9%(17 2 3)和 4 3.9% (18 4 1) (P <0 .0 5 ) ;P16mRNA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 .6 % (19 2 3)和 4 8.8%(2 0 4 1) (P <0 .0 1)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均无相关性 ,但与恶性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和P16mRNA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mRNA均有表达下降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下降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5例,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4例胰腺癌和1例转移性肝癌在开腹术中超声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随访1~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临床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CT观察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达90%。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组织间种植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搜集整理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对26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患者行植放射性^125I组织间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例种植粒子12~54颗,中位数23颗。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粒子移位等严重并发症。2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局部控制率术后3个月为54%(14/26),6个月72%(18/25),12个月47%(11/23),2年37%(6/16)。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种植治疗头颈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其近期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罗飞  和朝平  王勇  刘彦强  李巍 《当代医学》2010,16(23):453-455
目的探讨超声在^125I粒子植入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肝癌患者的24个病灶^125I粒子植入肿瘤前采用PhilipsIU-22超声诊断仪、三维容积成像技术和QLab软件对病灶进行超声断层显像检查,模拟粒子空间排布,计算所需植入粒子数。植入时超声监测经皮经肝沿超声穿刺引导线放置粒子,术后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和超声容积成像计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描绘残留肿瘤的几何形态。结果断层超声显像技术术前能科学合理的绘制粒子分布图,准确计算粒子数,简化术中操作,肿瘤局部控制率与文献报道无明显差异。术中超声导向能动态观察植入针尖位置,避开血管、胆管等重要结构,减少并发症,准确将粒子植入预期位置。术后应用超声造影容积成像准确定量评估^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与增强CT检查无明显差异,结合描绘残余病灶的三维几何形态利于对其粒子补充治疗。结论超声在^125I粒子植入肝脏恶性肿瘤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