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芩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素为常用中药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笔者通过对黄芩素在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黄芩素胃肠道吸收较好,主要分布在肝、肾、肺等组织器官中;黄芩素在大鼠体内代谢物主要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后者又可经胆汁和肠黏膜转运至肠腔,形成再吸收;黄芩素口服后血浆原型药物浓度极低。目前针对黄芩素的药动学行为研究主要是通过其代谢物黄芩苷的测定来间接实现,由此使得黄芩素替代黄芩苷进行口服制剂研究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酒黄芩与生黄芩不同提取工艺对黄芩苷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据文献记载黄芩的根为清热解毒常用中药,从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2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是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与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共存的有黄芩酶,其在适宜条件下可酶解黄芩中的苷,而导致黄芩苷含量下降。在制剂工艺中由此而导致的含量不合格屡见不鲜。为验证酒炙黄芩在制剂提取工艺中的投料方法,我们制备了酒黄芩、生黄芩热水投料、冷水投料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黄芩苷含量进行了研究,为制剂中的煎煮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转化技术开发传统中药——黄芩,从黄芩植株体内筛选可发酵转化黄芩苷的内生真菌,以期替代传统化学方法获得天然药效成分,同时缓解该中药资源紧张的现状。方法:以新鲜黄芩植株为材料,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培养消毒组织块,分离单菌落,黄芩药粉选择性培养法初筛,黄芩苷发酵转化实验复筛,HPLC分析转化产物。结果:从新鲜黄芩植株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发酵转化黄芩苷的内生真菌R3,该菌在添加0.1%黄芩苷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能转化黄芩苷,同时产生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共2种产物,于28℃,150 r·min~(-1)培养5 d转化率61.09%,其中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的摩尔比3∶5。利用形态分析及显微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鉴定该菌为青霉菌,定名为Penicillium sp. R3。结论:筛选得到黄芩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R3,该菌能够转化黄芩苷得到活性更强、更易吸收的黄芩素,以及近年来因更多药效不断被发现而备受关注的千层纸素A,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其药理作用突出,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及解痉等作用。近年来发现黄芩苷在抗多种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其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且诸多黄芩苷纳米制剂药物的研发及应用为提高肿瘤的药效治疗及靶向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故本文就黄芩苷抗肿瘤机制与当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扩展对黄芩苷药效的认识,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38-1939
目的:分析黄芩射干汤血中移行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测定黄芩射干汤进入大鼠体内的化合物数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确定了大鼠血清中13个血中移行成分中的5个化合物(2#鸢尾黄素、5#野鸢尾黄素、8#黄芩素、11#次野鸢尾黄素和12#汉黄芩素)。在确定的射干黄酮类成分中,化合物均以射干苷元形式存在,未检测到射干苷类;色谱峰1,5,6,7,9,10和11号吸收入血后较快完成代谢,240 min内血中基本检测不到药物原型。结论:黄芩射干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很可能与5个血中移行成分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0.94%,2.32%;黄芩素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34.53%,30.61%,4.89%。黄芩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每小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 7,0.083 7,0.076 6,0.048 3。结论:黄芩苷只在胃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和结肠基本不吸收;黄芩素在胃和小肠中吸收良好,在结肠有少量吸收。黄芩素在各部位的吸收程度明显优于黄芩苷,提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黄芩素具有广泛的吸收窗,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7.
黄芩苷与黄芩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苷和黄芩素都是从黄芩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主要的黄酮类成分。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表明,两者均具有保肝、利胆、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抑郁、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文章在查阅最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与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苷及黄芩素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它们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行业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20,(7)
目的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微生物和肝脏代谢异同。方法采用大鼠肠道菌和肝匀浆体外代谢模型,利用HPLC-Q-TOF-MS-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来鉴定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产物。结果在体外孵育液中共鉴定出18个黄芩素和黄芩苷的代谢物,其中4个未曾报道。在体外肝匀浆孵育液中,黄芩素的代谢途径为脱水、羟基化、脱羟基化、糖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甲基化,黄芩苷的代谢途径为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脱葡萄糖醛酸化,共有的代谢物有12个,4个只存在于黄芩苷肝匀浆孵育液中,1个只存在于黄芩素肝匀浆孵育液中。在肠道菌孵育液中,黄芩苷首先发生脱糖反应生成黄芩素,然后会继续发生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的代谢反应。同时,黄芩苷、黄芩素在肝脏中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在肠道菌中黄芩苷仅能单向转化为黄芩素,黄芩素却无法转化为黄芩苷。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芩苷和黄芩素代谢物的生成位点,可为阐释两者体内代谢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黄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已有许多含有黄芩的中药制剂应用于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被认为是黄芩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系统综述近十几年黄芩在口腔疾病方面的应用,并整理归纳了黄芩主要活性化学说成分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为将来黄芩在口腔疾病方面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与其抗炎药效的相关性,为中药黄芩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黄芩进行谱效关系研究,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及黄芩抗炎药效信息相关联,寻找黄芩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建立了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确定了能够表征黄芩特征的15个共有峰。不同批次的黄芩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TNF-α的含量。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各共有峰与其抗炎药效作用的关联度均大于0.7。结论: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明确了黄芩发挥抗炎药效作用是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野黄芩苷(scutellarin)和野黄芩素(scutellarein)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和转运特性。考察缓冲液、作用时间、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多药耐药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2,MRP2)抑制剂、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drug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对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吸收转运的影响。方法:利用Caco-2单层模型研究从绒毛面(apical,AP)侧到基底面(basolateral,BL)侧以及从BL侧到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结果:两化合物在磷酸盐缓冲液和Hanks缓冲液中的Papp有差异。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野黄芩苷AP→BL侧无转运,BL→AP侧的Papp为(0.74~1.58)×10-6cm/s;野黄芩素在AP→BL侧与BL→AP侧的Papp分别为(4.33~6.79)×10-6cm/s和(1.32~2.56)×10-6cm/s。随着时间延长,Papp逐渐下降,野黄芩素的吸收转运优于野黄芩苷。P-gp抑制剂维拉帕米、MRP2抑制剂MK-571钠盐及BCRP抑制剂利血平能够促进野黄芩苷的吸收转运,维拉帕米能促进野黄芩素的吸收转运,MK-571钠盐促进野黄芩素外排。结论:野黄芩苷属于难吸收的化合物,野黄芩素吸收优于野黄芩苷,野黄芩素可通过小肠上皮被动吸收进入体内。P-gp抑制剂能够促进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的转运,MRP2抑制剂和BCRP抑制剂能够促进野黄芩苷的转运,MRP2抑制剂促进野黄芩素外排。野黄芩苷吸收不良和外排蛋白的作用是造成其生物利用度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循环液中药物的浓度。结果不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47±0.0134)h-1和(0.4960±0.0512)h-1;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9±0.0262)h-1和(0.2106±0.0735)h-1;结扎胆管,在单独以黄芩苷或黄芩素进行在体肠循环时,循环液中分别出现了随时间增加的黄芩素和黄芩苷;结扎胆管尾静脉注射黄芩素时,循环液中出现了黄芩苷。结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口服给药;胆汁不但可以分泌黄芩苷,而且可以促进黄芩素的吸收;黄芩苷在肠内经过菌群代谢为黄芩素而被吸收,被吸收的或静脉注射的黄芩素可在体内还原为黄芩苷,并再被小肠分泌排出。  相似文献   

13.
蒋俊  崔莉  孙娥  李杰  成旭东  丁淑敏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4,45(5):721-729
全面系统阐述了淫羊藿饮片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宝藿苷I、淫羊藿苷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过程,整理了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产物与代谢途径;基于5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体内代谢产物,总结其共性代谢规律和共有代谢产物,并结合淫羊藿总黄酮、淫羊藿苷、宝藿苷I、淫羊藿素的抗骨质疏松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初步推断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次糖苷和苷元是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体内代谢产物,次糖苷和苷元也可能是淫羊藿总黄酮抗骨质疏松重要药效物质基础。为淫羊藿饮片及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抗骨质疏松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和抗骨质疏松有效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枯芩中清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测定枯芩中4种黄酮类药效组分,为建立黄芩类中药与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对配伍组分-液相色谱综合分析法。结果:药效组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含量为(75.83±7.25),(2.72±0.53),(18.62±2.89),(1.44±0.37)mg.g-1。结论:枯芩中黄酮类药效组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比例为52.44:1.89:12.88:1,有清热燥湿作用,与子芩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建议分别建立黄芩类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双黄连冻干粉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分析、阐明其体内药效物质基础,为优化处方配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双黄连冻干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予大鼠尾静脉注射双黄连冻干粉,分别于10min、12h取血,通过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双黄连冻干粉HPLC指纹图谱比对,分析双黄连冻干粉的血清药物成分。[结果]双黄连冻干粉HPLC指纹图谱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连翘酯苷、黄芩苷、连翘苷、木犀草素、汉黄芩苷和黄芩素;给药后10min大鼠血清样品中检测到17个原形成分;12h后可检测到黄芩苷、木犀草素和汉黄芩苷及一未知成分。[结论]7个已知成分可能为双黄连冻干粉体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及主要物质基础;其中黄芩苷、木犀草素和汉黄芩苷,可能对双黄连冻干粉药效作用的维持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寒、味苦,可泻火安胎,在疾病治疗中被广泛用于临床[1].研究得知,黄芩提取物是由黄芩干燥根茎经过一系列的提取醇化精制后制备而成,是黄芩经过化学提取后得到的混合物质.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提取物的主要化学组分,但是黄酮类化合物中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是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4种活性物质[2].另外,在黄芩的不同组织提取物中所含的主要活性物质也不尽相同.黄芩主要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花、叶、茎、根4个部分,黄芩花提取物中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但黄芩素含量较高;黄芩叶、茎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高;而黄芩根提取物所含的活性成分较均衡,其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4种成分均含有,且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3].由于黄芩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不同部位所含成分不一,因此在黄芩提取物的制备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5,(8)
野黄芩苷是灯盏细辛中主要生物活性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野黄芩素是其苷元及活性代谢物,相比野黄芩苷具有更好的活性。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也就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为它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芩经侧耳菌和黑曲霉发酵后黄酮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中药黄芩经侧耳菌和黑曲霉发酵后黄酮类成分变化。方法:以侧耳菌和黑曲霉发酵黄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黄酮类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高效液相结果显示,黄芩经侧耳菌发酵后大部分黄酮类成分消失;而经黑曲霉发酵后,黄芩苷含量减少,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分别是黄芩药材的2.73,5.77倍。结论:黄芩经侧耳菌和黑曲霉发酵后,苷类成分被转化为苷元或其他物质,有利于提高黄芩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肠吸收动力学异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含量,计算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单位面积肠吸收量(Abs)和每小时吸收率(P)等肠吸收动力学参数,比较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肠吸收差异。结果:黄芩素的Ka是黄芩苷镁盐的2.33倍,Abs是黄芩苷镁盐的4.58倍,P是黄芩苷镁盐的3.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黄芩苷镁盐比较,黄芩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更好、更快。  相似文献   

20.
黄芩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黄芩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用植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是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文章概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制备工艺,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全面开发利用黄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