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器械升级时原起搏导线及囊袋处理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共11例患者,根据升级后所应用器械分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组及植入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组。CRT组5例患者,其中4例升级前为单腔起搏器(VVI),1例为双腔起搏器(DDD);CRT—D组6例,升级前分别为1例VVI、2例DDD、2例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1例CRT。起搏器囊袋依患者情况而定,但CRT—D囊袋须往左侧胸部。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者,除1例原双极心室导线各参数均符合更换时要求外,弃用其他单极心房、心室导线,重新植入新的双极导线。升级为CRT—D者,1例VVI起搏器,弃用原单极心室导线,植入ICD心室导线,同时植入双极心房起搏导线和左心室导线;2例双腔起搏器原心房导线均为单极,予弃用,重新植入双极心房导线,心室新植入ICD导线;2例原ICD导线均能续用;1例CRT升级仪需新债入ICD导线。起搏器衰袋除1例存右侧胸部外,余10例均在左侧胸部。结论器械的升级是安仝、可行的,对原起搏导线需评估后依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人术后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的检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植入起搏器类型及动态心电图对其术后合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的检测资料。结果根据植入起搏器的类型将人选患者分为5组,其中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entricle pace-making ventricle sensation inhibitory,VVI)组120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triumpace-making atrium sensation inhibitory,AAI)组32例:心房心室双起搏双感知双反应型(duplicate pace-making duplicate sensation duplicate response,DDD)组25例:心室起搏心房心室感知双反应型(ventricle pace-making duplicate sensation duplicate response,VDD)组14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组5例。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VVI组中心律失常发生率、起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和ST-T改变发生率比AAI组,DDD组,VDD组高,ICD组例数太小,未作比较,但因5组例数相差悬殊,未做统计分析。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及ST-T改变检出牢均比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高[24.5%(48/196)比4.1%(8/196),36.7%(72/196)比17.3%(34/196),P均〈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重要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3.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4.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A波平均振幅为2.4±1.4mV;随访期间(平均11±4.9个月)A波感知阈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便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植入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心脏中心1817例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患者中出现CIED感染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探讨治疗方法。结果发生CIED感染16例(0.88%),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15例(93.75%)。均进行起搏器囊袋清创聚维酮碘浸泡消毒。重置原起搏器于胸大小肌之间9例,复发6例(66.7%),显著高于取出原起搏器患者(12例,复发率为0)。取出原起搏器和保留起搏导管8例,取出原起搏器和经皮拔除起搏导管4例。无感染和拔管相关的死亡。CIED感染者相关住院次数、住院治疗天数为(2.4±0.5)次、(41±18)d,非感染者为(1.0±0.1)次、(13±3)d。结论完全移除CIED是成功治疗CIED感染的关键。若无并发导管相关感染,保留导管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7.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监测植入起搏器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单腔、双腔和三腔(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对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影响程度,以减少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患者80例,根据起搏模式分为VVI、DDD、CRT起搏器3组,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 h、7d监测D-二聚体水平.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随访期间定期监测D-二聚体水平.结果 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26,0.003);术后7d,DDD、CRT起搏器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0);CRT起搏器组患者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VVI、DDD起搏器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2.68) μg/ml对(2.59±2.13) μg/ml,P=0.028;(3.76±2.68) μg/ml对(1.46±0.74)μg/ml,P=0.010].随访期间共发生2例血栓事件.结论 起搏器植入可以导致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发现CRT植入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起搏器.能否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判断患者凝血状态、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Vitatron900E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PAf)的疗效。方法将15例PAf患者植入Viatron900E起搏器,与植入普通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PAf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900E组总有效率为80%,而全自动双腔起搏器组有效率为25%(P<0.05)。结论900E治疗PAf优于D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了解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起搏器诊断功能对临床的帮助,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与起搏器有关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植入起搏器类型以及并发症。结果 143例患者中更换37例;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06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4例、房室阻滞2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阻滞l例、心房颤动合并RR长间歇24例、长QT综合征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l例。DDD起搏方式占35.7%。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心室导线移位,均发生在住院期间。44例新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术后定期随访及程控,植入3个月后与植入时比较,心房、心室电压阈值均很低,无统计学差异。14例植入DDD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有7例发生模式转换,743 d中模式转换次数为14 416次,平均每天19.4次。结论 ①合理应用现代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的心律、心率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及早发现有关并发症。②术前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导线系统,并且在术后定期随访、定期程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60岁以上的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者28例,并以同期手术未发生呼衰的211例老年肺癌患者作对照,用X^2检验分析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11.7%(28/239),病死率21.4%(6/28)。呼衰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防的百分比(MVV%)、一秒钟呼气容积(FEV1)、一秒钟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都明显低于无呼衰组(P<0.01)。全肺切除组术后呼衰发生可能性明显高于肺叶和段/楔形切除组(P<0.01)。结论:术前心肺功能异常,呼吸道感染,手术创伤和伤口疼痛刺激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及早诊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构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后并发症是预防是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电热隔药灸神阙穴对老年人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电热隔药灸神阈穴在改善老年人自由基代谢紊乱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60岁老年人91例,分4组治疗:电热隔药灸组、传统隔药饼灸组、单纯贴药组、空白对照组。结果 电热隔药灸和传统隔药饼灸均能显著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结论 电热隔药灸具有同传统隔药饼灸一样的调整老年人红细胞SOD和MDA水平之作用,进而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87例老年FD患者进行情感障碍的调查,并随机选择80例内科其他系统老年病人作对照。以S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抑郁状态诊断标准。对其中FD伴有抑郁状态的36例患者,在对症治疗疗效不佳的基础上加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改善程度。结果 (1)老年FD患者伴有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41.4%(36/87)明显高于老年内科其他系统病人的患病率23.8%(19/80),P<0.05。(2)本实验中,氟西汀治疗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88.9%,且消化道症状改善较情感障碍症状改善为早。结论 情感障碍在老年FD患者发病中有重要地位。及时诊断及治疗抑郁状态非常重要。对老年FD伴情感障碍氟西汀有着很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备 《实用老年医学》2002,16(6):312-313
目的:为了解老年人单纯性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的变化规律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对38例老年单纯性肥胖及30例正常老年人的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单纯性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载脂蛋白A1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10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老年人单纯性肥胖者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紊乱存在。  相似文献   

15.
脑还丹胶囊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还丹胶囊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诊断标准的老年痴呆患者58例,随机分为脑还丹组30例,脑复康对照组28例,分别采用脑还丹胶囊和脑复康片(吡拉西坦)治疗,疗程3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积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检测患者血清雌二醇(E2)、睾酮(T)、E2/T比值,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水平变化。结果:脑还丹胶囊能提高E2和T水平,降低E2/T比值(P<0.05);能降低血脂,改变血液流变学,脑还丹组总有效率66.7%,对照组60.8%,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MSE和ADL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脑还丹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脑还丹胶囊对老年痴呆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与提高E2、T水平,降低E2/T比值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在老年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在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总结74例≥岁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资料,以同期行相同手术的199例59岁以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老年组与对照组手术治愈率分别为79.5%和77.9%。结论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同样适合于老年患者,可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部分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状况。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荧光试验(ELF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老年呼吸疾病患者进行RSV IgG、RSV抗原、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164例呼吸疾病患者血清标本,RSV IgG阳性率为39.63%,其中老年组为45.63%,中青年对照组27.87%(P<0.05)。ELFA与RT-PCR法检测支气管肺泡冲洗液标本中RSV抗原和RSV RNA阳性率分别为10.98%(18/164)和13.42%(22/164),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中,RSV感染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素E1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LipoPGE1,凯时)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0例),又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 UAER)将2组病例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IDN)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CD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凯时2ml(10μg)+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1日1次,共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IDN患者24h UAER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CDN患者24h UAER及尿β2-MG)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且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凯时是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无创性动脉血压监测99例在我科住院治疗、病情相对平稳的老年人进餐前、后的血压。结果:①住院老年人PPH发生率为74.7%,早餐(65.7%)高于中餐(20.2%)和晚餐(16.2%),P<0.01;增龄、基础疾病和药物对PPH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②PPH一般于餐后20-80min发生,收缩压下降20-40mmHg(1mmHg=0.133kPa),最大达80mmHg;舒张压下降10-25mmHg,最大达45mmHg;餐次、增龄、基础疾病和药物对PPH血压下降水平、餐后血压开始下降时间和PPH发生时间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③PPH可引起心脑缺血症状。结论:住院老年人PPH发生率高,可引起餐后心脏缺血事件,应加强识别与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老年骨性关节炎非手术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为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的原发性骨性关节炎358例患者进行研究,评价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治疗方式很多,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及休息、物理疗法等,疗效不一,结论: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是提高疗效的前提,完善具体治疗方法,增加医生指导,综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