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出血性中风属急性危重症 ,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 ,国内外对出血性中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以活血化瘀为法[1] ,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 45例脑出血病人 ,临床疗效明显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65例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证实。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 45例 ,男 2 0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大 83岁 ,最小 41岁 ;出血量 11ml~ 2 0ml者 8例 ,2 1ml~ 3 0ml者 2 1例 ,大于 3 0ml者 16例。对照组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43岁 ;出血…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较高。 1 998年以来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研究拟定的“中风 1号”方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 (气虚血瘀型 )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就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 (气虚血瘀型 )病例 9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中风 1号组 (治疗组 )和复方丹参片组 (对照组 ) ,治疗组 63例 ,男 46例 ,女 1 7例 ,年龄 45岁~ 73岁 ,平均 55 .3岁 ,继往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 52例 ,冠心病 7例 ,糖尿病 6例 ,TIA 5例 ;对照组 30例 ,男 1 8例 ,女…  相似文献   

3.
康复早期介入对中风患者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病情稳定后 ,患者肢体功能一般表现为弛缓性麻痹 ,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 ,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本文通过 3 48例CVA患者的观察 ,比较康复早期介入对步态改善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 48例均为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本院住院CVA患者 ,分为 2组 ,基本情况见表 1。1.2 康复方法 :1.2 .1 正确体位 :偏瘫病人的体位 ,主要采用抑制异常运表 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x±s)例数(n =34 8)治疗组 (n =174 )缺血性  出血性对照组 (n =174 )缺血性  出血性性别(男…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患者造成身体痛苦[1].中风后发热是最常见的合并症,笔者2003年-2007年采用辨证施治中风后发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5例中风发热患者均为住院病例,经颅脑CT确诊,在发病后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37.5℃.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48~84岁.其中缺血性中风16例,出血性中风32例;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其中缺血性中风15例,出血性中风3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常规方法,即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疏通循环、脑保护剂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降纤酶和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偏瘫方)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和总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d后进步率为5%,14d、21d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28d的总疗效治疗组(95.0%)与对照组(7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偏瘫方治疗,能有效控制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可显著提高早期进步率。  相似文献   

6.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的病征,中风病人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至不能自理。笔者采用电针及电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3 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中风后遗症3 60例,男性2 0 9例,女性15 1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 3岁,最大的78岁,病程6个月2 3 2例,7个月至1年110例,1年以上18例,随机分成单纯性电针治疗组(电针组)和电针配合中药治疗组(针药组) ,电针组10 2例,针药组2 5 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1.2 方法1.2 .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复合针刺法(体针加头针)治疗,对照组32例仅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偏瘫上肢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则为71.9%,经χ^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P=0.002)。治疗组偏瘫下肢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只有81.3%,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8.99,P=O.003)。结论采用头针体针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CT成像技术的应用,脑出血和脑梗塞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的混合性中风日渐受到重视。为认识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特征和探讨其发病机理,现将我们于1991~1994年收治的26例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42~75岁,60岁以上21例(82.5%)。有高血压病史22例,>10年者17例。心脏病史3例,糖尿病史4例;活动状态下发病21例,安静中发病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时头痛7例,呕吐6例,眩晕2例,意识障碍5例,失语5例,偏瘫21例,四肢瘫2例,假性球麻痹4例。治疗2~3天后,由偏瘫转为四肢瘫2例。本组眼底均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7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88.24%(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6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均是中风发病时间达到30~45天,在这30~45天未接受系统针灸治疗,且偏瘫肢体尚未恢复运动功能或运动能力十分低下)随机分为温针灸观察组(n=30例)、针刺对照组(n=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主治中风偏瘫的穴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穴的基础上再加上温灸进行治疗,均治疗6周。记录患者偏瘫侧肢体开始出现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并用Fu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进步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偏瘫肢体开始恢复运动功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差值差异明显,观察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加针刺与康复训练加温针灸都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温针灸加康复训练提高得更明显,并且温针灸能迅速缩减恢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  相似文献   

11.
现将近年来我们遇到的8例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52~76岁,高血压病史5~25年。7例系首次中风发作,1例有腔隙性中风史。活动中发病4例,安静状态发病2例,睡眠中发病2例。昏迷伴右偏瘫2例,伴左偏瘫1例;头痛、呕吐伴右偏瘫2例;只表现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2例;眩晕、呕吐伴行走不稳1例。初诊为脑出血5例,脑梗塞2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脑CT检查:一侧脑出血伴同侧半球内脑梗塞3例,伴对侧半球内脑梗塞3例;一侧小脑  相似文献   

12.
近 6年来 ,我院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金宫散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 10 0例 ,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0 0例中 ,男 5 5例 ,女 45例 ;年龄 17~ 6 8岁 ;病程 3个月~ 2年。其中偏瘫兼口角歪斜 2 5例 ,偏瘫兼语言不利 47例 ,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兼有 2 8例。治疗方法 :取黄芪、川芋、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生水蛭(冲 )、赤芍、地龙、红人参、枸杞、补骨脂、女贞子、煎煮 2遍 ,即成补阳还五汤及金宫散中药剂。合并药液约 40 0 ml,每次2 0 0 ml,每日 2次 ,30天为 1疗程 ,连服 3疗程。疗效标准 :依据全国第二次脑血管…  相似文献   

13.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从左右辨证入手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左瘫汤及右瘫汤,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共103例,并随机设立传统辨证施治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 ,我们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7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文 10 2例均符合 1979年 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 5 7例 ,对照组 4 5例。治疗组中男 30例 ,女 2 7例 ,年龄 4 2~ 78(5 5 .6± 7.12 )岁 ,病程 1~ 6 .5年。对照组中男 2 4例、女 2 1例 ,年龄 4 3~ 79(5 9.1± 7.2 8)岁 ,病程 1~ 7.5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口服消心痛 10 m g,每日 3次 ;倍他乐克 12 .5~5 0 mg,每日 2次。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 4粒 ,每日 3次口服 ,疗程 2 0天。记录…  相似文献   

15.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病例 12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60例、对照组 60例 ,治疗组口服脑心通胶囊 ;对照组口服紫丹活血片 ,3 0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中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的改善 ,且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 93 .3 3 %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80 .0 0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脑心通胶囊有显著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风(亦称卒中)是指脑血管出现突发性的问题而引起失语、偏瘫等等的症状及体征的一种脑血管毛病,临床上中风有两种不同的病因引起,即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所谓出血性即是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可凝结成大面积肿块压迫脑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N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徐晓梅  于红 《山东医药》2000,40(20):22-23
1994~ 1 998年 ,我们观察并随访了确诊的首次脑卒中住院患者 41 8例 ,发现中风后抑郁症 (PSD)1 2 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41 8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首次脑卒中住院患者 ,参照 1 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确诊 ,并经 CT或 MRI证实。其中脑血栓形成 2 1 4例 ,脑栓塞 (心源性 ) 1 2例 ,腔隙性脑梗塞 88例 ,脑出血 1 0 2例。发现PSD1 2 6例 (30 .1 4 % ) ,其诊断均符合 Dsm - R[1]抑郁症诊断标准。男 87例 ,女 39例 ;年龄 38~ 83岁 ,平均 64.3岁。按 Hamilton抑制量表[1]评分 ,7~ 1 5分为…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对缺血性中风进行客观化研究,以揭示缺血性中风的病证本质。方法 将7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辨证分型分为3组: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24名)。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的血中性粒细胞表面(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中风病人血ICAM -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缺血性中风3证型组之间,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疾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3证型组中以痰瘀阻络型组的ICAM-1、CD62p升高为最显著。结论 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20.
心脑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2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舒通是由传统中药全草提制的甾体皂苷制剂.我院神经科自1988年8月到11月用中国中医研究院洮南制药厂提供的心脑舒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共21例,均为门诊及急诊观察室出院病人,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51~78岁,平均64.67岁.按病变部位分为两组:第1组: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中风10例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命名性失语2例.其中8例CT检查提示大脑半球有梗塞灶.第2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9例,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晕、行走不稳、直线行走不能等共济失语症状,其中1例CT证实左小脑半球有低密度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