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3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采用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12例.总结术后疗效并随访其排便功能。结果病例随访显示,12例患者的肛门具有良好收缩力,无明显肛门失禁,排便功能良好,效果满意。排便情况经临床评分结果为优良。结论经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以达到充分暴露术野.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ASARP)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1999年采用ASARP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术后获随访2个月至5年,肛门功能临床评分达优13例,良3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本方法疗效满意,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介绍和评价经骶尾部入路的肛门直肠手术 ( Kraske手术 )。方法 :对 Kraske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共 2 2例 ,男 12例 ,女 10例。平均年龄 ( 6 2 .3± 13.8)岁。良性病变 8例 ,恶性肿瘤 14例。手术过程顺利 ,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肛门禁病例。肿瘤患者随访 1~ 5年 ,无死亡病例。结论 :Kraske手术是处理肛门直肠疾病的一种显露良好、创伤合理、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和评价经骶尾部入路的肛门直肠手术(Kraske手术)。方法 总结1995-2001年收治的31例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直肠良恶性疾病病例,并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9例,恶性肿瘤22例。手术过程顺利,切口均1期愈合,无肛门失禁病例。肿瘤病人随访1-6年,无死亡。结论 Kraske手术是处理肛门直肠疾病的一种显露良好、创伤合理、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郎荣蓉  李勤 《护理学杂志》2014,29(16):79-80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直肠肛门畸形患儿61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倒"Y"字肛门成形手术,术后43例可自主排便,18例排便异常,对排便异常患儿采取肠道治疗、肛门功能和排便训练,持续1年。结果1年后,17例恢复排便功能,1例大便失禁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早期积极手术治疗以及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加强新肛门排便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后矢状肛直肠整形术(PSARP)对高中位肛直肠畸形的修复是一种新技术。我院1991~1995年做高中位无肛PSARP手术10例,随访8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的先天性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和胚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发病率为1/4000~1/5000。ARM种类繁多,包括简单的膜状肛门到严重的泄殖腔畸形,有的尽管能重建肛门,但术后仍存在排便、排尿及性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肛门直肠畸形手术不再是仅仅制造一个能排出粪便的肛门  相似文献   

9.
目的纵向比较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ARP)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SARP)加泄殖腔整体游离术(TUM)治疗中高位一穴肛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高位一穴肛畸形患儿25例(LAARP组),接受LAARP术治疗;1999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中高位一穴肛患儿9例(PSARP组),行PSARP加TUM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共同管长度、骶骨指数、合并畸形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RP组和PSAR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4.32±8.74)分钟和(186.67±65.53)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4±9.80)ml和(42.78±24.25)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32±1.11)天和(10.11±1.90)天,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和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RP组排便功能评分为(10.39±1.50)分,PSARP组为(8.89±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RP组患儿的便秘评分值要优于PSA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自主排便运动和污粪等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SARP术配合TUM术相比,LAARP术治疗中高位一穴肛疗效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重要手段,研究其不同穿刺入路具有重要意义。双侧椎弓根入路可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更加均匀;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出血少、透视次数少、时间短等优点;弯角椎弓根入路以单侧椎弓根入路进针,骨水泥在椎体内多点注射,同时保留了单侧椎弓根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的优点;横突-椎弓根入路骨性标志定位明确,穿刺成功率高,关节突损伤风险低;单侧后外上方入路、横突上缘椎体外侧壁入路和横突-椎弓根极外侧入路穿刺不受椎弓根约束,有利于骨水泥在椎体内均匀分布,为PVP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安全的选择;肋横突间椎弓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在胸椎和颈椎PVP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Kambin三角入路通过经典手术入路区域进行穿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文就PVP手术入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前庭瘘是女婴最常见的肛门直肠畸形。基于pena手术的观点,Okada设计一种新的手术入路即前矢状切口肛门直肠成形术。经过会阴正中皮肤切口切开肛门外括约肌的前部将直肠从括约肌的中央拖出体外,肛门开口于正常位置,称之为Okada手术。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发病率占新生儿1:1500~5000,居消化道畸形首位。该病的手术方法较多,如术式或操作方法不当,常出现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不佳。近年来我们采取经尾路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直肠前庭瘘19例,注重了并发症的预防,疗效满意,未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尽管直肠间质瘤仅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4.2%,但是直肠的特殊解剖位置和其同周围器官复杂的毗邻关系以及术中可能涉及是否需要保留肛门等问题,使直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由于直肠间质瘤所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在多数情况下可行局部切除.然而,当下有多种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可行直肠间质瘤的局部切除,究竟哪种手术更适合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后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Mason术)治疗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该手术治疗直肠间质瘤不仅符合肿瘤学原则,而且可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肛门和减轻手术创伤,是目前手术治疗直肠间质瘤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Kraske后入路局部切除中低位直肠腺瘤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 8例距肛门 5~ 10cm直肠腺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 :结果  8例腺瘤切除彻底 ,近期无局部复发征象。 3例 (37.5 % )术后并发粪瘘 ,1~ 3月后痊愈。结论 Kraske后入路局部切除中低位直肠腺瘤具有损伤小、显露良好、操作简便、病灶清除彻底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985年1月~1998年12月共治疗肛门直肠畸形120例,对106例进行随访,其中男性78例,女性28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0岁,随访率为80%.结果 38例高位肛门直肠畸形(36%),术后均有排便障碍(100%);32例中间位肛门直肠畸形(30%),术后15例有排便障碍(14%);36例低位肛门直肠畸形(34%),术后有6例排便障碍(6%).结论在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病人中,术后均无正常排便,这可能与同时伴有脊髓神经及脊柱畸形有关.中间位及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有排便障碍与外科手术技术有关.腹腔镜手术技术应用于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使术后排便障碍大大减少,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矢状入路经肛管肌鞘内结肠拖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闭锁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高中位肛门闭锁病例,经后矢状入路,找到直肠盲端,切开肌层,在黏膜下分离至Douglas窝,环形横断肌层,经肌鞘内拖下结肠与肛门皮肤缝合。结果术后随访0.5—2.5年,排便功能良好。结论该术式能良好显露横纹肌复合体,层次清楚,损伤小,并同时重建了内括约肌,提高了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妇科随访对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肛门直肠畸形患者42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21例.甲组患者采用常规出院指导,乙组患者在甲组基础上配合长期妇科随访指导,观察2组患者术后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甲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P<0.05)....  相似文献   

18.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改良Oke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经随访1-2年临床疗效判定达优者5例,良3例。介绍手术方法,探讨改良要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TEM)治疗后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30例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术治疗的直肠肿瘤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采用肛门测压法评估肛门功能。统计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术前经活检证实绒毛状腺瘤20例,直肠腺癌10例(T1期8例,T2期2例),肿瘤距肛缘为5~16 cm。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平均静息压和最大耐受容量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2.8,P〈0.05),至术后6个月时恢复正常(t=1.75、0.93,P〉0.05);缩榨压于术后2周时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t=1.65,P〉0.05);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于术后6个月内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5),至术后9个月趋于正常(t=1.40,P〉0.05)。术前有3例未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3个月有14例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5),术后6个月下降至4例,与术前相近(χ2=0.16,P〉0.05)。结论:对于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患者,采用TEM治疗后9个月起肛门测压结果基本正常,证明TEM不但是一种保肛及微创手术,而且对肛门功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肿瘤局部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问,应用经骶尾人路手术治疗的2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判断。结果:直肠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癌变7例,直肠类癌3例,经5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骶尾入路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等优点,是治疗低位直肠肿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