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2.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海绵窦区各脑神经相互关系及其变异,测量各海绵窦三角的面积,为临床经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2例成人尸头标本的海绵窦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并对海绵窦各三角的面积进行测算。 结果 在海绵窦区的三角中,分别选取、观测床突三角、动眼神经三角、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内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并分别测量其面积为77.75、82.73、45.00、83.40、66.38、51.28、121.65、161.67 mm2。 结论 海绵窦区三角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入路必经区域,是手术中可参考的操作范围,因部分神经、骨性结构变异,可导致部分三角面积缩小而影响手术操作。测量各三角面积的数据,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⑴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⑵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mm)。⑶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扩大经鼻手术入路中的几个重要解剖标志,为经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10 例尸头标本进行扩大经鼻入路神经内镜解剖, 操作方法为双鼻孔入路,颅底开放范围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及中上斜坡,外侧完整暴露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斜坡段。 结果 确认了筛前、筛后动脉的正常解剖位置,探明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的解剖构成,内镜下观察重新对海绵窦进行解剖分区,并从经鼻内镜视角对展神经进行解剖分段。 结论 熟悉上述经鼻入路重要解剖标记,对于提高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头颅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壁内,脑神经Ⅲ~Ⅴ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Ⅶ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的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梁强  李强  丁永忠  谢民  周旺宁  段磊 《解剖学报》2014,45(2):263-26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研究,进一步明确海绵窦内神经血管关系,为海绵窦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8具成人尸头(共16侧海绵窦)上应用0度和30度柱状硬性内窥镜,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海绵窦区解剖研究。结果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相关解剖标志有利于解剖定位。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海绵窦区解剖及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寻找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内镜经鼻入路处理Meckel囊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共10侧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寻找该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研究具体的解剖方法,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解剖过程中使用导航。结果鼻小柱下缘至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至蝶窦口下缘为(61.2±1.6)mm,至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1.4)mm,至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至翼管前口下缘的距离为(75.4±3.3)mm,翼管前口下缘与腭蝶管前口上缘距离为(2.1±0.7)mm,与圆孔下缘距离为(7.5±0.7)mm,腭蝶管长度为(6.4±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以腭蝶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翼管前口;以翼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部,以斜坡旁颈内动脉隆突可以寻找到斜坡旁颈内动脉,以圆孔可以寻找到上颌神经。导航能够准确定位上述解剖标志。结论运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可以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此入路是由Meckel囊前方四边形区域暴露该区域,此四边形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实验数据和导航可以辅助定位重要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颅脑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内,第Ⅲ~Ⅳ对脑神经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Ⅴ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作出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对视神经管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为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和治疗眼眶内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国人尸头5例,采用大体解剖和内镜下经鼻入路两种方法,观察重要的解剖标志;使用内直肌内移技术,观察视神经管和眼眶内结构的暴露情况以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走行等。结果钩突位于中鼻甲的前下方;筛泡在钩突的后方,切开筛泡可进入筛窦;筛前后动脉是筛窦内的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蝶窦内重要的解剖标志;纸样板位于筛窦的外侧壁,切开纸样板可暴露眶内容物;在眶内,可从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通路暴露视神经。在本次10侧标本中,9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1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7侧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侧;2侧走行于视神经的正下方;1侧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内侧。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和眼眶内侧部分的暴露。钩突、筛泡、筛前后动脉及后组筛窦是本入路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重要标志。眼动脉及其眼眶内分支、筛前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眼内直肌内移技术可以有助于暴露眶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肘前侧解剖结构。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向内、外侧的分支,测量分支到桡、尺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支管径;观察正中神经及分支走行情况,测量神经与血管伴行无相互交叉分支距离。 结果 血管神经无互相交叉分支伴行长度平均为6.04 cm,两者之间无重要分支相交叉,易于向两侧分开,能够清楚地提供肘关节相应部位的暴露。动脉向内侧分支较向外侧分支少且细,易于向外侧牵拉。神经肌支,基本上向内侧发出,以极小的锐角从主干发出,几乎与主干平行,易于向内侧牵拉。 结论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可保护血管神经,能清楚显露肘关节前侧解剖结构,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共16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颅底硬脑膜有两层,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3例尸头正中矢状面切开共6侧,熟悉相关解剖结构,寻找可应用的解剖标记。另取10例完整尸头,进行显微镜下模拟手术,探索手术路径。结果①本入路可以较好地显示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走行。②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蝶窦外侧壁的解剖标志。结论经鼻蝶入路直视下治疗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内侧动脉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问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