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脓假单胞菌的耐药质粒血清型与耐药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绿脓假单胞菌(PA)的血清型各地分布差异较大,对我省PA血清型的分布与耐药性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菌株:前瞻性调查收集近期一年内我省不同地区6家医院住院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痰标本。筛选出来自下呼吸道的PA197株。2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文件处理和判断结果并用质控菌监控。3质粒DNA检测:提取按改良后KadoLiu法进行。标准分子量:V517λDNAHindⅢ。4血清学分型:应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IATS20型分型血清,玻片凝集法。二、结果1药敏试验:耐药结果见表1。表…  相似文献   

2.
绿脓假单胞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绿脓假单胞菌的分型,及其耐药性,方法 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的绿脓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血清学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192株绿脓假单胞菌中16株为多耐药 性,对11种抗生素中8种以上耐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株无特定的血清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同18个基因型;基因型带不同,相应的细菌对磷霉素或喹诺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亦不同,结论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出的基因型有可能与细菌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绿脓假单胞菌的分型,及其耐药性。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绿脓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血清学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92株绿脓假单胞菌中16株为多耐药株,对11种抗生素中8种以上耐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株无特定的血清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出18个基因型;基因型带不同,相应的细菌对磷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亦不同。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出的基因型有可能与细菌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绿脓假单胞菌D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由生物学提高以分子生物学水平。方法选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amHI,HindIII,EcoRI),对绿脓假单胞菌主要生物型进行染色体DNA酶切,凝胶电泳后获得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A)图谱,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E.Coli中分别扩增出16s,23s核糖体核糖核酸(rDNA)基因,以(α-P^32)dATP经缺口平移法标记rDNA作为广谱探针,经South  相似文献   

5.
1897年Radais首先发现绿脓杆菌形成褐色素,后经Gessad研究认为,绿脓杆菌可氧化酪氨酸形成黑色素。从而推测,菌体内黑尿酶发生阻滞后,使酪氨酸或苯丙氨酸降解为尿黑酸并发生累积。绿脓杆菌形成色素的颜色有红褐色、红木色、褐黑色、黑色、深褐色、巧克力色及褐色。在pH3-11时,颜色稳定,且颜色的强度与培养时间有关。黑色素可溶于水中,但不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氯仿、汽油、吡啶等有机溶剂。等熔点不低于300℃。在硝酸银溶液中还原脱氨,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脱色。组成黑色素的碳水化合物部份,含有戊糖(阿拉伯糖)和己糖(半乳糖)。  相似文献   

6.
绿脓假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院内感染占较大的比例,虽然对其治疗的药物很多,但耐药菌株也随之增多,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1992年1月~1997年12月,66例绿脓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绿脓假单胞菌血清型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文献报道 ,绿脓假单胞菌在不同地区菌型分布不尽一致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型别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 ,我们对来自广州地区 7所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在临床标本中收集到的 4 73株绿脓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调查 ,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菌株来源 :受试菌株来自 1995~ 2 0 0 0年广州地区 7间大型医院 ,包括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山一院 )、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山二院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医一院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医二院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广总医院 )、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从临床标本 (包括血…  相似文献   

8.
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我院2003-2005年临床分离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存在状况;并研究整合子参与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测定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并筛选出14株多重耐药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整合子5’保守区的整合酶基因和3’保守区的qacE△1-sulI基因。对整合酶基因的阳性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并测序。结果14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为14.3%-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ac(3)-Ⅱ、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ac(3)-Ⅰ检出率分别为78.6%、57.1%、57.1%、14.3%、7.1%、0;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和IMP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42.9%,未检出VIM、OXA、PER、GES和SHV基因,1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整合酶基因及qacE△1-sulI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5.7%和78.6%,整合子可变区扩增有3种片段:1000、1300和1700,测序证实分别为aadA2、aadA6.odD和dfrⅫ-orfF-aadA2,其中aadA2是首次在绿脓假单胞菌的整合子中检出,aadA6-odD是一种新型的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组合形式。Genbank号分别为DQ091178和DQ091179。结论我院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TEM和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8aC(3)-Ⅱ和aac(6’)-Ⅱ有关;整合子参与了绿脓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22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细菌,用康泰公司的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药敏板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22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以亚胺培南(9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2.0%)和头孢吡肟(90.7%)最高.其次为阿米卡星(85.3%)、哌拉西林/舒巴坦(84.0%)、妥布霉素(81.3%)、庆大霉素(78.7%);而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100.0%)、复方新诺明(98.7%)和替卡西林(98.7%).结论 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仅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及第4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的感染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统计分析441株PA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441株PA有357株来自痰液,占80.95%,分离PA的科室分别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占26.53%、呼吸科占20.63%、神经外科占19.05%、老年内科占17.01%。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是美罗培南(总耐药率为13.61%),抗菌作用最差的是氨苄西林/舒巴坦(总耐药率为91.38%)。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呈上升的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痰液和ICU病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性明显。  相似文献   

11.
绿脓假单胞菌是单端双鞭毛菌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绿脓假单胞菌(PA)是由Schroeter在1872年首次报告,所有的文献均描述具有单端极鞭毛,第9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第8版临床微生物学手册也是这样记载的。本研究通过细菌鞭毛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负染色证实,PA具有双鞭毛。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从某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208株PAE,分离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2009年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PAE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达60.3%,PAE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8.8%和19.2%,并且已出现广泛耐药菌株,其分离率为3.8%。结论医院PAE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伤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状况。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培养和鉴定,用K—B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实验。结果:骨伤科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毗肟、头胞哌酮、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有较低的耐药率,分别为:22.2%、24.1%、24.8%、20.7%;对亚胺墙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在30%-50%;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结论:骨伤科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呈增长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绿脓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调查湖北襄樊地区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自本地区的35株绿脓假单胞菌耐药菌株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OXA、PER、GES、IMP、VIM、质粒型AmpC酶DHA、MIR及OprD2。结果 35株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OXA、质粒型AmpC酶DHA的阳性率分别为51.4%、17.1%、2.9%,OprD2基因缺失率100%,而SHV、PER、GES、IMP、VIM、MIR基因检测均阴性。结论研究表明,携带TEM、OXA、质粒型AmpC酶DHA以及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本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燕  吴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219-1220
目的 了解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医院内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分离的PAE采用K-B法进行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PAE对抗感染药物敏感率以头孢他啶(70.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0.85%)最高,其余依次为美罗培南(59.43%)、阿米卡星(58.96%)和哌拉西林(55.66%)等;而耐药率较高者为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等;总体来看,PAE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PAE存在单一及多重耐药性,需引起高度重视,医院须加强预防措施,切实降低PAE医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及科室分布特征,并调查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并对208株铜绿假单胞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回顾性分析及汇总.结果 在分离的20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以痰液及支气管吸出物分离率最高,其次是脓液及尿液,临床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其次是呼吸内科及综合治疗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4.4%),其次是亚胺培南(16.8%),左氧氟沙星(37.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广泛,是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加强预防感染及药敏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09株铜绿假单胞菌(PAE)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住院患者不同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109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 109株PAE主要分布在肿瘤科(40株,占36.7%)、内科(34株,占31.2%)、外科病区(25株,占22.9%)和其他科室(10株,占9.2%)。PAE在标本中的分布情况为:痰60株,占55.0%;脓液及分泌物20株,占18.3%;尿液12株,占11.0%;胸、腹腔积液11株,占10.0%;血液6株,占5.5%。PAE对14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达44.9%~88.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从临床标本分离到的非发酵菌中,绿脓假单胞菌最多,占49%。本菌既容易引起许多严重感染,又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为对临床上治疗本菌感染提供数据,本文就1,029例绿脓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2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是广泛分布于周围环境及正常人的皮肤、粘膜等体表部位的条件病原菌,也是患有老年人慢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有时可引起严重感染[1,2].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上升,有个别菌株呈多重耐药,严重威胁临床的抗感染治疗,为提高治愈率,了解并掌握该菌的耐药趋势甚为重要,为此,我们对近二年来分离到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