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艳翎  毛云高  艾刚锋 《吉林医学》2009,30(24):3314-3315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足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BE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的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喜荣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23-202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本病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于1950年首先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故又称Barrett病。其最初定义是: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3cm,也称为长节段BE(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JSBE)。1998年美国胃肠病协会对BE的定义是: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粘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也称为短节段BE(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重点强调和食管腺癌发病有关的肠化生上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细胞抗原(Hep)在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10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BE(28例)、食管腺癌(5例)中的表达,同时观察Hep在轻度、中度、重度肠化生型BE中的阳性率.结果: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阳性率为16.7%,在Barrett食管中的阳性率为39.2%,其中轻、中、重度肠化Barrett食管Hep阳性率分别为25%,60%,100%,伴有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3例为阴性表达,在食管腺癌中阳性率为60%.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肠化生程度的加重,Hep阳性表达率增高,Hep有望成为BE上皮化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BE是食管下端腺癌,是日前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60倍,约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粘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有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着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23-1225
Barrett食管是引发食管腺癌的高风险疾病之一,深入了解Barrett食管发展为癌症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有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技术的革新。本文对Barrett食管遗传学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分为食管反流病与Barrett肠化生形成、食管反流病与Barrett食管患者癌发生、Barrett肠化生和食管癌相关的遗传学研究3个部分展开。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改变以及活检病理发现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 M)即诊断为BE1。肠化生是指病理发现绒毛样肠型上皮伴杯状细胞,也称作特  相似文献   

12.
食管腺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食管恶性肿瘤,大部分来自于Barrett食管上皮。Barrett食管就是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它经过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可逐渐转变为食管恶性肿瘤。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与Barrett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相关,近20几年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占食管癌的50%。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后死亡率和复发率仍然很高。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25%。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伴有或不伴肠化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1]。其引起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等。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为1%~5%。关于Barrett的治疗,目前以抑酸治疗为主,内镜下治疗可清除异位的上皮,以治疗或预防癌变。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Barrett食管上皮的超微结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内镜下诊断Barrett食管,在食管下段行内镜下黏膜活检,标本分别经福尔马林、戊二醛固定,对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伴肠上皮化生的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Barrett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显示兼有鳞状上皮和腺上皮的结构特征,并多见一种形态特征介于黏液细胞和杯状细胞之间的"中间体"细胞.结论 Barrett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提示Barrett上皮可能起源于食管的多能干细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6.
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的癌前病变,因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近二十多年来,由于BE发病率的增高,导致西方国家AC的发病率也迅速增高,AC成为现在西方国家食管肿瘤中的最主要病理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过去BE在临床上较少见,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可通过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是目前已知导致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AC)的最危险因素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BE发病率的增高,导致了西方国家AC的发病率的迅速增高,AC成为现在西方国家食管肿瘤中的最主要病理类型之一翻。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发生的腺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了16例Barrett食管癌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了其组织发生来源。16例Barrett食管癌皆为腺癌,瘤体全部或大部位于食管内,9例见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并排除了肿瘤来自胃腺或食道粘液腺的可能,诊断是可靠的。16例中肿瘤体积最小者1cm,最大者10.5cm,7例呈膨胀性生长,9例呈浸润性生长,11例浸润食管壁全层,14例有淋巴结转移,关于组织发生来源,在有Barrett上皮的9例中8例有肠上皮化生,7例有非典型增生,6例有腺瘤,而15例对照组中除6例有轻度肠化生外,无腺瘤及非典型增生。作者认为Barrett食管癌来源于Barrett上皮。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组织学分型及两者相关性,为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简便的内镜监测手段.方法 42例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Barrett食管患者,用美蓝对其黏膜进行染色并行放大内镜观察记录黏膜类型,同时活检取材进行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型.结果 42例Barrett食管中,美蓝着色者14例其组织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美蓝不着色者28例其中26例为胃底型,2例为胃贲门交界型.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呈点状者21例,其中15例为胃底型,6例为交界型,无特殊肠化型;短棒状者24例,其中17例为胃底型,6例为胃贲门交界型,1例为特殊肠化型;绒毛型12例和不规则型1例其组织病理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结论 美蓝染色是一种能够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的方法,而放大内镜下的不同表现也可初步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