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原发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1例证实的原发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材料进行了分析。肿瘤径线较大,相邻腹膜后血管移位,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与相邻腹腔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完整,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间界限不清为主要定位诊断表现。但原发部位不同而侧重不同。结果:34例CT初诊为原发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正确22例。恶性肿瘤13/19例,良性肿瘤9/15例,CT良、恶性定性诊断正确。组织类型估计正确7/34例。CT定位诊断敏感性64.7%,正确性56.4%。结论: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对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对病理类型的估计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分析不同部位原发腹膜后肿的CT表现,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1例证实的原发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材料进行了分析。肿经线较大,相邻腹膜后血管移位,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与相邻腹腔内器官间脂肪间完整,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间界限不清为主要定位诊断表现。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总结了22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8例,恶性14例。结合文献,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并对良、恶性肿瘤的CT鉴别作了探讨。笔者认为:CT对腹膜后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附4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叙述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指出CT能够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密度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同时,CT对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作者提出了诊断的要点,旨在提高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CT诊断(附2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CT表现。指出CT能够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密度及与邻近结构等的关系,同时,CT对于后腹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作者提出了诊断的要求,旨在提高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原发肿瘤多起源于肾脏一侧,上极多于下极,肿瘤大小与预后无关,本组91%组织学为“顺利”型。不均匀强化的实质性肿瘤伴坏死与出血;被肿瘤侵犯、压迫后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腹膜后、膈脚后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其次为胸部转移。“不顺利”型肿瘤有远隔转移倾向。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原发肿瘤侵犯的范围,及时发现转移瘤,为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90%和100%。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Cr与MRI能较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结论:超声、Cr、MRI均具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CT及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及质地,对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卵巢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转移灶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卵巢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转移灶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9例卵巢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转移灶再手术病例术前CT诊断与手术对照。结果 19例卵巢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转移灶再手术病例共见47处病灶。术前CT发现33处,敏感性为70.2%(33/47),假阴性29.8%(14/47),无假阳性。结论 CT对卵巢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转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13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分析13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CT表现,指出其中各类肿瘤的CT特征:醛固酮腺瘤肿块小且密度低;皮质醇腺瘤为中等大小中等密度的均质肿块;嗜铬细胞瘤较大,平均直径5~6cm,瘤内有多个边缘光滑囊变区;皮质腺癌和神经母细胞CT表现相似,均为边缘不光滑的巨大肿块,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及钙化斑,常侵犯肝、肾及腹膜后淋巴结。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强调冠、矢状重建对区别巨大肾上腺肿瘤与肝、肾肿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CT对恶性胸腺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腺瘤进行回顾性CT分析,所有病例均做平扫,7例加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诊断价值的CT表现是肿瘤大小、形态;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及两者所成角度;肿瘤边缘改变及胸膜和心包改变。而肿瘤与心脏大血管间脂肪影的存在与否亦有诊断的价值,但要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论:CT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腹腔和腹膜后巨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T对腹腔和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腹脏腹源腔器外和腹膜后巨大肿瘤14例的CT表现。结果;CT对上述肿瘤的定位正确率为78.5%,良恶性鉴别的正确率为85.7%。结论:CT值可确定囊性、实性和囊实性;强化表现与肿瘤组织学有关,对部分肿瘤能揭示组织学来源;肿瘤大小对良恶性鉴别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神经鞘瘤CT、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及良恶性鉴别。方法 :本组经病理证实 13例 ,男 10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45 .0岁。 13例中良性 4例 ,恶性 9例。 11例进行了CT平扫 ,其中CT强化 4例 ;MRI扫描 4例。结果 :肿瘤多见于脊柱旁腹膜后区及侧盆间隙。肿瘤 12 / 13例质地不均匀 ,9/ 13例有明显囊变区 ,未见淋巴结转移。良性者较小 ,边缘光滑 ;恶性者较大 ,呈不规则结节状 ,3/ 9例平扫CT可见钙化 ,4/ 4例CT强化不规则 ,7/ 9例显示侵犯特征 ,3/ 9例术后复发 ,4/ 9例出现转移。结论 :腹膜后间隙发生 ,有明显囊变征象肿瘤应考虑本病诊断 ,影像学表现可鉴别肿瘤良恶性质。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13例、恶性10例。13例良性神经源肿瘤CT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其中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CT显示瘤体大而不规则,混杂密度,边缘不光滑,肿瘤可液化坏死、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CT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对其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78%,组织类型诊断符合率为60.9%。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表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局限。  相似文献   

14.
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特征,探讨产生各种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和间隙的关系等。结果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11例。肿块位于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各6例,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同时受累2例。CT增强表现为实质性8例,囊实性6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和受侵犯各7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其中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和类癌各1例。结论CT增强扫描能准确判断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畸胎瘤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10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本组10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进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10例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后改变并归纳其不同CT表现。结果:在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情况、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增强后改变等方面,不同类型的肿瘤CT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不同CT特征,部分肿瘤可以做出定性诊断。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肾上腺外腹膜后副节瘤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39.2岁。其中功能性副节瘤8例,非功能性副节瘤6例;良性9例,恶性5例。CT平扫检查9例,其中5例作了强化扫描;MRI检查6例。结果:病变<10cm者9/11例良性,>10cm3/3恶性;<5cm者5/6例功能性,>5cm者6/8例为非功能性。CT密度和MRI信号强度对鉴别良恶性作用不大,但出现明确囊变恶性多见(4/5例),有明确侵犯者4/4例恶性。结论:腹膜后副节瘤的CT、MRI表现多样,其大小、囊变及侵犯对鉴别良恶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report the relation between CT findings and the grade of malignanc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especially the uncommitted type of GIS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4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proven GIST (uncommitted type) underwent CT.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HISTOLOGICALLY: Benign (mitotic index [MI] < 2/10 high-power fields [HPF]), borderline (2/10 HPF < or = MI < or = 5/10 HPF), and malignant (5/10 HPF < MI). We evaluated tumor size, cystic component, margin, and early enhancement. RESULTS: All benign tumors were smaller than 5 cm, and most malignant tumors reached 5 cm. The size of borderline tumors was between the size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No benign tumors had cystic components, whereas all borderline and malignant tumors except for one case had cystic components. Only two huge malignant tumors had unclear marg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enhancement and the grade of malignancy showed no tendency, but all duodenal tumors showed marked early enhancement irrespective of grade. CONCLUSION: The grade of malignancy of GIST (uncommitted type) and size, presence of cystic components, and margin were highly correlated. That is, 1) tumors smaller than 5 cm with no cystic components can be diagnosed as benign, whereas 2) tumors that have cystic components are borderline or malignant. 3) Tumors that have cystic components and unclear margin can be diagnosed as actively malignant.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提高该病的CT诊断率。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其中良性8例,恶性13例,分析其CT征象。结果: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多单发,体积较大,与肠管关系密切,多被肠管包绕,肿块常推压腹膜后脏器移位,但两者常有脂肪间隙存在,体积较大的肿瘤多密度不均匀,良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光滑、形态规则,恶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不光滑,常伴大片低密度坏死。结论:CT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良性及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有较大帮助,但不易明确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8例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与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腹膜后恶性肿瘤15例,病灶平均直径较大,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远处转移、毗邻大血管被包绕或被侵犯,并常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腹膜后良性肿瘤5例,其表现与恶性者大致相反。结论: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能精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其CT表现除对分化好的脂肪类肿瘤与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定性诊断外,对于其他肿瘤为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