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根据《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将汗法作为太阳病的治疗大法,规定了汗法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并根据邪之性质和受邪后机体发生的不同病理变化,选用不同药物,组成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剂,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成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本文试从《伤寒论》汗法方剂中的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的立法、配伍和临床运用探讨其对后世医家所创之汗法方剂的影响,说明仲景之方实为后世群方之祖,《伤寒论》一书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治疗上以温阳法为主。但仲景也认识到寒邪易从热化,损耗阴津,或阳伤过甚,累及阴津,故治疗又当顾护阴液,兹将仲景护阴之法归纳如下。1 发汗顾阴法 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均有项背强几几之状,此乃津液不足所致。前者是表证有汗,后者是表证无汗,治疗时都须采用既能解表又能升津布液的葛根,体现出仲景既要发汗解表,又要顾护阴津的治疗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般谓“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实六经、脏腑是密切相联的,六经以脏腑为基础,所以《伤寒论》中既寓有脏腑辨证,亦寓有脏腑治法,今兹举治肺法加以说明。一、解表宣肺用于外邪袭表,肺气失宣之证。因肺主皮毛,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肺气不得宣畅,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5.
人身之病,无非外感与内伤,至东垣始分别详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序》曰:“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道,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所谓外感,乃指伤于六淫之邪,为有余之病,其有余乃正气因邪气而有余,是相对有余;内伤则谓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是不足之病,其不足乃正气之不足,是绝对不足。关于其治法,以其受病之源不同而不同。所以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内伤余义》说:“仲景之法不可例用矣”。至此以后,外感内伤分为两途,立论治法截然不同。发热亦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论外感发热,莫…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10):2056-2058
《伤寒论》首次将生姜和干姜确立为两味独立的中药,而在《伤寒论》问世之后,《本草纲目》刊行以前,都是生姜晒干作干姜入药,干姜即干生姜,是同一种姜。《伤寒论》中生姜与桂枝的配伍共有25次之多,且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可见生姜确能解表散寒。理中汤(丸)虽桂枝和干姜同用,但根据煎法可以看出,发挥解表作用的主要在桂枝,且理中汤以温中为主,桂枝解表为辅,可见干姜确无解表之效。《伤寒论》中干姜治疗脾虚寒而下利,生姜随证配伍治疗呕吐,疗效显著。可见,温阴土脾,用干姜;建阳土胃,则用生姜。干姜和生姜的助阳之效不仅在脾胃,干姜与附子配伍,有回阳救逆之功。生姜温阳之力弱,但与桂枝的配伍不仅解表散寒,还可温通阳气。  相似文献   

7.
发汗法,《内经》谓之“开鬼门”,乃令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为汗法理论的雏形,皆从外感表证而论。仲景喜用汗法,而不拘于单纯解表之用,纵观其《金匮要略》之风湿、疟病、中风历节、黄疸、痰饮、水气病等诸多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仲景关于挟热挟实之外感病的论治包括郁热、腑实、瘀、痰饮等证型,证型不同,其立法原则各异,仲景屡次强调表不解不可攻里,又不乏表里双解,先攻里后解表的情况,体现了仲景治疗外感病因病因证因体质而治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仲景《伤寒杂病论》,涉及肺系病证颇多,诸如咳嗽、气喘、痰钦、吐衄、肺痈等等。其立法遣方,随证而异。用通腑攻下法治疗肺系病证,是仲景开辟的新途径。然而,其理论实渊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说明肺与太肠,互为表里,互相关连。肺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之功效。正常情况下,肺气肃降,肠腑畅通。若肺经受邪,肃降不利,则大肠不得传导,浊气上逆,影响肺之宣发。凡遇此类病证,仲景认为,“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仲景深研歧黄,见病思源,“随其所得而攻  相似文献   

10.
“下利”包括现代所称“泄泻”、“痢疾”之类的肠道病证,《伤寒论》统称“下利”。仲景对“下利”证辨证精详,用药严谨,迄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现就个人学习所得,将其中治利各条,概为十法分述如下: 一、解表和里透邪止利法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下利或呕,无汗,脉浮紧者,葛根汤主之(32、33)。方中葛根、桂麻,解表祛邪,又能输津。芍甘姜枣和里益胃,呕者加半夏降逆止呕。使表解里和,升降复常,则呕利自止。临证用本方治疗肠胃型感冒之属于表寒者颇效。  相似文献   

11.
《伤寒微旨论》为北宋伤寒名家韩祗和所著,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同时,敢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其学术创新思想可以归纳为: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革新,提出伤寒郁阳为病的观点,创辛凉解表治法,发刘河间"伤寒六经皆热论"之先声;以经络阐释《伤寒论》六经,首次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辨汗、下、温三法别出新意,遣方用药灵活施变;论阴黄理法方药,补充《伤寒论》之未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麻桂解表颗粒的退热作用。方法:用2,4-二硝基苯酚和大肠杆菌内毒素分别制成发热大鼠模型各40只。每种模型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阿斯匹林和麻桂解表颗粒低、中、高剂量,记录发热大鼠不同时间的体温。结果:麻桂解表颗粒低、中、高剂量均可显著降低发热大鼠模型的体温。结论:麻桂解表颗粒对化学性致热、内毒素致热大鼠均有明显退热作用,随剂量增加,起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从历代本草记载及临床应用可见柴胡具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等特点,能够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少阳证、外感发热等,常与黄芩、黄芪、升麻、香附等药物配伍以增效。现代研究多认为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病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所致胁痛、乳胀、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邪正抗衡力量对比过程。正盛邪微,病情常较稳定而单纯;邪盛正衰,病情常较多变而复杂。《伤寒论》于六经分证以外,另有“合病”、“并病”的提示,是仲景针对某些病机善变、病情复杂的疾病所设立的辨证施治方法。清代柯琴对此有进一步的阐发。正如他在《伤寒来苏集》一书中所说的:“病有定体,故立六经而分司之,病有变迁,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参之,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  相似文献   

15.
柴葛合剂治疗外感发热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安徽医学》2001,22(5):16-16
柴葛合剂具有解表退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引起的发热恶寒、口渴、咽干痛、头痛、鼻塞和流涕等症.笔者采用此合剂治疗外感发热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重要典籍 ,前贤今哲阐述颇丰。但在仲景学说研究中 ,也存在着几个思维误区。兹不揣愚蒙 ,辨析如次。1 不重互勘死句下  《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 2条云 :“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 ,注家多注释为“不怕冷”。笔者认为 ,此等解释甚不妥切 ,乃学者不注重前后互勘 ,以致死句下所致。众所周知 ,《金匮》所云的“痉” ,多因风寒外袭所致 ,其见症与太阳病见症有相似之处 ,故仲景在句首冠以“太阳病”三字。而太阳病无论伤寒、中风 ,病人是均有怕冷感觉的。再者 ,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内经》“发表不远热”的角度将《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纳为十一个类型。即: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行水、解表退黄、解表蠲痹、解表温里、发越郁阳、解表止痉、解表止利、解表止痒、解表涤饮。肺主肌表,六淫之邪袭居肌表引起的多种病变,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药难达。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遇之证,毋受寒热虚实之疆界,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或为主或为从,总不脱却发表启腠之用,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有故无殒"是一种用药法则,源于《素问》,发展于仲景。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依据此法妙用"慎药"、"禁药"治疗妊娠病,祛邪与安胎并举。有故无殒的深刻含义在于对妊娠病的治疗,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拘于妊娠之限,又不忽略妊娠之限。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治疗咳嗽上气病时,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病位在里以寒饮为主者,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病久化热者,应在化湿治本的基础上,加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之品;病位在表,属于表里并重者,治宜发汗解表。同时根据病情常配伍宣肺止咳、温肺化饮、化痰、解表与调和营卫、清热、敛肺止咳、泻肺利水等药,后世医家亦在仲景的基础上另有配伍补气养血药和补肾定喘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金匮要略》“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条文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阐释百合病治则,解决历代对本条文认知不清的问题。[方法] 通过对该条文义理的分析,并考《小品方》《千金要方》与本条所论相近之条文,再考仲景大论“阴阳”之本意,概括总结其文本中的错误。[结果] 历代对本条文中阴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寒热、表里等,但均无法解决条文中两组阴阳前为寒热后为表里,前后不一的问题。而在唐以前医籍《小品方》《千金要方》中相关条文记载与《金匮要略》并不一致,均写作“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逻辑更为清晰,文理更为融贯。又通过对仲景理法的分析,如阴病十八阳病十八的论述,发现仲景著作中的辨证体系是建立在阴阳指代表里的基础上。[结论] 通行版《金匮要略》中“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的条文不能阐发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推测有关本条文的记述存在错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