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来我院治疗的42例良性结直肠疾病手术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变化,比较术后7 d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Fbg、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究组D-D、,PAI-1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研究组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是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及确保良好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比较25例妇科手术前后出、凝血功能,发现术后凝血活性性及血小板粘附率有不同程度提高。认为,为防止与手术相关的静脉血栓性疾病,应选择地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抗凝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用法国产Stag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1例正常对照及92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KPTT)、纤维蛋白原(F ib)及血小板(PLT)、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检测对比分析。③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中,胃癌、肝癌早期PT、TT、KPT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肺癌、乳腺癌晚期患者中PT、KPTT较正常对照组增高,F ib明显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化;肝癌、肺癌晚期患者血小板均明显下降,AT-Ⅲ活性亦有显著性改变。④结论本组中除肝癌患者以外,其余病例早期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且预后不良,晚期则凝血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5.
潘秀贤  李兵  蔡焕荣 《微创医学》2009,4(6):682-683
“大量输血”是指24h内输血量与患者全部血容量相当或较之更多的输血(成人70mL/kg,儿童或婴儿80—90ml/kg)。骨伤大手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比较大创伤,使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者患者在受伤的同时就已经大出血,必须给患者大量输血。但是,大量输血也容易造成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通过凝血五项、血小板联合检测,以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可减少或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3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恶性肿瘤25例,良性肿瘤28例。研究组术前、术后1h、24h、3d、7d分别采血,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结果vWF、GMP-140、TAT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P〈0.01),手术后1h进-步升高,术后24h继续升高,术后3d开始下降,术后7d有23例患者基本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恶性肿瘤组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处于血栓前状态。对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在胆石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和比较87例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和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比较,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观察和了解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的病情变化,对于病情的分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1月~ 2012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单纯性头皮外伤或颅骨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监测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分析其变化过程.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时即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并在伤后3d达到高峰,在伤后7~10d逐渐恢复正常,实验组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相关.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其凝血功能指标与患者伤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应针对此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赵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32-2533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26例手术患者分为大手术组106例,中小手术组220例,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100例为对照组,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大手术组手术前与手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小手术组手术前与手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大手术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监测,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期贲门癌姑息性切除联合术后化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资料完整姑息性切除的166例晚期贲门癌患者,术后18—20d开始化疗,采用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500mg静脉推注,以后5一Fu2600mg/m^2连续48h静脉滴注,每4周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化疗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及化疗死亡病例,CR8例;PR68例;SD36例;PD54例。RR(PR+CR)为43.4%;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及18%。不良反应主要有神经末稍反应、恶心、呕吐,无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晚期贲门癌姑息性切除联合术后化疗安全,不良反应轻.有明显的近期效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6例贲门癌组织和相应标本的46例非肿瘤性粘膜组织KAI1/CD82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CD82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较非肿瘤性粘膜明显增强(P<0.05).KAI1/CD82蛋白表达与贲门癌患者的年龄显著性相关(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KAI1/CD82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检测KAI1/CD82表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贲门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贲门癌微创手术方式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贲门癌患者的资料,对前胸外侧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两种术式患者的切口长度、胸腔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前胸外侧切口与后外侧切口两组术式的切口长度分别为(11.5±1.1)cm、(26.0±0.8)cm,胸腔引流量分别为(324.2±29.8)ml、(584.3±28.0)ml(P<0.01)。结论前胸外侧切口暴露好、创伤小、能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森  谢敏  邓春富 《河北医学》2011,17(12):1646-164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最佳术式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癌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分别行全胃切除术31例,近侧胃部分切除术27例,两种术式患者术后1年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3和5年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近侧胃部分切除术(P〈0.05)。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胃底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腹全胃切除根治贲门癌合并近端部进展期胃癌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腹全胃切除根治贲门癌合并近端部进展期胃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贲门癌同时合并近端部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操作要点、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7例手术患者中食管空肠吻合口瘘1例,占5.9%;术后出现烧心症状3例,占17.6%;其中1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致死率5.9%;15例患者治愈出院,痊愈率88.2%。结论经腹全胃切除根治贲门癌合并近端部进展期胃癌改良袢式代胃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判断贲门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判断贲门癌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77例贲门癌患者术前行胃充气状态下用76%泛影葡胺100mL(离子型造影剂)做上腹部加强CT扫描。结果 CT预测55例能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中,53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预测22例不宜手术,结果 10例手术探查,10例姑息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其判断贲门癌是否根除手术的阳性预测准确率为90.9%,阴性预测准确率为96.4%。结论 术前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对贲门癌的可切除性的估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5 3例 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 3例高龄患者中 41.5 %术前合并其他疾病 ,其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12 %、63 .1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3 5 .2 9%、2 1.0 5 % ,术后病死率分别为 5 .88%、5 .2 6%。两者手术切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6.2 3 66,P <0 .0 5 ,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均 >0 .0 5。结论 高龄患者术前虽有较多并存病 ,但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 ,手术治疗仍是提高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孔杰  甘从存  邬显琨  程岭 《河北医学》2008,14(8):917-919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贲门癌经腹切口,经左胸切口,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阳性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结论:贲门癌术前需认真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病情允许者经腹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孙新  张志勇  公斌  朱斌  李萌 《医学综述》2006,12(9):576-576,F0003
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为85例患食管癌、贲门癌的老年人施行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各种围手术期处理,死亡2例。现将围手术期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贲门癌中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贲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贲门癌中PTEN基因表达率为43.1%。而癌旁正常组织为100%。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证明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贲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部分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