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脂肪肝的B超检出情况及血脂改变。方法 对3 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脏B超和血脂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以上患者30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300例(对照组1)及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2)的肝脏B超和血脂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及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者脂肪肝的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精神分裂症 类型者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的B超与血脂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B超异常检出率高于血脂增高检出率(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肝脏B超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脂肪肝的改变, 从一方面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肝脏及血脂变化情况。 方法 搜集并分析自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组。其中将服用抗精神病药在5年以上的75例分为观察组,服用抗精神药物在5年以下的45例患者的分为对照组。另外选取8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组。同期对这3组进行B超和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肝脏检测异常阳性率(37.33%)较对照组(26.67%)和健康组(3.8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脂肪肝人数(24.00%)较对照组多,且观察组患者的重度脂肪肝(8.00%)较对照组严重。对照组患者脂肪肝人数及重度脂肪肝人数与健康组相比较高。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增高(18.67%)较对照组(11.11%)和健康组(3.75%)高。观察组患者中,中老年(≥55岁)和病程较长(≥7年)的脂肪肝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89%和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 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服用会使患者发生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血脂水平增高,所以应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给予及时的检测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韦秀湘 《右江医学》2013,(6):869-870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研究组)进行B超检测,同时抽取同期未患精神病的常规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进行B超检测,观察两组肝胆的超声改变.结果 研究组B超肝胆异常率为40.00%,脂肪肝发生率为21.67%,对照组肝胆异常率为12.50%,脂肪肝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超检测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脂肪肝等的变化,能及时为临床的服药治疗提供超声诊断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淑芳  李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19+2522
目的: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方法:采用东芝6000超声诊断仪,对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50例进行肝脏、胆囊B超检查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对不同病程及服药时间、年龄段、性别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的结果异常168例,阳性率37.3%。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及脂肪肝发生率、胆结石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阳性率因病程的长短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5.
田孝美  芦舜  周克宇 《中外医疗》2013,32(7):167-168
目的研究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肝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320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肝脏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以及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同时抽取320位未患精神病的常规检测者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两组B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病患中,B超异常阳性率为42.8%,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最高。患者中不同的年龄、病程以及药物种类对于B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脂肪肝和胆结石的发病率偏高,在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要密切观察药物对于肝脏的影响,及时检查,减少与肝胆有关的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11-101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超过1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的改变。方法:针对232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定期行肝胆B超检查、监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并与373例健康人群比较。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与健康人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肝胆B超阳性率与用药年限和年龄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慢性精神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发生脂肪肝、胆囊结石,定期行肝胆B超检查,监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可早期发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和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1055名患者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对不同病程及服药时间、年龄段、性别、疾病类型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B超检查阳性率27.0%,其中脂肪肝发生率(12.7%)占阳性率的46.6%;年老、病程及服药时间长的患者肝脏B超阳性率明显高于年轻、病程及服药时间较短的患者(P0.05);不同性别患者肝脏B超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药源性肝损伤,需定期随访、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超声情况。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肪肝、胆囊结石发病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产生损伤,超声可以作为优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蚁丽芬  朱少毅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45-845,847
目的:探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2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脾、双肾四脏器的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四脏器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7.9%,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10.
滕受带  韦丽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51-1952
目的:分析36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均常规采集12导联心电图,标准化方法测定血脂、血糖,将血脂、血糖增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观察组,将血脂、血糖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对照组,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心电图阳性率55%,以ST-T改变最为明显。对照组:心电图阳性率为37.78%,观察组ST-T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剂量越大心电图改变越明显(P〈0.05),对照组与服药量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合并血脂、血糖增高与血脂、血糖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心电图改变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调查199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肝胆B超检查阳性的共86例(43.22%),其中脂肪肝33例(16.58%)、胆石症27例(13.57%),肝胆B超阳性率与用药年限呈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肪肝、胆石症发生率较高,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监测体重对指导临床早期发现脂肪肝,胆石症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人员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在用药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脂测定。对照组:在研究期间不服用雌激素等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普通正常饮食。血样采集时间均为空腹12 h后进行。比较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用药前LDC-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用药后TC、TG、HDL-C、LDC-C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前、用药后单纯TC异常、单纯TG异常、TC和TG异常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单纯TC异常、单纯TG异常、TC和TG异常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代谢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有相关性,患者用药后易出现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125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9.28%,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4.70%,占整个阳性率的62.8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36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 在636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有29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服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药时间长短对心电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对心电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剂量对心电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用药时间的长短对心电图无影响,而性别、年龄、剂量对心电图有影响.故无论服用哪类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必要监测心电图,并针对性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检出情况。方法对123例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以上,年龄在60~85岁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研究组)及122例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离退休体检职工(对照组)的心脏超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组SDHVD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研究组中服用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氯氮平的患者SDHV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3)研究组及对照组的男性SDHVD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特别是服用氯丙嗪、氯氮平的患者SDHVD发生率高,且男性患者SDHVD发生率比女性患者高,应引起临床用药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氯丙嗪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相当,对机体代谢影响较氯丙嗪小。  相似文献   

17.
闫耀宇  隋爱民 《浙江医学》2014,(14):1252-1254
目的 观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了解患者性功能与所服药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单一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12例及健康普通男性296例,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412例患者服药期间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37. 9%),与正常对照组(8 .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不同药物之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发生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数字广度测验(DST)、语词流畅性测验(VFT)、钉板实验(GPT)、连线试验A(TMT-A)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PANSS总分为(49.8±8.2)分,对照组为(49.4±13.3)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DST为(9.22±1.94)个,VFT为(7.89±4.21)个,正确应答数为(39.49±9.83)张,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或P<0.01),并且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 0.05或P<0.01);持续性错误数为(20.94±7.73)张,较治疗前下降(P<o.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GPT、TMT-A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治疗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拉西坦可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儿童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 86例精神分裂症儿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技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智力测验、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全量表智商(FIQ)、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IQ和FIQ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IQ、PIQ和FI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IQ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VIQ、FI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P300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联合综合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儿童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脏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调查269例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进行肝脏B超检查,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结果:肝脏B超检查阳性的共78例(29.00%),其中脂肪肝43例(15.99%)、胆石症35例(13.01%),肝脏B超阳性率与用药年限呈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80%以上的患者都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也是肝胆疾病易发的因素之一。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肪肝、胆石症发生率较高,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肪肝、胆石症发生率较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定期进行肝脏B超检查,监测身高、体重,健康宣教对指导临床早期发现脂肪肝、胆石症及指导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