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仲景脾阴方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之说源于岐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濡有滋润、濡养之意,故句中的“脾气”实指脾阴。然而历代医家在论著中,多从脾阳、脾气立论,涉及脾阴者甚少。至汉代张仲景才对脾阴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脾约理论”,开创中医论治脾阴虚之先河。兹提其精粹,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五脏皆有阴阳,脾脏未能例外。在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在病理上,有脾阳虚、脾阴虚之别。脾胃学说临床上一般侧重脾阳、胃阴,而无脾中之阴。虽然脾阴之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是温病学派的发展,曾赋予不少新的内容,但对脾阴的证候特点、病机及其治疗方药,尚缺乏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论及脾阳(气)虚的多,责这脾阴虚的少,甚至有"脾无阴虚"之说。其实临床上脾阴虚症并不鲜见。吴鞠通曾指出:"病邪有伤脾阳,有伤脾阴,彼此混淆,贻害无穷。""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阴阳学说的观点出发,人体的脾脏,生理上应有  相似文献   

4.
脾阴是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承,共同完成脾主运化、升清、统血的生理功能。有关脾阴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濡养、成形及制约阳热等方面,甘淡实脾为脾阴虚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5.
张洁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53
脾气包括脾阴和脾阳,然而历代医家的论述中,涉及脾阴者甚少。《内经》曰:“脏真濡于脾。”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论述以脾阳为主的太阴病,而根本没有提及脾阴。至金元时代脾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又详于脾阳而忽略脾阴。直至明清时代,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杨思华 《新中医》1996,28(8):59-59
滋补脾阴法临床运用体会杨思华脾虚是临床常见的虚证,然而脾虚有脾阳(气)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阴虚证是脾虚中常见的症候群;或脾气阴两虚,或脾阴阳两虚、或脾阴虚、或脾肾阴虚等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无华,唇淡,消瘦,纳呆食少,或食后院腹胀满,口干不欲饮...  相似文献   

7.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是一个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五脏均有阴阳可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脾脏也不例外,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病理上有脾阴虚、脾阳虚之别。但历代关于脾阳的论述较多,临床应用也较多,而对脾阴的论述较零散。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脾阴虚并不乏见,许多医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滋补脾阴的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1脾阴虚的病因病机脾阴虚的成因,一般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凡饮食偏嗜…  相似文献   

8.
脾阴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印 《陕西中医》2006,27(8):1023-1024,F0003
近年来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脾阳气虚探讨较多,而脾阴不足专论则较少,有的脾胃学说综合论述也只列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而脾阴虚证,则无。有见于此,故本文对脾阴虚作一初学论述。  相似文献   

9.
脾阴虚初探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并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脾阴理论形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整理了明清有关脾阴理论的各家学说,归纳了脾阴亏虚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内经》论脏腑,只谈各脏之气,论脾脏偶及脾气,而无脾阳、脾阴的分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有脾约的记述,但未行更深的得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垂体-甲状腺轴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测定患者静脉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清C肽(FCP)、餐后2hC肽(2h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其余3型(P0.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阴虚热盛型(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FPG、2h PCP高于阴阳两虚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FT_3水平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的FT_4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总结张仲景治疗阴虚证的思路,认为仲景治疗阴虚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在动态中对阴液的虚损进行调补;二是调畅气机,使阴液畅达全身,消除阴虚症状;三是调理阴阳,健运中气,从脾胃中化生阴液。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治疗阴虚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99-900
江杨清认为虚痞形成与否,关键在于中气是否充足。中气一虚,既不能运化水谷,又无力旋转气机,以致停积气滞成痞。治疗以扶中气为主,少佐辛通,用药剂量宜轻。临证主要分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型治疗。  相似文献   

15.
阴虚证是许多临床疾病中的常见中医证型,所以筛选出合适的动物造模方法对中医药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查阅近6年的文献,按脏腑阴气不足,将阴虚证造模思路分为肾阴虚模型、肺阴虚模型、脾阴虚模型、胃阴虚模型和肝阴虚模型五类。主要对其造模方法进行论述,为中医临床研究阴虚疾病相关实验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综合古今医家对肝气(阳)虚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的研究,分析其导致阴黄的病理机制,并总结其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与方法。肝气(阳)虚是肝脏功能低下的一种表现,可影响到气血、精神、消化等功能活动。肝气虚,继而胆气不足,胆汁排泄无力,积滞外溢导致黄疸外;肝气(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也可导致胆汁积滞导致阴黄;肝阳虚,寒湿内生,气滞血瘀,胆液困阻,外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肝气虚必须与肝郁脾虚鉴别,肝阳虚亦须与脾阳虚、肾阳虚鉴别,它们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5):381-38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提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衰,而阴火则是由于脾胃气衰而产生的一种虚热证候。老年人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力、情志不节、寒热失调,或伤于脾,或害于胃,致脾胃虚弱;或其人禀赋不足,脾胃本弱,脾阳升发之力不足,无力助胆气正常运行,少阳初生之气滞于脑府,郁而化火(阴火),则出现眩晕等症。认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以从阴火论治,可根据阴火的成因和性质特点,效法李东垣清阴火之甘补法、辛散法、苦泄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气阴两虚证最多,有246例,所占比例为81.45%,其与气虚质和阳虚质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气阴两虚最多,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症状变化复杂,中医证型是反映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较好指标,主要为脾胃气虚、脾气虚兼胃阴虚;因患者体质差异随后表现为脾肾气(阳)虚,或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治疗不宜过早补肾,以防滋腻碍于脾胃;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第一要务;因阴阳体质差异,证型会向不同方向转化,阴虚多转为肺胃阴虚、肝肾阴虚;阳虚易转为脾肾阳虚型。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抑制期较长,恢复较慢;阴虚体质,在脾胃和合后,尽快应用滋补肺胃之阴兼有清热药物;脾肾阳虚抑制期较短,恢复较快,可谓"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