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书中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2.
徐灵胎乃清代壅正、乾隆时著名医家,精于内、外科,生平著作甚丰。其中《慎疾刍言》为徐氏晚年所作,着重剖析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疗。书中有关治法及煎药、服药法的阐述,切中时弊,对于确立治法,选择合理的煎药服药法,提高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柏书  柴铁劬  米建平  张璐  傅伟 《新中医》2014,46(6):245-246
《外科精要》乃以外科命名之痈疽专著,书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由于病期及病势不同,灸法各异;而且打破常规,使用灸法治疗阳热证;对于急危重症,常采用大剂量灸或灸特定穴以回阳救逆;于施灸时,尤其注重患者之主观感受,并以此确定施灸剂量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4.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5.
择时服药治疗不寐症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不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表现为:难以入寐、易寐但易醒、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寐等各种情况。过去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几年本人除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外,着重改变了服中药每剂早晚各服其半的习惯服药法,而实行每日一剂,入夜一次服药的方法。两年多来,用这种服药方法治疗不寐症患者124例,收到较显著的疗效。病例来源与分组原则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人,都是在接诊时随机选取的。在把所选取的病人分入治疗组或对照组时,要照顾到病人的病情、病程、性别、年龄及中医辨证类型等方面在两组中分布的均衡性,以使治疗组与对照组尽量有相似的客观条件,即有可比性。这样,治疗组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另外,在治疗中实行单盲法,无论是治疗组或对照组的病人,均不让他们知道是在进行择时服药疗法的实验观察,以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急危重症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西医领域,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慢郎中”的误解及其在急危重症方面研究的欠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构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笔者深入学习经典三焦理论,通过临床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案例,认为三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构架以及明确的治疗原则与方药。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三焦疾病的病理特点与中医对急危重症“中满、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因势利导”“分消上下之势”是针对三焦疾病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与炎症风暴、ICU多重耐药菌感染、胰腺胰酶自身消化学说以及肾性代谢紊乱等密切关系,从而对三焦理论的内涵进一步解读。治疗急危重症,临证要谨遵《黄帝内经》“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用药原则,量效关系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林菊珊 《光明中医》2011,26(8):1544-1544
我的老师陈美华教授从医数十年,对心脑血管的治疗颇有经验,她主张人体有顺应自然,自我修复的功能。因此,她认为我们治疗患者的疾病时,应该在机体阴阳气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能不服药则不服药,能少服药则少服药,以免打乱机体自身的平衡,在疾病愈后则以饮食调理为主,充分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天花作为古代急危重症之一,曾备受医家重视。古人在探索治疗方法的同时,秉承"治未病"的思想,努力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经过长期临床积累,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服药法、种痘法和公共防疫法,而种痘法又分为人痘法和牛痘法。三种预防方法既有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作支撑,又吸收西方现代医学成果,并成功"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择时服药方法,古来已有。(《伤寒论》中:“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指给药时间,应当在汗出休止时,效果才好。此与通常的不论何病、何药,一天皆分二次(早、晚)或三次(早、中、晚)的服药方法不同,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服药方法。而此法在当前中医药的研究及运用中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也较局限,更未形成系统的治疗学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讨思路与方法,以求抛砖引玉,供深入研究时参考。针刺按时开穴法,值得借鉴。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所著的《医林改错》一书中记载的方剂 ,书中论述了应用本方治疗头痛、盗汗、呃逆、胸痛、不眠、发热等 1 9个病种的机理及疗效。近几年来 ,笔者应用本方共治疗8个病种 ,计有头痛、胸痛、盗汗等 2 5例患者 ,均是经多方治疗未效后 ,改用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治疗 ,稍作加减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服药最多者达 70余剂 ,最少的服药仅 3剂即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顽固性头痛李某 ,男 ,38岁。患头疼 5年余 ,时发时止 ,发作时头疼如裂 ,甚至视物模糊 ,每次发作均服安乃近、心得安、西比灵等治疗 ,甚至需…  相似文献   

11.
蒙医服药方法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服药方法可使药效达到最佳效果。患者服药治疗期间要保持心情舒畅。蒙医在服药期间非常重视饮食搭配,而且还有很多忌口食物。如温病的治疗期间应食用凉性饮食;寒证时应食用热性饮食或食用开胃、易消化的饮食;“宝如”病时视病情通常让患者饭后30min后才能参加轻微的体力活动,而且按照出现症状的规律来决定用餐和服药时间。尤其是对患有高血压病、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及消化功能,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蒙医在服药治疗过程中有十大方法(守则),只有灵活掌…  相似文献   

12.
中风阳闭证属于急危重症,需积极救治。从多角度探究中风病阳闭证的治疗方法有临床价值。吐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发扬于张仲景,广泛应用于张子和,清代程钟龄将其概括为“八法”之一,临床如辨证准确,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可立起沉疴。王松龄教授临床应用吐法治疗急危重症收效甚好,继承其父亲应用吐法治疗危急重症的经验,自拟“逐痰散”治疗中风病阳闭证。临床应用时,克敌救急危证候每奏奇功。  相似文献   

13.
中医急诊重症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结合古代医籍论述及当今临床实践,总结了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5个理念:救命留人之“整体观”;祛除病因之“病因论”;明辨虚实之“正邪论”;动态观察之“恒动观”;已病防变之“未病论”。救命留人之“整体观”是战略层面的,在急危重症的救治中要贯穿始终;祛除病因之“病因论”和明辨虚实之“正邪论”是战术层面的,关乎具体治疗方案的制订;动态观察之“恒动观”,是在治疗方案初步确定,动态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评估治疗效果,反馈修正治疗方案;而已病防变之“未病论”,则是我们通过以上4个理念的坚持,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4.
雷钧 《四川中医》2011,(11):119-121
中医服药护理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适时服药是中医服药护理的重要方面,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等因素,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是有关疾病早日痊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中医服药护理的重要内容,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位、病性、药性、体质等不同,选择恰当的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即病人服药后的调理将息和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宜忌,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药物性味、功用,辅以啜粥或暖水、温覆取微汗等法以助药力;同时,要中病即止,注意观察药后反应。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并应根据不同疾病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总之,服药护理是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服药护理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在护理工作中,应掌握并严格遵循服药护理方法,正确指导或帮助助病人服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姜良铎教授临床善用通下法而著称,倡“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学术思想。通下法是指以通下导便为目的的法则,属八法中之下法,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姜老师指出:“治疗热病、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病,凡有通下指征者皆可用通下法。用之得当,可缩短病程,力挽沉疴;用之不当,亦会贻害非浅。”所以,临床应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通下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百病多由痰作崇",痰厥、中风、胸痹心痛、癃闭等急危重症从痰论治,"治痰为先",常可使病情化险为夷,阻断病情的恶化。在防治急危重症时,扩大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从痰论治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17.
<正> 正确掌握中药服药方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人在服药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不揣谫陋,将中药几种服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分述如下。一、日服次数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对每首中药方剂的日服次数都作了详细记载。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分日二服、三服、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在现今临床上高度重视慢性疑难病、“未病”的治疗,而对急危重症的治疗提及不多,甚至在急诊、急救领域大有阵地不断萎缩趋势。急危重症是指在临床上具有病情急、病势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一类疾病。历代中医名家的成长心路历程,无一不是在处理急危重症的实践经历中磨练砥砺而成。《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而经方尤为《伤寒论》中治疗急危重症的核心与精华。在临床现状方面,突破现行普遍认为的只有门诊上的慢性疾病、调理类疾病才是中医学的“优势病种”的思维定势,寻找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临床优势切入点,探索《伤寒论》与重症医学的学科交叉,提升经方治疗急危重症能力,建立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学科体系,揭示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证据,提升中医学在急危重症领域的贡献度,已成为现今中医临床的强烈呼唤与需求。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体系涵盖伤寒本质、六经实质、条文内涵与经方剂量等传统核心理论。在未来的学术传承与体系构建上,以临床难题为导向,突破现行传统经典学科体系存在的模式单一,创新能力薄弱,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明确急危重症领域的中医优势病种,倡导基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研究模式,树...  相似文献   

19.
任树天  王辉  任斌  李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329-1329
增损攻毒承气汤为《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犤1犦一书记载治疗急性阑尾炎之方剂,我们用此方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永明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99-1100
本文论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大剂量单味中药治疗急危重症.书中载有山茱萸肉、山药、黄芪、桂枝等单味中药的急症应用,对将中医中药运用于急症急救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