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 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柬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正常成人颈段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脊髓节段、轴索及年龄因素对其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接受常规颈椎3.0T磁共振成像(MRI)及颈髓DTI检查;根据颈椎体解剖定位,颈髓分为上段(C1/2-C2/3)、中段(C3/4-C4/5)及下段(C5/6-C6/7),各节段应用感兴趣区法测量脊髓中央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的ADC和FA值。结果正常成人颈髓灰、白质不同节段之间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不同轴索之间ADC和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前索上段ADC与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前索下段的ADC值与年龄正相关,其余颈髓白质及中央灰质的ADC和FA值均与年龄负性相关。结论正常颈髓的扩散能力和扩散各向异性受到年龄、节段和轴索因素的影响,对颈髓疾病的DTI研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正常颈髓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常规序列(MR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层面颈髓的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重建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结果所有受检者的颈髓DTI均得到FA图及ADC图;不同节段颈髓FA值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2/3椎间盘水平颈髓的FA值最高、ADC值最低,C6/7椎间盘水平颈髓FA值最低、ADC值最高;FA值与ADC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DTI能客观、定量地分析颈髓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临床应用的扫描参数.方法:对30名健康成年人行头部矢状位DTI,比较不同b值、层厚/层间距、扩散敏感梯度方向3个扫描参数对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扫描参数对FA图像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中间位b值(b=1与000 s/mm2)时FA 图像质量最佳,高b值(b=1 500 s/mm2) FA图像噪声大,低b值(b=500 s/mm2)FA图像对比度差.层厚/层间距越大,FA图像信噪比越高,但会遗漏细微结构的显示.13个与25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F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FA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临床实际应用中,胼胝体矢状位DTI的适用扫描参数为b=1,000 s/mm2、5 mm/0 mm层厚/层间距、13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临床应用的扫描参数。方法:对30名健康成年人行头部矢状位DTI,比较不同b值、层厚/层间距、扩散敏感梯度方向3个扫描参数对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扫描参数对FA图像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中间位b值(b=1 000 s/mm2)时FA图像质量最佳,高b值(b=1 500 s/mm2)FA图像噪声大,低b值(b=500 s/mm2)FA图像对比度差。层厚/层间距越大,FA图像信噪比越高,但会遗漏细微结构的显示。13个与25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F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FA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临床实际应用中,胼胝体矢状位DTI的适用扫描参数为b=1 000 s/mm2、5 mm/0 mm层厚/层间距、13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80例T2WI无高信号的颈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根据患者有无椎管狭窄将其分为椎管无狭窄组(A组,43例)和椎管狭窄组(B组,37例)。分析各组颈髓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颈髓平均FA值为0.643±0.051,ADC值为(1.161±0.172)×10-3 mm2/s;A组和B组患者颈髓平均FA值分别为0.621±0.036、0.592±0.060;平均ADC值分别为(1.236±0.135)×10-3 mm2/s、(1.429±0.150)×10-3 mm2/s。三组之间两两比较,FA值对照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P值均<0.05);ADC值对照组最低,A组次之,B组最高(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成像较常规T2WI更早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损伤,椎管狭窄患者颈髓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及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700,1 000 s/mm2;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13,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3,4 mm。结果:在4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s/mm2的图像质量较b值为400 s/mm2和1 000 s/mm2的好(P<0.05);方向为25时的图像质量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好(P<0.05);NEX为4的图像质量较NEX为2和8的好(P<0.05);层厚为4 mm的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好(P<0.05)。结论:b值为7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的最佳扫描参数,适用于临床研究颈髓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颅内胶质瘤进行研究,探计DTI对颅内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3.0TMR对15例胶质瘤的病人术前行常规MRI及DTI检查,经后处理得到彩色FA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周围胼胝体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并观察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对手术标本进行肿瘤细胞密度的检测并评价FA值与细胞密度的关系。【结果】15例病人均显示纤维束破坏;正常白质区与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FA值有显著性差异;FA值与细胞的密度成正相关(r=0.71,P〈0.05)。【结论】术前测量FA值及纤维束成像可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直观地显示纤维束受累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或指导定位活检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探讨3T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及其参数在颈髓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特斯拉(3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正常颈髓中的应用,分析正常颈髓的DTI参数和纤维束成像。方法:将21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平均分为3个年龄组行轴位DTI成像,对颈椎2、4、6水平段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λ1、λ2、λ3值及不同年龄组的ADC、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志愿者行颈髓及其神经根神经纤维束成像。结果:ADC、FA图、颈髓及其神经根纤维束成像均显示良好。颈髓3个水平段的ADC值(F=0.04, P>0.957)、FA值(F=0.56, P>0.576)、λ1值(F=1.02, P>0.368)、λ2值(F=0.77, P>0.468)及λ3值(F=0.15, P>0.859) 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的ADC值(F=2.23, P=0.117)、FA值(F=0.11, P=0.899)无统计学意义。颈髓平均ADC值为(0.784±0.083)×10-3mm2/s、平均FA值为0.721±0.027、平均λ1、λ2、λ3值分别为(1.509±0.145)×10-3、(0.416±0.094)×10-3、(0.411±0.102)×10-3mm2/s。颈髓λ1值明显大于λ2、λ3值(P<0.05),λ2与λ3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水平段正常成人颈髓呈上下方向的圆柱状弥散,ADC值和FA值是评价颈髓的敏感指标,神经纤维束成像能清晰显示颈髓及其神经根纤维束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DTI技术在颈髓急、慢性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变组35例颈髓病变和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57±0.058,ADC值=(0.958±0.136)×10-3mm2/s。颈髓慢性损伤MR-DTI的FA值=0.466±0.050,ADC值=(1.105±0.389)×10-3mm2/s;与对照组对比:颈髓慢性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DC值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DTI可以探测到常规MRI上T2WI序列未能发现的颈髓慢性损伤病灶。所有病例通过DTI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颈髓的扩散特点及各参数值,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髓急、慢性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健康志愿者、37例颈椎病者、10例颈部外伤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利用DTI后处理软件,得到ADC、FA图,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DTI各参数值有无差异。结果:(1)正常颈髓的ADC值、DTI各参数值(年龄组、性别、椎间盘)无差异。(2)髓内T2WI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的慢性受压的颈髓,其ADC值均高于正常,FA值均低于正常,同时T2WI有高信号较T2WI无高信号,其ADC值更高,FA值更低。(3)颈髓急性损伤者伤后48h内,其FA值较正常降低,ADC值无明显降低,伤后1个月其ADC值升高,FA值降低。结论:ADC图和FA图可直观地显示出颈髓ADC、FA的变化情况,白质纤维束示踪三维重建能较直观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 《医学综述》2008,14(8):1259-126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应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可以特异性地评估白质纤维,主要用于对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的诊断。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正常时,通过分析FA图即可发现白质损伤早期的细微病理改变。在诊断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感染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肿瘤鉴别和治疗后随访有辅助作用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文章对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beagle犬脊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方法用速眠新对8只比格犬进行麻醉后立即进行脊髓弥散成像,采用西门子sonata1.5T磁共振系统,在平面回波成像(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采用层厚3mm,单次激发SE-EPI弥散序列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I图像,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109.6±6.8)×10-3 mm2/s.结论 1.5T磁共振系统可以对犬进行颈髓DWI成像,其脊髓成像特点有助于指导犬的脊髓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数量不同梯度场方向对正常人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影响,探讨正常人颈髓最佳DTI数量梯度场方向。方法:对46名健康志愿者采用GE Signa Excite Ⅱ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基础上,分别施加6个和25个方向的扩散敏感梯度磁场,选择b值(0、600s/mm^2),行颈髓DTI成像扫描,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分别在颈髓相对宽的C2~C3水平、颈髓相对窄的C4~C7水平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verag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v)、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值。结果: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6个方向与25个方向相应部位的ADCav值、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扫描选择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时,在不影响各定量值测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扫描时间,6个方向是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不走过场束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共44例.行常规T1WI、T2WI、增强T1WI及扩散张量成像.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分析各测量值与肿瘤的相关性.利用DTI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联合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PSAD)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PCa的62例患者,行常规MR及DTI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a组和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组。运用MR确定前列腺体积并计算PSAD值[PSAD值=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值/前列腺体积]。两名测量者协商一致确定可疑病灶,独立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BPH组、PCa组各参数值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寻求最佳参数与最佳阈值。结果:PCa和BPH组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331±0.303)×10-3 mm2/s和(0.890±0.218)×10-3 mm2/s(P<0.05)。PCa和BPH组的FA平均值分别为(0.186±0.043)和(0.219±0.048)(P<0.05)。PCa和BPH组的PSAD平均值分别为(0.59±0.43) ng/cc和(0.25±0.24) ng/cc(P<0.05)。ROC曲线显示ADC值、FA值、PSAD、DTI及DTI+PS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2、0.697、0.757、0.884、0.884。结论:MR扩散张量成像的ADC值、FA值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值均可较好地诊断PCa。联合DTI参数ADC值及FA值对PCa的诊断效能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对正常腰椎间盘MR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矢状位FSE/T2WI成像及运动负荷前后DTI成像,其中男性24名,女性6名,年龄19~25岁。在MR常
规T2WI序列上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 标准进行退变分级,利用DTI原始数据重组b0图、ADC图及FA图,测量并比较运动负
荷前后ADC值、FA值的变化。统计方法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 名志愿者,观测
L1~S1共计150个椎间盘,将其中27例腰椎间盘Pfirrminn分级均为Ⅱ级的受试者纳入研究。腰椎间盘平均ADC值运动负荷前
为(1.99±0.18)×10-3 mm2/s,运动负荷后为(1.93±0.17)×10-3 mm2/s,较运动负荷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
平均FA值运动负荷前为0.155±0.059,运动负荷后为0.163±0.017,较运动负荷前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成像可以定量分析运动负荷后腰椎间盘水分子扩散能力及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运动负荷后,腰椎间盘ADC值下
降,FA值升高,其中ADC值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