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有关颈丛麻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体28侧(男18侧女10侧)颈前外侧区,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起点为A点,颞骨乳突的最低点为B点,颈丛浅支穿出胸锁乳突肌后缘范围中点定为O点,第4颈椎横突肋结节定为C4,测量有关临床颈丛麻醉的6项数据。结果AB线的长度为(12·6±1·1)cm,OB的距离为(6·8±0·6)cm,C4B的距离为(6·5±0·8)cm,SO的最短距离为(0·8±0·1)cm,SC4的最短距离为(2·0±0·2)cm。结论临床颈丛阻滞麻醉,进针部位应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最低点(6·8±0·6)cm处,进针的深度,颈丛浅支阻滞麻醉应为(0·8±0·1)cm,颈丛深支阻滞麻醉应为(2·0±0·2)cm。  相似文献   

2.
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颈丛的行程及毗邻结构,为更安全行颈丛麻醉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4例尸体颈丛分支浅出点,解剖麻醉穿刺点周围的结构,测量麻醉穿刺点及进针1cm深处与各结构的距离。结果颈丛神经分支多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穿出,穿刺点1cm深处与各结构的距离在13~31mm之间。结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仍为颈丛麻醉较安全的穿刺点,但穿刺深度不宜超过(21.2±3.2)mm,进针方向以向后向内20°~30°角为宜。  相似文献   

3.
胸锁乳突肌前缘颈丛阻滞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进行了改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 ,甲状软骨上缘下 1.5 cm与前正中线外 4 cm的交点处 (麻醉点 ) ,先垂直进针 ,针尖入皮下后向内倾斜 ,进针深度为 1- 1.5 cm,注入局麻药2 m l,退针至皮下后再向前 ,前下方各注药 1.5 ml。通过 3 0具 ( 60侧 )尸体模拟解剖实验研究和 10 0例临床应用观察证明 ,本法操作简便 ,麻醉效果理想。除少数病例有唾液分泌增多外无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 994年以来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 84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 84例 ,其中男 78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70岁 ,以 2 0— 4 0岁最多 ,有 4例既往有高血压史 ,2例有冠心病史 ,其余未发现有特殊病史。2 麻醉方法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外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处 ,进针方向是向足向背 ,进针深度多在 1 .5~ 2 .5cm ,个别较胖的病人可能深 3cm以上 ,针尖触及颈 4横突后推注 0 .375%布比卡因和 1 %利多卡因混合液 8ml,然后退针阻滞颈浅丛 ,药量同深丛 (麻药中加入 1 :2 0万肾…  相似文献   

5.
在解剖一具哈萨克族成人女尸的颈部血管和神经时,见其右侧耳大神经穿越颈外静脉的变异。其耳大神经自颈丛发出后分两支,后支稍粗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至耳廓周围,而前支在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途中,在下颌后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第2颈神经前支、寰枢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结构,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测量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最短距离。 结果 (1)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受副神经和颈丛(第2~4)神经支配,并且副神经与颈丛神经存在交通支联系。(2)副神经走行在寰椎横突前方,二者关系密切,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距离为4.84~7.60 mm(左侧)和3.22~6.80 mm(右侧)。(3)寰枢椎存在椎间孔外韧带,该韧带与第2神经相连,并附着在寰椎横突。(4)第2颈神经前支贴着寰枢外侧小关节向前走行。 结论 寰枢关节错位可能会刺激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或其前支,从而引起胸锁乳突和斜方肌紧张、疼痛。  相似文献   

7.
在中原地区收集的一具男性尸体,25岁左右,身高1.68米,体形发育正常,有斜颈,头向右侧倾斜,右肩上提,面朝向左前方,颈部无手术疤痕.解剖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全部缺如,该区的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颈丛及其分支和脊神经的位置变异.颈丛通常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其皮支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附近穿出,再分散开行向各方.本例颈丛皮支中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和颈横神经,发出位置偏高,于乳突尖下30毫米,且此三支起始为一共干,当自下向上行至下颌角后下缘,于乳突尖下20毫米处,分为三支(即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分别行向上、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岁,足月顺产。生后颈部无畸形,活动自如,近两年家长发现患儿颈部右侧倾斜,右侧面部发育差。查体颈向右侧倾斜,面部不对称,右侧面部及眼口距离均较短,下颌轻度转向左侧,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左胸锁乳突肌未触及,颈右旋未见胸锁乳突肌轮廓,右颈部可见隆起的胸锁乳突肌。颈椎X线片正常未见半椎体和椎体融合。诊断左胸锁乳突肌缺如,肌性斜颈。在局麻下行右侧胸锁乳突肌切断及邻近筋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根据颈筋膜解剖特点,改进传统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颈部无肉眼病变的成人尸体标本12具。沿锁骨切开皮肤、颈阔肌,向上在颈筋膜浅层浅面(封套筋膜)进行仔细分离,观察封套筋膜和颈阔肌的相互关系,粘连程度。以锁骨上方1.5 cm水平为中心,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内侧0.5 cm纵行剪开封套筋膜约3 cm,在胸锁乳突肌后鞘深面进行分离达胸锁乳突肌外侧,感觉分离的难易程度,观察封套筋膜和颈动脉鞘的完整性。结果:封套筋膜在颈前完整、致密,将胸锁乳突肌完整套封,颈阔肌与封套筋膜可以轻易地完整分离;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鞘与颈动脉鞘也无粘连,各自独立,很容易完整分离。结论: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筋膜鞘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先天性肌性斜颈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手术新麻醉点与颈深部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甲状腺手术新麻醉点与颈深部结构的关系。方法:30侧成人标本,分层解剖观察新麻醉点与颈前部深层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测量了主要神经血管距麻醉点的距离。结果:注射5ml染液(浅层3ml,深层2ml)着色的结构有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上部、甲状舌骨肌下部;颈袢、颈动脉鞘前壁、甲状腺上动、静脉;喉上神经喉外支和甲状腺侧叶上极。结论:①5ml组迷走神经、颈交感干、膈神经、臂丛和喉返神经均未着色;②10ml组(浅深层各5ml)迷走神经、颈交感干轻染。膈神经和颈神经根未着色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病人 ,男性 ,62岁 ,体重 85kg ,拟在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病人自五年前查出有高血压病 ,血压最高时 1 60 / 1 0 0mmHg ,用药不详 ,近期未服用降压药 ,入院时血压 1 38/ 81mmHg。术前用药 :鲁米那钠 0 .1 g ,阿托品 0 .5mg。入手术室监测血压为1 43/ 83mmHg ,HR :85次 /分 ,血氧 99% ,术前ECG示心肌劳累。采用双侧颈浅丛阻滞 ,对半液加上 1 :4 0万肾上腺素 ,左右各给 6ml。因病人肥胖 ,脖子短且甲状腺腺瘤达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的穿刺部位 ,推避不开。颈丛注完药后 3min ,患者出现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颈反射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三叉神经-颈反射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志愿者取卧位,稍抬高头部使胸锁乳突肌轻度收缩,于眶下孔附近刺激,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刺激正常受试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均可记录到双侧胸锁乳突肌反射的正-负波。结论:三叉神经-颈反射测定技术可靠,在下位脑干损伤的定位诊断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先天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的解剖学研究以及临床上三种手术方式的效果评价;方法:对28具成人尸体的49例(侧)胸锁乳突肌及其周边结构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临床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78例,其中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92例,胸锁乳突肌延长术154例,胸锁乳突肌单头延长术32例;结果:胸锁乳突肌两头可分离的长度为:109.0±29.9mm,占胸锁乳突肌前缘长189.4±14.6mm的56.8%,对于轻、中度或较重度的斜颈患者,其两头可分离的长度都可足够进行胸锁乳突肌延长术,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治疗肌性斜颈可行且疗效好;结论: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可以作为治疗肌性斜颈的一种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5.
王炜  杨川 《解剖与临床》2001,(4):144-146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炜  杨川 《解剖与临床》2001,6(3):144-146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胸锁乳突肌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敏  高克明 《解剖学杂志》2000,23(5):465-468
目的:为临床上应用胸锁乳突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例成人尸体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胸锁乳突肌主要有三段血液来源,上段为枕动,中段主要为颈外动脉的直接肌支。下段主要为甲状腺上动脉。结论:进行整形修复时,胸锁乳突肌肌瓣以用甲状腺上动脉为蒂最佳。亦可作单头转移。  相似文献   

18.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锁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锁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其与锁骨的关系;2例新鲜标本上作模拟术式。结果:胸锁乳突肌血供丰富,其锁骨头的主要血供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外径1.52±0.1mm,其入肌点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锁骨内侧端主要血供由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82.5%)的骨膜支及其与颈横动脉(10%)或肩胛上动脉的锁骨支(2.5%)构成的丰富吻合支供血。结论: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带半片锁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常成  高晓群 《解剖与临床》2008,13(2):126-127
目的:探讨肌性斜颈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肌性斜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保护颈丛、胸锁乳突肌松解、切断及切断点标志物的选择等改良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a,进行疗效分析。结果:92例患者术后1a进行疗效评价,手术疗效优良率达87%。结论:改良的手术方法可提高对肌性斜颈的疗效,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局解操作中,于一成年女性(身长156cm)的标本上发现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变异,现报道如下。颈前部和胸部皮肤完整,两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正常,胸骨头变异呈“二腹肌”状(见附图)。其上腹形似正常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形态未见异常,上腹向上与锁骨头融合,最后止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