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颖  王雪京 《北京中医》2011,(2):99-100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病。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痰为中心的宿根学说逐渐成为哮病病因病机的核心学说,也成为当代中医学认识哮病的经典学说。但是近些年来,中医学界出现了对于哮病病机的一些新看法、新学说,可以看作是对经典学说的挑战,也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理论的补充,是哮病学术的进步。晁恩祥教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哮"的病名,且以"风盛挛急"来诠释"风哮"的病机,系统地提出"风哮"的临床证候学特征、风哮的治疗思路及临床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20)
目的 探讨慢性咳嗽风盛挛急证与生化指标、主要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慢性咳嗽风盛挛急证患者124例,收集患者的有关症状、舌脉及生化指标,应用SPSS 21. 0软件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 在相关分析方面,经过方差分析后的两两比较,WBC、LYMPH、CRP 3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EOS、Ig A、Ig G、Ig M 4个方面P 0. 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夜咳、晨咳、闻异味加重、无痰、痰少、苔薄白等变量行回归分析,OR 1,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明确了慢性咳嗽风盛挛急证的特征,揭示了咳嗽与免疫功能、EOS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风哮理论的形成,风邪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祛风解痉是治疗哮病的根本大法等方面,阐述了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5.
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风哮理论的形成,风邪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祛风解痉是治疗哮病的根本大法等方面,阐述了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风止咳方治疗风盛挛急型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门诊的PIC患者81例,均辨证为风盛挛急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对照组39例中男18例,女21例。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组服用自拟疏风止咳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治疗组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37/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27/42),治疗组总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疏风止咳方在中医整体辨证基础上治疗风盛挛急型PIC,在改善咳嗽症状、中医证候、VAS评分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且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PI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麻荆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及对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风盛挛急型CV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麻荆止咳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经口吸入,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TLR4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8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LR4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TLR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荆止咳颗粒治疗CVA有较好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LR4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减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风盛挛急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风盛挛急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54/58),高于对照组的81.03%(4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咳嗽总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总分、APACHEⅡ评分、PCT、CRP、EO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A、IgG、IgM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A、IgG、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风盛挛急型慢性咳嗽,可缓解咳嗽等临床症状,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病因、病机是中医研究和阐述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理论,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时期,终提炼、升华成因、机框架:一为秦汉起源期,从《黄帝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张仲景《金匮要略》,形成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的早期认识;二为晋隋唐发展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扩展;三为宋金元丰富期,《普济本事方》、《丹溪心法》丰富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四为明清完善期,继承并完善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同时按照空间维度,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归纳、提升,分为外感、内伤和病理产物致哮。  相似文献   

10.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病机专主于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哮病的治疗,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要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笔者通过教学和临床实践体会到肺脾相关理论在哮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宣肺健脾是防治哮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团队在继承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认为在肾络“微型癥瘕”形成的基础上,络风内动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因此强调在治疗上既要重视针对肾络“微型癥瘕”的治疗,同时也要重视针对“肾络伏风”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络脉遍布全身,不同部位的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并络风内动而导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根据不同络脉风动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选择不同的风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脾论治"是当前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其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内涵、生理病理基础、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分析,阐释"从脾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3.
梳理《黄帝内经》相关条目与各家治疗中风后失语症临床经验,从"肾"论治,结合脏腑辨证之"肾气内夺",及经络辨证之肾经为本、多经并重,探讨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及针刺治疗思路,以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公众健康问题。国内外对哮喘的研究很多,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尤其对气遗陵性炎症启动机制的认识越来越趋向明朗化,治疗目标更趋于哮喘发病的起始阶段,治疗上更注重和提倡局部用药。哮喘的病因涉及广泛,以中医治疗为主要切入点,综合了各种治疗方案和药物,对哮喘中医治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林  魏海峰  张兰  楚晋  赵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397-1400,1417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尚未有系统的论述。作者近10年来应用拟痴呆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开展了补肾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在老年痴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补肾中药的益脑髓功效存在较大差别;补肾中药在多种拟老年性痴呆和脑老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作用特点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功能,减少神经毒素生成。基于此,认为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多将咳嗽变异性哮喘归属于"咳嗽"范畴加以论治,本文认为寒饮伏肺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病机之一,该病机具有内外合邪、兼夹风邪、肺脾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治以疏风宣肺、温阳化饮为法,可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脏器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含量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C-反应蛋白含量降低(P〈0.05);观察组肝功能、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介质的释放来保护大面积烧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五轮学说源流简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光 《天津中医药》2009,26(5):393-395
五轮学说是中医眼科独有的辨治理论,自形成以来即有效指导眼科临床至今,历代不断丰富发展.简略回顾其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其优缺点,并设想今后研究方向,希冀将这一独特的理论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在傣医学中至今尚无“心”“身”理论的专题研究,更缺少傣医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相关探索。本文将从傣医“心”“身”理论的发展脉络,形成基础,基本特征,防治方法几方面来初步探讨傣医理论中的“心”“身”思想,为后期系统深入研究傣医“心”“身”理论做一些基础工作。傣医理论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心”“身”知识,对其深入研究,对促进傣医理论的完善,放宽目前比较局限的理论研究视野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