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4 7% )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30 8%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5年生存率 ( 62 5% )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 4 5 5% )。ER受体阳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6 7% )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 ( 38 9% )。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原发肿瘤的大小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已为人们普遍公认。但肿瘤内ER情况对其预后的影响迄今说法不一。本文就我院治疗的乳腺癌,从随访三年以上191例的治疗效果,来分析肿瘤ER情况以及其他因素对乳腺癌近期疗效的影响。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85年11月——1987年5月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女性原发性乳腺癌191例。年龄28—70岁,平均45.7岁。标准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161例。临床分期按国际TNM标准。术中切除的新鲜标本常规行ER测定。用莹光组化法或酶联组化法[3]。判定标  相似文献   

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T  Zhang BN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2):756-758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17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着重分析BPBC的发生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和生存率。结果BPBC的发生率为2.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发病高峰年龄均为48岁左右,大多在绝经前发病。mBPBC中位间隔时间为57.6个月。sBPBC与mBPB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6个月和27.8个月,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绝经状态与BPBC患者的生存率无关。结论sBPBC与mBPBC发病高峰年龄相同。BPBC患者的预后分析应以第2癌为起点计算。BPBC比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sBPBC与mBPBC患者预后相同,且不受绝经状态影响。一侧乳腺癌术后应密切随诊,尤其是在第1癌发生后的5年内,以早期发现第2侧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我院1978年1月~1982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和仿根治术后有腋淋巴结转移360例的预后。发现阳性淋巴结数1~3个和≥4个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4%及50.2%(P<0.01)。 术后我们通常把腋结分为3组;胸小肌外侧组(第一水平),胸小肌后组(第二水平)及锁骨下组(第三水平)。当仅外侧组阳性,外侧十后组阳性以及外,后及锁下三组均阳性时,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2%及41.5%(P<0.01)。腋结受累的水平愈高,预后愈差,指出乳腺癌术后腋淋巴结分组病捡有利于估计预后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男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铁男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0):734-734
男性乳腺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患者,男性,64岁,1994年5月发现左侧乳头上方一直径为1.5cm肿块,质硬,无疼痛及乳头溢液,以“男性乳腺增生症”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再次就诊,发现左乳肿块较前增大为2cm×3cm×2.5cm,边界尚清楚,且发现右侧乳晕下可触及一2cm×1.5cm×2cm的肿块,均无乳腺皮肤改变,双侧腋窝、锁骨上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于1994年9月13日行双侧乳腺肿块切除并病理检查,证实为双侧乳腺癌,而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双侧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阴性,ER(+),PR(+)。该患者…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T1~T2、 0~3枚阳性淋巴结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20%阳性腋窝淋巴结率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 (HR=12.816, P<0.001); >20%阳性淋巴结率和浸润性导管癌是影响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HR=11.088, P<0.001; HR=0.390, P=0.018); 1~3枚阳性淋巴结和>20%阳性淋巴结数是显著影响10年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HR=2.110, P=0.001; HR=10.244, P<0.001), 二者也是影响10年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HR=1.634, P=0.004; HR=7.339, P<0.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10年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重要的预后因素。原发肿瘤组织病理是显著影响10年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特点 ,并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67年 3月到 2 0 0 3年 7月收治的 2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为 2 .1% ( 2 17/ 10 470 ) ,大多在绝经前发病 ,如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计算 5年生存率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 2 5 .6%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 2 9.5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45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5年生存率为 2 8.4% ,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1.2 %和 2 8.0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5 )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两侧乳腺癌均发生于绝经前、绝经后和分别发生于绝经前后 3组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2 .1%、3 0 .0 %和3 3 .6% ,三者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19)。结论 预后分析应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开始计算 ,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相当 ,较单侧原发性乳腺癌差 ,双侧发生的乳腺癌为 2个独立事件 ,绝经状态并不影响双侧原发性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 ,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3月共收治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 13例 ,占同期乳腺癌手术患者的2 .7%。其中 ,同时性 (时间间隔小于 6个月 ) 1例 ,异时性 (间隔大于 6个月 ) 12例。现就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病因、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本组 13例皆为女性 ,首发癌发病年龄 2 7岁~ 62岁 ,平均 44岁。小于 3 6岁者 3例 ,绝经前 8例 ,绝经后 5例 ,异时性间隔时间最短 12个月 ,最长 2 40个月 ,平均 56个…  相似文献   

10.
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双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19%),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7例(81%),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单一或综合治疗,分析乳腺癌的多种预后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主要的预后因素与肿瘤振奋小,浸润淋巴结的数目,最初的正确治疗和两侧乳癌的间距时间等有关。二、五、十年的生存率各为90%(19/21),71.4%(15.21),66.7%(14.21)。结论:若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正确。仍有相当高的五年生存率,两侧乳腺癌之间的间距时间是最突出的预后因素。与生态2率呈正相关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二原发癌仍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定量病理技术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WY  Chen L  He S  Li YC  Yang YH  Wang AQ  Xie G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5):461-463
目的:探讨定量病理技术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eulgen染色和定量病理技术,对102例腋淋巴结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的定量检测,结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多变量预后因素分析。结果:DNA指数、核最小直经、核面积、核最大直经和核周长为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定量病理技术结合有效的统计方法,是判断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生存结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1970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BP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分别为16例和38例。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从第二侧癌确诊起计算生存率)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1%和54.0%,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1%和3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93;双侧腋窝淋巴结阴性,一侧阳性和双侧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6%、43.8%和28.9%,8年总生存率分别65.5%、32.9%和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第一侧癌0~ⅡA期患者的5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5%和51.6%,ⅡB~Ⅲ期者分别为38.6%和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9;第二侧癌0~ⅡA期患者的5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0.9%,ⅡB~Ⅲ期者分别为37.9%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3;在异时性BPBC中,间隔时间1~2年、2~5年和〉5年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6%、58.7%%和85.7%,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6.2%、42.2%和61.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2。结论: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的生存率结果相似。单因素分析表明双侧腋窝淋巴结状况和第一、二侧癌的病理分期是影响BPBC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两侧癌发生的间隔时间〉5年者的预后比同时性或间隔时间在5年以内者好。多因素分析表明双侧腋窝淋巴结阴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1年10月-1999年12月收治的2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BPBC患者经根治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后按首发侧癌和第二侧癌计算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3%,52.6%和47.4%,25.0%,其中4例患者第二侧癌治疗后存活10年以上,结论:BPBC的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相比无明显差别,临床分期是判断BPBC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腺癌的预后指标是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随着新的检测方法及预后指标不断涌现。我们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程及生物学行为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从而指导合理的临床治疗。当前许多分子生物学的预后指标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目前它们还未列入常规的检测项目。本文就目前已确立的乳腺癌的预后指标以及一部分未来可能有实用价值的预后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1986年至1992年收治的Ⅰ~Ⅲ期乳腺癌300例,随诊3~10年,进行预后分析。从诸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状况对预后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年龄分组中,60岁以上老年组预后明显优于35岁以下青年组。非浸润性癌明显较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好。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与特殊型癌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 eralprimarybreastcancer,BPBC)的生存结果 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1970年1月~2000 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BPBC的临床资料进 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 分别为16例和38例。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 (从第二侧癌确诊起计算生存率)的5年总生存 率分别为49.1%和54.0%,8年总生存率分别 为32.1%和3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5193;双侧腋窝淋巴结阴性、一侧阳 性和双侧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75.6%、43.8%和28.9%,8年总生存率分别 65.5%、32.9%和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023;第一侧癌0~ⅡA期患者的5 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5%和51.6%, ⅡB~Ⅲ期者分别为38.6%和19.3%,两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9;第二侧癌 0~ⅡA期患者的5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60.9%和50.9%,ⅡB~Ⅲ期者分别为37.9% 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3;在异时性BPBC中,间隔时间1~2年、2~5 年和>5年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6%、 58.7%%和85.7%,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36.2%、42.2%和61.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412。结论:同时性和异时性 BPBC的生存率结果相似。单因素分析表明双 侧腋窝淋巴结状况和第一、二侧癌的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根治术后仍有一部分病人因复发或转移而死亡,因此作为辅助手术之一的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术后治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对我科1988年6月~1992年2月乳腺癌术后放疗的130例的五年生存率与病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数(T、N)的关系以及放疗并发症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一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SLNM)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264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SLNM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64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SLNM 5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ER表达、HER-2表达均与SLNM有关(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HER 2表达是影响SLNM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SLNM的独立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SLNM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预后的因素并建立预后指数模型。方法:选择。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61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各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Cox模型所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和分组值乘积之和计算预后指数(PI)。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8个月,第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1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PS评分较高、单发脑转移、无颅外转移和同时行化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单因素分析还发现年龄、颅外转移部位和放疗总剂量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RPA分级(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亚组和预后指数亚组的中位生存期一致,均为16、9、3个月。结论:KPS、脑转移灶数目、有无颅外转移和化疗与否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预后指数模型和RPA分级均能很好地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