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收集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处方,建立数据文件。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301首方剂,涉及中药223味,黄连、甘草、海螵蛸、吴茱萸等使用频数最多;常用药物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为主,药性以寒居多,药味以苦、辛居多,归经以脾、胃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7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12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结论 临床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以调和脾胃、理气降逆为主,辛开苦降,辨证配伍化痰止咳平喘、清热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3软件,分析探讨"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临证用药特点。方法:筛选出2016年8月25日—2017年7月1日期间因"肝胃不和证"就诊于国医大师刘教授国医堂门诊的患者;将药方及相关信息录入软件,并采用关联规则、频次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治疗原则等,从而分析探讨刘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用药特点。结果:研究共录入医案421份,其中男135例,女286例;涉及中医疾病54种(胃痛、胁痛、腹痛、胃热、胃癌等);涉及西医疾病28种(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癌、肠息肉等);共涉及症状158个(胃痛、口干苦、反酸、纳差、胁痛等);涉及方剂共23首(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左金丸、三黄汤、黄连乌梅汤等);涉及中药198味,总共使用频次6153次(黄连、吴茱萸、半夏、黄芩、郁金、佛手、徐长卿、木香等);中药配伍模块分析,结果提示共获得15条中药组合关联规则;进行药对分析(前5位依次为:吴茱萸、黄连;黄连、半夏;黄连、黄芩;黄芩、吴茱萸;黄芩、半夏)。结论:刘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多用疏肝行气,清热和胃之品。  相似文献   

4.
王耘 《天津中医药》2002,19(4):68-68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噎膈、梅核气等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郁犯胃、肝胃郁热等不同证型.本文收集2000-2001年门诊中反流性食管炎属肝郁犯胃者31例,予以中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蠲逆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蠲逆饮,对照组给予西药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及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19.15%(9/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2%(16/41)。结论:中药蠲逆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舒欣  张薇 《光明中医》2023,(1):17-2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中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筛选与中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文献,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按照指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合数据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共计13篇,总病例数为922例,Meta分析显示,观察组在治疗中医证候有效率、胃镜疗效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组予中药平逆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内镜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中医证候、内镜总有效率均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86.67%和90.00%,治疗组中医证候及内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14%和73.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可显著改善症状,修复内镜下黏膜损伤,且停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内服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结果:治疗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肝肾功能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可以改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胃冲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健胃冲剂加雷贝拉唑和多潘立酮,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和多潘立酮,共8周。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包括胃镜下改善情况)、停药8周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以及停药8周后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或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胃冲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从经典方、经验方、中西医结合及其他疗法论述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彻底根除或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但同时,建立实用性、客观性、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患者提供使用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更具成效地服务于临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魏明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医师,国家二级教授,从医30多年来,以理气清热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取得显著疗效.吾师认为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胃气上逆,为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病机,独创理气清热方治疗该病,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文中对理气清热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运用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旋复代赭汤与小柴胡汤联合对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8例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小柴胡汤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旋复代赭汤与小柴胡汤联合随证加减方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表现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未见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旋复代赭汤与小柴胡汤联合对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和中平逆方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门诊收入治疗的9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简称为肝胃郁热型RE)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中医和中平逆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8周)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97.8%(44例)和95.6%(43例)。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75.6%(34例)和77.8%(3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和中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胃养阴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证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反流性食管炎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清胃养阴汤基本方随证加减,对照组45例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8W。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养阴汤基本方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证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的临床症状,远期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现代文献中整理归纳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和特点,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对文献记载的356个医案进行药物频次、分类、性味及高频药物聚类、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该病用药及配伍规律。结果:本次研究纳入药方356个,中药276味,发现半夏、甘草、黄连、柴胡、陈皮、吴茱萸等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前十位的中药分类中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累积使用频率超过60%;五味中苦、辛、甘最常用;四气分布依次为寒、温、平、热、凉;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其次为心、肾、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心包等。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可视化的构建,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中常用药对,如黄连和吴茱萸、半夏和黄连、半夏和厚朴等。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得到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五类核心药物群,适用于5类中医证候。结论:现代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是审查病因,谨守病机;圆机活法,调其中和。具体治疗时斡旋气机,调理脏腑;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分型论治,有的放矢;病证结合,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