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视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应用中药分期辨证论治,并结合静脉及局部应用西药治疗,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视神经炎76例(89只眼),治愈48只眼,好转28只眼,未愈13只眼,总有效率85.39%。结论:治疗上紧扣火、郁、虚病之本,把握不同病理阶段及不同证候特点,运用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7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神经炎患者74例(83只眼),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42只眼)采用激素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7例(41只眼)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8只眼,显效10只眼,好转17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治愈12只眼,显效12只眼,好转16只眼,无效1只眼,总有效率为97.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根据病程将视神经炎分为早、中、晚三期,分期辨证论治应用中药,并静脉及局部应用西药治疗,经中西医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视神经炎62例(77只眼),治愈43只眼,好转22只眼,无效12只眼,总有效率84.42%。结论:治疗上紧扣火、郁、虚病之本,或清肝解郁,或滋阴降火,或补益气血,注意活血化瘀的运用,中西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分为早、中、晚三期,辨证应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视神经炎124例(154只眼),治愈86只眼,好转44只眼,未愈24只眼,总有效率84.4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炎为眼科急症之一,哺乳期急性视神经炎是临床少见的特殊视神经炎,是一种与哺乳有关,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病在临床中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确切,但同时也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6例视神经炎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而对照组仅为86.4%,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口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视力、视野、眼底改善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视力,缩小中心视野暗点、扩大周边视野,减轻视乳头的充血、水肿,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温群  吴炳宏 《新中医》2001,33(12):42-4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方法:26例52眼采用局部注射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治愈46眼,好转4眼,未愈2眼,总有效率96%,治愈率8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培玉 《四川中医》2000,18(1):52-52
急性视神经炎是以视力急剧下降,伴有视乳头充血,视野改变为特征的急性眼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危害视力。我院lop-IWe年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刀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对例对眼,男肥例,丈12例;年龄历一50岁,右眼16例,左眼13例,双眼1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7天;入院后均行视力、视野、眼底检查及眼眶、副鼻窦拍片,部分病人作颅腔CT检查,入院时视力均低于0.8,患剧鼻窦炎百例,牙根尖周炎6例,查不出病灶16例。2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抗菌素、糠皮质激素、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静脉…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炎是泛指视神经的炎症、蜕变及脱髓芎肖等疾病,分为球内段的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临床表现:视力急剧下降,眼眶疼痛,特别是眼球转动时疼痛。服部体征:患眼瞳孔常散大,直接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视乳头炎者发现视乳头充血,水肿〈3D,表面及周围有小出血点,视网膜静脉增粗;而球后视神经炎者眼底一般无异常改变。本病属中医“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近3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5例50只眼,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结果: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0.52,且视力维持稳定,较激素治疗的副作用轻、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本病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二军 《河北中医》2010,32(4):578-578
2005—06-2009—06,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视神经炎48例(50眼),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视神经炎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复发作的视神经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31只眼)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迅速提高,视野、P-VEP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得以缓解。结论:益气升阳、滋肾明目法是治疗反复发作的急性重症视神经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西药和针刺综合法治疗视神经炎25例35只眼,中医用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滋阴降炎法,各型配合活血化瘀药。急性期辅以激素及抗生素,并加针刺治疗。还比较了26只眼治疗前后视野及14例单眼患者治疗前后闪光VEP的改变。本组平均治疗天数26天,治愈率为79%,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和减少后遗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炎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有时伴有下颌角或耳后的疼痛 ,又称贝耳麻痹 ,属中医面瘫范畴 ,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面神经炎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0 0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初诊患者 ,按就诊时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 ,所治病例都具有典型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检查除外颅内器质性病变。治疗组 6 0例 ,男 34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12岁 ,最大 71岁 ;左侧面瘫 2 4例 ,右侧面瘫 36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7天。对照组 40例 ,男 1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大秦艽汤及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面部残疾。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疗效评价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质量、治疗方案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CHKD),收集有关视神经炎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RCT共12个,但其方法学质量均欠佳(C级);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明显的增效作用(OR=5.30,95%CI[2.97,9.44],P<0.01)。结论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在科研方法学的应用方面仍有差距。本研究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炎可能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不排除与样本量偏少、试验方法学质量低下及发表性偏倚有关;现有资料未描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本文结论有待根据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为(4.26±2.15)d,住院天数为(12.46±3.5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