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栀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7)
目的:分析山栀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山栀茶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了56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1%,其中含量最高的为顺式马鞭草烯酮21.53%,其次是己醛6.10%、8-羟基-对聚伞素3.37%、(-)-反式松香芹醇3.33%。结论:山栀茶中的挥发油含多种化学成分,该实验为有效控制山栀茶药材质量、开发利用贵州民族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山胡椒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从山胡椒叶及果实中提取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联用仪结合保留指数进行鉴定。结果:山胡椒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51%,主要成分为D-吉玛烯(45.56%)、(+)-喇叭烯(5.76%)、石竹烯(5.75%)等;山胡椒果实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9.73%,主要成分为β-顺-罗勒烯(31.90%)、可巴烯(12.75%)、α-石竹烯(8.06%)等。二者共有挥发性成分14个。结论:山胡椒叶及果实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天麻提取物工艺及其功效成分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四川平武天麻进行以天麻素和天麻多糖为标志性功效成分的提取制备工艺及其含量控制的研究.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超声法进行了提取工艺的研究,并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法分别测定其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含量.结果:乙醇连续回流法提取天麻素效果较好;正交试验表明较优的提取条件为浓度70%的乙醇8倍量,提取3次,每次1 h,天麻素的平均含量为0.336%,RSD=1.9%(n=5);天麻多糖平均含量为13.33%,RSD=4.5%(n=5).结论:天麻提取物制备工艺简便,经济环保,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含量检测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0,(4)
目的: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紫穗槐果实中7,2′,4′,5′-四甲基异黄酮、灰叶素及5,7-二羟基-8-牛儿基双氢黄酮3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甲醇(A)-0.025 mol/L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62%A~65%A),10~15 min(65%A~70%A),15~20 min(70%A~90%A),保持10 min;检测波长为295 nm(0~10 min)、270 nm(10~21 min)、293 nm(21~30 min);流速:1.0 mL/min。结果:7,2′,4′,5′-四甲基异黄酮、灰叶素及5,7-二羟基-8-牛儿基双氢黄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9~0.2545μg(r=0.9998)、0.0506~0.2528μg(r=0.9999)、0.0659~0.3297μg(r=0.9999);加样回收率(n=5)分别为100.48%、99.89%、99.7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紫穗槐果实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研究川麦冬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建立酒制川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取川麦冬生品和酒制品,用水提取,将提取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Waters Symmetry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6 nm;柱温:30℃;流速:1.0 m L/min;进样量:20μL。比较川麦冬生品和酒制品的色谱图。结果: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色谱峰面积的积分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得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回归方程为Y=15828ρ+42675,r=0.9998,线性范围为4.25~42.5μg/m L。甲基麦冬黄烷酮A峰面积的RSD值为0.85%。表明该测定方法精密度良好。测得甲基麦冬黄烷酮A含量的RSD值为0.67%,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平均回收率为97.31%(RSD1.54%)。加样回收率在95%~105%范围内,符合要求。川麦冬经酒制后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麦冬黄烷酮B的含量明显提高。酒制品川麦冬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量和质的变化。结论:川麦冬酒制品药性的显著变化正是其化学成分整体变化所导致的,有效成分整体增加,为麦冬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七糖类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不同规格、不同采收期三七中的单糖、蔗糖和多糖含量,并考察其变化规律,为三七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来用HPLC法测定了单糖(鼠李糖、木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了多糖含量。结果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规格的三七中糖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 产地、采收期及规格是影响三七糖类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11)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山栀茶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中3,4,5-三甲氧基苯-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树脂醇-9'-O-β-D-葡萄糖苷的含有量。方法山栀茶提取液分析采用Diamo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这3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加样回收率在98.5%~100.5%之间,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稳定,可用于山栀茶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0个产地的瓜蒌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的含量测定,从而系统地建立瓜蒌子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个产地的瓜蒌子中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栝楼仁三醇为参考,建立瓜蒌子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在10个产地中,栝楼仁三醇的含量差异不大:其中安国的栝楼仁三醇含量最高,为1.455 mg/g,河南新乡的栝楼仁三醇含量最低,为0.947 9 mg/g;栝楼仁二醇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定州的栝楼仁二醇含量最高,为0.096 70 mg/g,山东的栝楼仁二醇含量最低,为0.022 60 mg/g。通过建立10个产地瓜蒌子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立了13个色谱共有峰,其中13号峰为对照品栝楼仁三醇的色谱峰。各个产地瓜蒌子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41。结论: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作为瓜蒌子的专属性成分,两者可作为瓜蒌子在质量定量控制方面的两个重要指标。建立的瓜蒌子HPLC指纹图谱,可为瓜蒌子在定性鉴别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山栀苷甲酯、8-0-乙酰山栀苷甲 酯在独一味中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独一味中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 色谱柱Dikma platisil C18( 250 mm×4.6 mm,5 μm),柱温35℃,以乙腈-水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山栀苷甲酯进样量在0.023 0~3.450 0 μg范围内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李星敖明月强梦琴蔡平君蒋云秀东宝花余凌英 《中药材》2022,(5):1087-1094
目的:建立不同炮制程度炮姜中7个成分(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8-姜烯酚、10-姜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分析其与颜色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PLC和色彩色差计测量数据,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炮姜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b*值降低,a*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姜酚类成分含量降低,姜酮和姜烯酚类成分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根据炮姜中7个成分含量对不同炮制程度的炮姜进行区分,并得出7.5 min为最佳炮制终点。结论:该结果为炮姜饮片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指标,为炮姜炮制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精炮制过程中新产生成分分离及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黄精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提取分离和LC-MS法确定产生的2种化学成分的结构,通过HPLC法分析3个品种黄精炮制前后以及不同炮制时间2种成分量的变化,测定市售15个批次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HPLC色谱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92);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5℃.结果 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2种成分为5-羟甲基麦芽酚(DDMP)和5-羟甲基糠醛(5-HMF).多花黄精中DDMP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炮制24 h达到最高,随后开始逐渐降低;5-HMF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3个品种黄精炮制后均产生这2种成分.15个批次市售酒黄精中,有13个批次中DDMP的量在1.395%~5.265%,14个批次中5-HMF的量在0.079%~0.708%;自制3个品种酒黄精(16h)中2种成分的量均在上述范围内.结论 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为酒黄精饮片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酒黄精炮制时间终点的确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艾叶陈化前后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艾叶陈化前后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变化情况,为艾叶空气保健和环境消毒清洁作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鲜艾叶及其陈(化)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分析,比较其种类及含量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艾叶陈化前后其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还有新的成分出现。结论:关于艾叶消毒杀菌功效鲜、陈艾叶何种为佳,需要通过研究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的消毒杀菌功效作用,以及表现良好消毒杀菌功效的成分在陈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情况,才能为其空气保健和环境消毒清洁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健脑安神片中的10个成分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10种成分,对测定结果导入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5-羟甲基糠醛、远志(汕)酮Ⅲ、毛蕊花糖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刺五加果实中5个药效成分含量的HPLC法,并对24个产地刺五加果实中5种药效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4 nm。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以所测成分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0 min内,刺五加中5个成分(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完全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2~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101.5%;方法学考察指标RSD均2.0%;聚类分析将24个产地分为三类。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精密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刺五加果实多成分定量分析。聚类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不同产区刺五加果实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与地理环境、栽培技术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