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安氏I类错殆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I类错殆矫治后的上颌牙殆模型60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2组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远中舌尖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结论:安氏I类错殆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非拔牙组深。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牙合)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笑容宽度和上颌可见牙列宽度,计算颊廊系数.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分别增加了2.87 mm和1.30 mm(P<0.05),但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颊廊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颊廊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 对 8例平均年龄为 12 .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 ,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 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比较显示 ,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 ,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 ,侧貌明显改善 ,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磨牙牙合关系Ⅰ类。结论 在一定的适应证下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方法 选取牙弓轻度拥挤、采用非拔牙简单排齐的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77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1.00 1.79)mm,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加(0.51±1.66)mm,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23±1.36)mm,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14±1.53)mm,矫治前后上、下颌磨牙间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I类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有增加,而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对称拔牙(拔除四个前磨牙)与非对称拔牙(拔除两个上颌前磨牙和一个下颌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对牙关系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例已矫治完成的因单侧下颌磨牙远中错位所致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拔牙模式分为对称拔牙组和非对称拔牙组,每组各10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J形钩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方法 对27例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不拔牙矫治时,采用J形钩推磨牙向后开展牙弓间隙.结果 27例患者每侧平均推出磨牙间隙4.75 mm,为前牙拥挤解除和排齐提供了足够的间隙.结论 采用固定矫治器并配合J形钩局部开展推磨牙向后是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进行非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前牙覆盖大于8mm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名,其中男性4人,女性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采用QUAD-HELIX矫正器扩大上颌牙弓,并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前牙的覆盖平均由9.5mm减少至3.1mm上切牙平均向后移动2.7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2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3.2mm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向前变化了1.5mm,下颌平面角增加1.2°,前下面高增加4.7mm.结论用QUAD-HELIX矫正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通过扩大狭窄的牙弓,改善上牙弓的宽度,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在Ⅱ类牵引的作用下促使下颌前移和下颌磨牙向前位移,使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上切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下切牙向唇侧移动与倾斜,减小前牙的覆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对8例平均年龄为12.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病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比较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Ⅰ类.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下,安氏Ⅱ类Ⅱ分类错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及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获得较理想咬合关系的牙牙合模型60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测量其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同时对30例非拔牙矫治者进行4种模式的前磨牙模拟拔除,并计算其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并与实际拔牙组、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4种模拟的前磨牙拔除模式Bolton指数的全牙比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实际拔牙组的全牙比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小于非拔牙组的全牙比,其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较非拔牙矫治后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小,此变化是建立理想咬合所必需的。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相近,对咬合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矫治前后面部高度变化,了解第一磨牙缺失后对面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为实验组,采用拔除未缺牙侧的第一前磨牙,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近移第二磨牙;对照组为未缺失第一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15例病人,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头影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矫治后面部高度两组均呈显著性增加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与否经正畸拔牙矫治后对面部高度均增加且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不但要增强磨牙的前后向支抗,还要重视垂直向支抗。  相似文献   

18.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前后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患者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为拔牙组;25例采取非拔牙矫治,为非拔牙组。观察2组矫治前、后牙弓前后部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2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大,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大,且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组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并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对8例平均年龄为12.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病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比较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侧貌 明显改善,前牙覆He正常正常,磨牙He关系Ⅰ类。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共40例,非拔牙与拔牙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获取的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拔牙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