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宏琳 《广西医学》2007,29(10):1628-1629
随着成人正畸患者的日益增加,人们对矫治过程中美观、舒适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矫治器安全、舒适、透明性好、几乎完全隐形等特点,成为当前广大患者追逐、商家追捧的一门口腔正畸矫治技术.而商家以计算机辅助三维诊断、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成形等为卖点使这门矫治技术穿上了高价的外衣.  相似文献   

2.
牙列拥挤是错?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造成错?畸形的原因是牙量与骨量或上下颌骨与牙弓的不协调,其受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牙列拥挤的治疗原则是减少牙量或增加骨量,减少牙量的方法包括拔牙与邻面去釉,增加骨量的方法包括扩展牙弓长度及宽度。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正畸治疗的舒适度及美观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出现了自锁直丝弓矫治技术、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及无托槽矫治技术。把握各方法、技术的适应证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正畸治疗效果及矫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4.
牙齿矫治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牙齿矫治更是正畸生物力学和矫治器本身功能的融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以数学,计算机科学[1],材料科学[2-4]和生物力学[5]为矫治器设计的核心,且凭借其美观性、舒适性、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6-7],广受好评[8-9].但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以牙长轴为中心的旋转移动是最难实现的[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单纯性牙列拥挤的诊断、矫治计划的确立以及如何选用矫治器提供必要的帮助。方法 :通过模型分析 ,对牙量、牙槽弓长度进行测量 ,计算出牙的拥挤度、Bolton指数等。结果 :对于Ⅰ°拥挤一般不予减数矫治 ,Ⅱ°以上拥挤 ,一般均需减数矫治。结论 :固定矫治器在维持支抗、充分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拥挤的牙列方面优于活动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可以用滑动法 ,也可以用关闭曲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90例牙列拥挤患者,平行对照法分为A组(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与B组(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均大于B组(P<0.05);治疗后,A组UI-NA、UI-NA距低于B组,U1-L1高于B组(P<0.05);治疗后,A组ULP低于B组,Ls-E、Li-E、Snls-SiLi高于B组(P<0.05)。结论牙列拥挤采用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可改善牙弓宽度及软硬组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21-1622
目的:分析和研究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在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期间在我院矫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自锁托槽非拔牙组和传统结扎托槽式非拔牙组。观察牙弓宽度、磨牙间宽度和前磨牙的宽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经矫治后,自锁托槽非拔牙组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宽度、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的宽度、第二前磨牙颊尖间宽度及尖牙牙尖间的宽度明显优于传统式托槽非拔牙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使用自锁托槽矫治牙齿的效果较佳,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牙列拥挤的病因及矫治设计马朝霞(口腔科)牙列拥挤错畸形在牙畸形中最常见,发病率占牙畸形的60%~70%,其中前部牙列拥挤最为常见。诊断方法主要通过牙模型测量与正常的标准数据进行比较,寻找出拥挤错的直接原因进行矫治。模型测量分析是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讨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由OrthoDS牙牙合畸形矫治数字化设计系统,以及批量定制隐形矫治器的现代技术组成.OrthoDS牙牙合畸形矫治数字化设计系统以三维数字化牙牙合模型为基础,来完成整个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的设计、模拟和演示,并输出用于矫治器加工的数字模型;批量定制隐形矫治器的现代制造技术是以快速成形工艺为核心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其根据设计结果制造矫治过程中每一步的隐形矫治器.最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这一系列矫治器便可实现牙齿的逐渐移动,最终达到满意的矫治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牙列拥挤能否产生比传统托槽更好的效果。方法 62例上颌牙列拥挤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两组。D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M组采用传统托槽矫治,比较两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以及模型测量项目的变化,排齐牙列时间、总疗程时间、复诊次数和椅旁操作时间。结果头影测量以及模型测量项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上颌切牙的唇倾度、凸距和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的增加,D组上颌切牙的唇倾度、凸距改变量较M组小,前磨牙区牙弓宽度该变量较M组大。D组在排齐牙列时间、总疗程时间、复诊次数和椅旁操作时间均少于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锁托槽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疗效上优于传统托槽。且能更快地排齐整平牙列,减少复诊次数和椅旁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2.
黄海燕 《中外医疗》2014,33(7):77+79-77,79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非拔牙对牙列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来该院治疗的牙列拥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结扎式非拔牙矫治,比较两组临床矫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非对称拔牙矫治 ,巩固牙列拥挤的矫治效果 ,使畸形不致复发。方法 对于Bolton不调的牙列轻中度拥挤 ,采取非对称拔牙进行矫治。结果  2 4例中经非对结称拔牙 ,利用Edgewise矫治技术进行矫治 ,均取得较为满意的覆 牙合覆盖及磨牙关系。结论 非对称拔牙矫治能够明显缩短矫治时间 ,减少复诊次数 ,达到较为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柳杨  陈瑶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0):1656-1658
目的 对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成人错牙合 畸形的诊治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2例成年首诊错牙合 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28.0±4.5)岁。根据患者的意愿,54例采用固定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组),另外68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隐形矫治器组)治疗。观察指标:治疗完成时间(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矫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倾斜牙矫正时间、转位牙扭正时间及治疗完成平均时间分别是(30.81±3.04)周、(27.46±4.22)周、(76.35±8.29)周,比隐形矫治器组的相应指标值都要长[分别是(15.96±3.03)周、(18.47±3.50)周、(42.55±3.68)周](均P<0.05),但固定矫治器组与隐形矫治器组的矫治效果ABO总评分[分别是(29.36±2.21)分、(29.98±2.6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3,P>0.05)。隐形矫治器组在咀嚼功能(8.47±1.26)、语言功能(9.13±1.34)、美观(8.24±1.45)、舒适(9.35±0.48)的满意度评分(分),均较固定矫治器组[分别是咀嚼功能(6.79±1.05)分、语言功能(7.45±1.30)分、美观(6.08±1.47)分、舒适(6.96±0.88)分]更高(均P<0.05)。 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矫治效果,但前者治疗所需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材料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正畸技术。目前,普遍认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根的控制的能力有限[1]。GRüNHEID[2]研究发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过程中,预设转矩与实际表达转矩之间存在差异。KRAVITZ[3]研究认为切牙舌向转矩的表达率是53.1%,唇向转矩表达率是37.6%;SIMON[4]研究结果为上颌切牙转矩的表达率是42%,  相似文献   

17.
<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矫治器的加工、外观、佩戴和力学原理等方面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有很大差别。1997年,美国公司Align在以往研究中提出的覆盖式矫治器的基础上提出了Invisalign的概念,成为第1个将隐形矫治器与CAD/CAM相结合的技术~([1-2])。2003年底,北京时代天使公司与首都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18.
牙列拥挤为牙齿宽度与牙弓内可利用牙弓长度之间的不协调。其原因主要有乳磨牙早失,乳牙邻面(牙禹)、恒牙荫出顺序不当等。作者从1993~1998年对42例牙列拥挤患者,在无拍摄头颅定位X光片的情况下,采且观察面型、颁骨、牙槽基骨及牙列的检查和模型测量分析,综合考虑选择使用何种方法开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75例恒牙期的牙列拥挤患者采用双圆管托槽镍钛丝矫正器矫正技术(简称TN矫正技术)进行了矫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作者结合治疗结果及典型病例分析,对临床使用该技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