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 H Bx) 蛋白对细胞周期影响,探讨 H Bx 蛋白致细胞周期紊乱的分子机理。方法 构建 H Bx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 C E P4 X,电转染入 Hep G2 细胞( X 细胞) ,以p C E P4空载体为对照( X0 细胞) ,潮霉素选择培养,克隆扩增转染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同步化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细胞组化和 Western blot 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 C N A) 和p21 C I P1/ W A F1 表达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对照 X0 细胞70 % 进入 G0 G1 期,而转 X 细胞仅56 % 进入 G0 G1 期,与含血清培养的亲本细胞 Hep G2 几乎相同。p21 C I P1/ W A F1 D 表达在 X0 细胞阳性率为(86 ±8) % , X 细胞为(16 ±6) % 。 P C N A 表达在 X0 细胞阳性率为(9 ±5) % , X 细胞为(86 ±3) % 。结论 H Bx 有推进细胞周期作用,并使细胞生长对血清依赖减少。 H Bx 可抑制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 C I P1/ W A F1 表达,同时增强细胞 D N A 合成。 相似文献
2.
4.
抗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抗HBx蛋白)单克隆抗体(单抗)作为原发性肝癌(HCC)导向治疗载体的可能性。方法用分子量为17000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HBx单克隆抗体(单抗)。该单抗经大量制备、纯化、鉴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后,分别在荷人肝癌裸鼠模型和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中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裸鼠用18.5MBq(1mCi=37MBq)131I-抗HBx腹腔给药。2例病人通过肝动脉导管给药,1个疗程2次,共给药1387.5MBq。结果在动物实验中,裸鼠生存期明显延长,肿瘤生长明显抑制。在临床试验中,2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甲胎蛋白(αFP)明显下降,B超及CT显示肿瘤显著缩小。1例患者因而获得二步手术切除。切除标本除边缘尚存少量癌细胞外,其余部分均呈干酪样坏死。结论抗HBx单抗在肝癌导向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主要探讨重要的细胞粘附分子一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途径对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和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视磺酸(RA)调控整合蛋白基因表达以及通过p38、粘着斑激酶影响SMMC-7721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发现,全反式视黄酸(atRA)可上调肝癌细胞整合蛋白α5和β1表达,并使FAK含量下降而p38得以双磷酸化激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羧基端缺失40个氨基酸(HBx3'-40)反式激活基因,克隆其反式激活的相关靶基因.方法:以HBx3'-40蛋白表达质粒pcDNA3(-)-HBx3'-40 转染Huh-7细胞,以转染pcDNA3(-)-HBx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pUCm-T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JM109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HBx3'-40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154个白色克隆,经菌落PCR分析,克隆包含有200~800 bp的插入片段,部分片段编码蛋白涉及原癌基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细胞生长因子相关基因、细胞凋亡、代谢和蛋白合成等相关基因.结论: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HBx和HBx3'-4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阐明HBx3'-40在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肝癌组织中相应抗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17000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免疫动,成功地备了抗-HBx单克隆抗体,以此抗体对原发性肝癌(HCC)组织,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组织行相应抗原检测,并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在HCC标本中HBxAg在癌内及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及48%,HBsAg为16%及74%。HBcAg仅见于癌 相似文献
9.
10.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羧基端缺失突变体转染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羧基端40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体(HBx3′-40)不同生物学效应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Trizol法抽提HBx3′-40(实验组)和野生型HBx(wtHBx,对照组)转染的人肝癌Huh7细胞的总RNA,经标记后,与含21074个靶基因点的cDNA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杂交信号强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固相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总蛋白质,银染显色,PDQuest2-D软件分析两组细胞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借助质谱技术鉴定其中的差异蛋白质点。结果cDNA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对比wtHBx组,HBx3′-40组存在165个基因(0.82%)的显著性改变,144和21个基因分别显示上调和下调。双向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对比wtHBx组,HBx3′-40组存在(135±13)个蛋白差异点。基因表达谱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HBx3′-40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主要涉及宿主细胞的基因转录、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连接、信号转导和代谢、免疫应答等过程。结论HBx缺失突变体对细胞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是广泛的,调节涉及肝组织特异性的代谢基因的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在HBx突变致癌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规律及其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蛋白酶消化/酚抽提法,自4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标本中抽提组织DNA.以肝癌组织DNA为模板,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法(PCR)扩增出HBV X基因及其侧翼的人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割胶回收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所获结果经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BLAST及Map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在4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组织中,有34例(85%)存在HBV整合现象.每份标本中的病毒整合拷贝数为1~5个不等,因此共获得了68个病毒整合位点.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并不集中于通常认为的HBV DR1和DR2区,但在96%(65/68)的整合中,X基因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从宿主基因分析,HBV偏好插入于基因的内含子和上游调控区,未见外显子中的插入.这些基因80%已被报道与肿瘤有关,它们的产物大多与细胞基本生存和死亡密切相关,可在各个细胞调控环节上促进肿瘤生成.十分有意义的是,在总共26个基因中即有3个基因(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4,Gprotein alpha transducing activity polypeptide 1和fibronectin 1)发现被HBV重复整合.结论HBV在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并不呈均衡分布,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插入诱变"及整合子中持续表达的"截短型X蛋白"可能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I(HLA I)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43例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中的HLA I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为36.47±19.38,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的79.54±41.55和正常肝组织的81.86±46.53(P均<0.01),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LA I类抗原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肝内和(或)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较无转移组明显降低(22.83±11.59 vs 46.28±23.16,P<0.05);HLA I类抗原表达与血清AF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741?1, P<0.01),但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805?1, P ?.05)。结论:HLA I抗原表达异常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
[关键词]HLA I类抗原;肝炎,乙型;癌,肝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发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TACE术后出现HBV再激活者27例,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者18例;HBeAb和HBV—DNA阳性5例;HBeAb阳性,HBV—DNA阴性者2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者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子,其比数比分别为8.66、26.44和58.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8.6~16.8(p〈0.05)、9.8~22,6(p〈0.01)和995~9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可信区间为995~2266(P〈0.01),提示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HBV—DNA阳性、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其中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HBV的感染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石蜡包埋标本,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BVM和P53蛋白。结果病理诊断10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HBVM( )74例(72.55%);P53( )57例(55.88%);HBVM( )、P53( )54例(52.94%);HBVM( )、P53(-)20例(19.61%);HBVM(-)、P53( )3例(2.94%);HBVM(-)、P53(-)25例(24.51%)。癌组织中HBVM( )、P53( )与其他三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HBVM表达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HBV)基因与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是肝细胞癌(HCC)进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HBV慢性感染导致HBV变异、HBV整合以及宿主体内炎症微环境改变,这些改变为HCC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进化“土壤”。近期兴起的二代测序技术为了解HCC中HBV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本文就HBV整合特点和方式,及整合对宿主、病毒基因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阐述HBV整合与HCC致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整合序列中基本核心区突变与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Alu-PCR和基于接头的LM-PCR方法扩增40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整合的HBV序列,PCR产物纯化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测序结果使用Pub Med BLAST软件和Bio Edi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5.0%的肝癌组织检测到整合HBV病毒序列(26/40),共检出37个不同的HBV整合序列。67.5%的癌旁组织中检测到整合HBV病毒(27/40),共检出68个不同的整合序列。平均每例肝癌组织中HBV整合序列检出数为1.42个,而癌旁组织为2.52个,癌组织低于癌旁组织。整合HBV序列发生A1762T/G1764A双突变在肝癌中的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相关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都检测到整合HBV序列,再次表明整合是肝癌发生中的一个早期事件;而肝癌组织中整合HBV序列有更高的A1762T/G1764A突变检出率,从一个新的侧面表明这些突变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