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插管感染(插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订科学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插管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22例插管感染中,多数病例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均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病史;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留管时间大于2周的插管感染率明显升高(与留管时间小于2周相比;P<0.05)。结论机体抵抗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留管时间过长、插管部位和护理不当等是其高危因素,应针对其采取综合性预防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4-185
中心静脉置管在ICU中是常见的操作技术,由于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所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随之而来。综合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经验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定义、发病机制、主要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随着危重救治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介入性导管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为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血管内插管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 ,引起的中心静脉插管感染 (CVC -RI)也明显增加。这种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是影响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因而明确引起感染的各种因素 ,并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对减少医院感染 ,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 外在因素1.1 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因素1.1.1 导管的选择 导管材料优良和表面光滑可防止纤维及细菌粘附 ,减少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右颈内静脉穿剌置管建立临时血透通道的经验,以提高穿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一年来22例建立右颈内静脉临时血透通道的方法,对比解剖定位与生理定位法穿剌置管的一次成功率和及时/延时肝素化后的颈部血肿发生率。结果9例解剖定位法中5例一次成功,2例误穿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3例波动引导的生理定位法11例一次成功,无误穿动脉。14例及时肝素化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血肿;8例延时肝素化者仅1例出现血肿。结论提倡用波动引导的生理定位法穿剌置管,成功后应延时肝素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386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导管尖端部位细菌学培养,并针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迁延及频繁穿刺,局部组织病原菌感染发生几率越高;穿刺时已发热,也是导致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引起临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比率15.38%,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率51.28%,其他微生物感染比率33.34%;深静脉置导管12~15 d、16~18 d、>18 d患者导管尖端处组织感染的几率分别27.4%、44.4%、71.4%.结论 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迁延周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和严格督导导管留置护理操作对防治导管留置所致的感染具有极其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分析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560例行深静脉置管患者,于治疗结束后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引起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中,葡萄球菌占65.2%,真菌占16.7%;深静脉置管15~21 d、22~28 d、≥29 d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4.5%、35.6%和65.3%;深静脉置管时间愈长,导管感染发生率越高(P<0.01);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8.0%,均高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及化疗患者(P<0.0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及经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患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P<0.01).结论:严格深静脉置管护理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深静脉置管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种类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室299例深静脉置管病人抽血进行血培养及拔管进行导管尖端培养,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监测情况。[结果]299例病人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1.4%(64/299)。检出病原菌64株,排在前3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45.32%)、铜绿假单胞菌7株(10.94%)、鲍曼不动杆菌6株(9.38%)。[结论]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耐药菌感染多,与导管部位、留置时间有关,故应加强无菌操作及置管的规范管理,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对新生儿肠外营养的中心静脉插管术作了进一步改进,经颈外或颈内静脉插管,并通过前胸壁一段长的皮下隧道引出体外。用两张小硅胶膜把导管粘于其间,再将夹层膜缝合住皮肤上,从而使导管妥善固定于胸壁。用本法对150多例忠儿作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完全肠外营养。它对减少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改善护理是有良效的。 相似文献
10.
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病人可发生四种并发症:静脉穿孔,血栓形成,败血症,空气栓塞。这就需选择适合于静脉的导管。颈静脉插管时,常用15cm长的FEP套管;但此套管不能用于锁骨下静脉,因该处静脉的解剖弯曲能将导管弄弯。从而引起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的压迫性坏死。静脉穿孔不需要通过Swan-Ganz导管进入右心房来测定中心静脉压或提供营养。过度进入会引起静脉糜烂、穿孔并导致心律不齐、心包填塞、纵隔积水和胸腔积水。有人观察到,从臂部和锁骨下插入的导管能移动 相似文献
11.
12.
中心静脉插管必须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施行,他们必须熟悉解剖知识、安全操作技术和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并发症。1 中心静脉导管不能插入或留置在右心房或右心室。导管位置要放置妥当,使导管的远端在上腔静脉,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部上方,并且与血管平行。如果从股静脉途径插管,导管必须快速插入血管。导管尖端在血管内与血管壁平行,而不能进入右心房。2 避免发生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包括:心房或心室的穿孔、心包填塞、胸膜和纵隔损伤、空气栓塞、导管栓塞、胸导管刺伤、菌血症、败血症、血栓形成、错穿动脉、神经损伤、血… 相似文献
13.
14.
个性化换药在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实施个性化换药的方法.方法 根据99例置管患者不同的体质、所处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换药方法,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的颜色及完整性.结果 实施个性化换药,99例患者除2例穿刺点周围皮疹主动要求拔管外,其余未发生局部皮肤感染及深静脉感染.结论 实施个性化换药,可降低局部感染率,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静脉插管相关感染微生物的病原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 通过同时静脉插管标本的常规培养和血培养仪的血培养来确定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再用微生物鉴定仪辅以手工法对感染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 420例静脉导管及420例血培养标本,共有104例同时检出病原微生物,检出菌种16种,阳性检出率24.76%.革兰阳性球菌占40.38%(42/104),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6.92%(28/104),革兰阴性杆菌占38.46%(40/104),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微生物排前8位的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洛菲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 静脉插管相关感染病原微生物以细菌和真菌为主,其中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插管是临床常见的一项诊疗技术,在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和使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做到在完善日常护理的基础上,对中心静脉插管现存的和潜在的医疗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预防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中心静脉插管的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穿刺是对上颌窦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常用方法,通过穿刺对协助医生诊断上颌窦炎和了解窦腔内的脓液性质及量与有无恶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儿由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插管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心静脉插管是临床常见的一项诊疗技术,在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和使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做到在完善日常护理的基础上,对中心静脉插管现存的和潜在的医疗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预防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中心静脉插管的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心脏术后引起深静脉插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近10年来出现的65例心脏术后深静脉插管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有8项因素与感染有关:1)患者年龄大,体质较差;2)合并基础性疾病;3)插管操作过程受污染;4)导管连接部位处理时感染;5)加入液体操作时污染;6)导管内血凝块堵塞;7)股静脉穿刺时污染;8)导管留置时间长。结论心脏术后深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这些相关因素的控制,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深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