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眩晕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0.00%,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2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拔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放血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63%,治疗组有效率为97.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8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以针刺枕下三角区域为主,对照组进行传统辨证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较好,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药棒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加药棒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I各项评分值降低幅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药棒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明显,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中途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7d为一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眩晕障碍评分(DHI)。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2%、86.7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HI评分改善指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眩晕障碍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眩晕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结合针刺综合治疗可以提高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评分和TCD(经颅多普勒)数值。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组眩晕评分(4.69±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0.87)分(P0.01);治疗组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及BA(基底动脉)TCD数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用小针刀松解头枕部及颈部阿是穴后,行颈椎复位手法。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针刺对照组用毫针针刺太阳、印堂、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等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治疗1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整脊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源性失眠患者240例,均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2例、整脊对照组79例和针刺对照组79例。治疗组给予整脊结合针刺治疗,整脊对照组给予整脊疗法治疗,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12%,整脊对照组有效率为73.41%,针刺对照组有效率为68.35%,治疗组优于整脊对照组、针刺对照组(P0.05);三组治疗后睡眠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整脊对照组、针刺对照组(P0.05);三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整脊对照组、针刺对照组(P0.05)。结论:整脊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琼海市中医院针灸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予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1 d治疗1次,14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16)10 mg口服,2次/d,1粒/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眩汤配合葛根素和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6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葛根素点滴,每日1次;治疗组65例,在葛根素的基础上加服颈眩汤及推拿治疗,每日1次.2组均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3.84%,对照组愈显率63.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耳周穴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百分比、耳鸣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PQ百分比及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NPQ百分比及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秦敏  陈磊  袁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80-1380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当归四逆汤结合针刺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毫针针刺颈夹脊穴(C3-C7),针刺同时服用自拟葛根二藤汤;治疗组予以枕颌牵引,同时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均予以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P  Cai J  Gan XM 《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