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省艾滋病患者的耐药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群抽取了1 022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液采集,采用基因型耐药分析法对其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共877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毒株总耐药率为6.50%?CD4水平低?独居?收入水平低?感染时间长?抗病毒治疗时间长和最近1个月出现HIV相关临床症状等因素是HIV-1耐药毒株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苏省抗病毒治疗人群目前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耐药个体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双重耐药突出;应多关注病程较长?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身体免疫状况较差?收入水平较低?居住状况不稳定的患者,增加CD4检测和耐药检测的频率,以尽早发现耐药情况,降低耐药毒株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而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宁夏HIV抗病毒治疗者HIV-1基因耐药性情况.方法 以2011年6月末仍在进行HIV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分析HIV-1耐药结果.结果 共84例AIDS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总耐药率为5.9%.结论 宁夏HIV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处于较低水平,应多关注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增加病毒载量检测和耐药检测的频率,以尽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降低耐药毒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苏省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耐药毒株的传播情况和亚型分布?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采集17~25岁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品,测定HIV-1pol区编码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基因的序列,提交到斯坦福大学HIV在线耐药数据库中鉴定耐药位点?用MEGA4.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亚型?结果:47份样品中,没有发现HIV-1的耐药株?共有CRF01_AE?B?CRF07_BC和CRF08_BC 4种亚型流行,CRF01_AE是主要流行的亚型,占59.6%,其次为B亚型,占25.5%?结论:江苏省还未发现耐药株的传播,个体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耐药性检测?在江苏省流行的HIV-1亚型与2006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掌握目前江苏省HIV-1的亚型分布,应对近2年发现的HIV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毒株的出现对其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在艾滋病人集中的3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选择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为对象,进行个人访谈及随访填写调查表;测定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观察血浆病毒载量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用RT-PCR方法扩增HIV-1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效果经实验室评价及分析表明,接受治疗的人群,坚持服药的病情明显好转,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治疗后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P<0.05);治疗后的患者血浆病毒载量显著降低。病毒耐药谱的变化表现为,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的毒株;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现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具有低度和潜在耐药性的毒株[1]。结论:河南省部分地区HIV耐药性毒株的出现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此,让艾滋病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减缓耐药性毒株的发生和流行、确保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0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到2011年底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8年首次进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研究对象的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患者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1例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75∶1,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年龄多数在20~50岁之间,感染途径主要是异性性传播,患者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107个/mm3,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8?0.85?0.84?0.78和0.78,84例死亡病例中53.6%死于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首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改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出现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选取的70例艾滋病患者做问卷调查,并抽取患者血液,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并提取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RNA作为样本,利用PCR技术扩增基因,In-house方法对基因测序,分析扩增基因与HIV耐药数据库的对比结果,探讨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结果采集到的70例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pol序列中,呈现耐药性的有12例,总耐药率为17.14%。治疗时间≤1年的患者耐药性较治疗时间超过1年的患者低;服药依从性〉90%的患者较服药依从性介于50%-90%之间的患者耐药性低;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较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耐药性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药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研究总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江苏省部分地区HIV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治疗者随访观察,计算基因型耐药发病密度,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发生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MSM 407例,总观察人时为845.77人年,随访期间共有23例发生基因型耐药,发病密度为2.72/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治疗起始用药方案是发生基因型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苏省参加抗病毒治疗的MSM耐药率处在较低水平,建议对该人群实行早治疗策略,治疗起始方案推荐优先选用含依非韦伦(EFV)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艾滋病新近感染者在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HIV-1耐药株的传播水平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WHO的截断序贯抽样法,连续3年在江苏省部分地区采集16~25岁HIV-1新近感染者的血样本各65?66和49例,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pol区片段并测定pol区编码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基因的序列,提交到斯坦福大学HIV在线耐药数据库中鉴定耐药位点?用MEGA4.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亚型?结果:根据采样时间对样本排序,2009—2010年前47例未检出耐药样本数,2011年第28个序列出现1例耐药传播相关的耐药突变,后续一直到第44例均未有耐药样本出现,按传播水平判别表,属HIV耐药株的低度传播水平,采集的样本按pol区分型,2009?2010?2011年调查对象成功获得序列的前47例(2011年为44例)的亚型结果看,亚型以CRF01_AE为主,分别占40.40%?46.80%和56.80%,其次为CRF07_BC,分别为29.80%?25.50%?27.30%,其余还有CRF08_BC?C?B?URFA/B?结论:2009—2011年江苏省HIV-1新近感染者中HIV-1耐药株传播水平属低度,主要亚型流行情况与2006年本省调查结果类似,但与2003年前调查的HIV-1流行亚型比还是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方法以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6例艾滋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样本,对患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得到明显增加(P0.05);病毒载量得到有效抑制,其完全抑制率为71.43%(40/56);患者总耐药性发生率为14.29%,其中对NRTls类药物出现耐药率为8.93%,对Pls类药物出现耐药率为10.71%。结论通过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之后,大部分患者病毒载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患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也有了显著提高,但HIV病毒的耐药性相继出现,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止耐药性出现的措施,确保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机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 方法 对河南省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6个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基线免疫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350个/mm3)132例、常规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201个/mm3~349个/mm3)200例和延迟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200 个/mm3)329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符合条件的抗病毒治疗患者661例,总耐药率为34.3%(227/661),其中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出现耐药突变的比例分别为21.2%(28/132)、 35.5%(71/200)和 38.9%(128/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治疗(OR=0.31, 95%CI 0.19~0.51, P<0.001)、依从性高(OR=0.48, 95%CI 0.30~0.78, P=0.003)和含3TC初始治疗方案(OR=0.20, 95%CI 0.20~0.40, P<0.001)是影响抗病毒治疗耐药产生的保护因素,治疗时间长(OR=1.90, 95%CI 1.22~2.95, P=0.004 3)是影响抗病毒治疗耐药产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毒株的产生,能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种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将艾滋病患者45例平均分为三组,即方案1组(D4T+3TC+NVP)、方案2组(3TC+AZT+NVP)、方案3组(DDI+AZT+NVP)各15例。观察对比三组耐药情况、HIV RNA转阴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方案1组的耐药率显著低于方案2组及方案3组(P<0.05);三组患者HIV RNA转阴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及肝毒性。结论 3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相近,但D4T+3TC+NVP方案的耐药性更低,是治疗艾滋病的较佳选择,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未经治疗HIV-1感染者耐药变异本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耐药突变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方法提取辽宁省91例HIV-1感染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巢式PCR方法扩增pol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逆转录酶基因部分序列,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拼接后,递交HIVdb-Drug Resistance Algorithm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3株毒株在蛋白酶编码区含有M46I变异,在蛋白酶编码区次要变异普遍存在,由高到低依次为L63P(60.4%)及V77I(60.4%)、M36I/V(31.9%)、A71V/T(22.0%)、L10I(8.8%)和K20R(6.6%)。1株毒株在逆转录酶编码区含有M184I变异。结论约4.4%的感染者对至少一种我国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耐药。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人群绝大部分为抗病毒治疗敏感人群,但应加强监测,防止耐药株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广东省261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未被抑制者的耐药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进行HlV-1耐药基因型检测.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基因亚型,并通过斯坦福HIV耐药数据库在线序列分析,确定耐药突变位点及药物耐受情况.结果 共检测样本280份,成功获得261条完整序列.序列分析显示:HIV-1病毒株以CRF01 AE亚型(194/261,74.3%)为主;逆转录酶(RT)区耐药位点以M184I/V(108/170,63.5%)、Y181C/V(61/170,35.9%)、K103N/S(56/170,32.9%)和G190A/S(48/170,28.2%)为主;蛋白酶(PR)区未发现主要位点突变,次要耐药位点主要为L10I/V(21/170,12.4%)和A71T/V(13/170,7.6%);未产生针对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常见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拉米夫定(3TC)、恩曲他滨(FTC)的耐药率均为43.7%,高度耐药率均为42.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NVP)及依非韦伦(EFV)的耐药率均为56.3%,高度耐药率分别为54.8%(143/261)和35.2%(92/261).耐药率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增长而增加,初始单一用药人群耐药率76.7%(23/30)高于初始联合用药人群耐药率54.5%(126/231).结论 广东省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未抑制的HIV感染者NRTIs耐药以3TC、FTC为主,NNRTIs耐药以NVP、EFV为主.临床上应及早发现耐药更改方案以保护TDF作为二线药物的有效性;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应尽量避免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海南省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失败HIV/AIDS患者的HIV-1基因型耐药特点,为海南省HIV/AIDS患者有效抗病毒治疗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集2014—2019年ART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样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HIV-1毒株亚型与耐药突变特点。结果 172例治疗失败患者通过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成功,其中男性150例(占87.21%),年龄中位数为35.81(27.38,41.32)岁,未婚者102例(占59.30%),性传播128例(占74.42%),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5.93(73.00,328.25)个/µL;HIV-1毒株亚型为CRF01_AE 122例(占70.93%),其次CRF07_BC亚型31例(占18.02%)。109例(63.37%)患者发生HIV-1低度以上耐药位点突变,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109例(占63.37%);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的耐药86例(占50.00%),NRTI/NNRTI同时发生耐药86例(占50.00%例);未发生蛋白酶抑制剂低度以上耐药位点突变。共检测出31种耐药位点,主要突变位点为M184V/I(38.95%),Y181C/I/V/L(23.26%),K65R(22.09%),V179D/E(20.93%)和K103N(19.77%)。对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齐多夫定(AZT)的高度耐药构成比依次是61.05%、50.00%、40.12%、12.79%、3.49%。扩增阳性者耐药构成比在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病毒亚型、基线CD4+ T淋巴细胞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ART治疗失败患者中,以NNRTIs耐药为主,应加强监测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减少耐药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某AIDS治疗示范区3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对AIDS的疗效,为进一步选择合理的抗病毒方案提供参考。方法:35例AIDS患者随机分为3组:3TC+D4T+NVP组(方案A组,13例)、AZT+3TC+NVP组(方案B组,10例)和AZT+DDI+NVP组(方案C组,1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3、6和9个月检测血浆HIV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增加,3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值均有升高的趋势(F时间=32.372,P<0.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461,P=0.142)。3组抑制HIVRNA复制能力(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药分析表明方案A不易产生耐药。3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NVP导致的肝毒性和皮疹。结论:3种治疗方案疗效相似,但3TC+D4T+NVP方案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和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四川凉山州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四川省凉山州选择抗病毒治疗人数较多的越西县和昭觉县两个治疗点,对其2018年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按照抗病毒治疗号顺序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高危行为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等数据;采集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提取核酸和pol基因区扩增测序进行耐药检测。结果 调查273例患者,54.7%(140/273)患者的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成功获得206份序列进行耐药分析,16.0%(33/206)患者检出耐药。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耐药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昭觉县的耐药率高于越西县(aOR=2.97,95%CI=1.17~7.54,P=0.022);未婚的患者耐药率比在婚或同居的患者高(aOR=2.58,95%CI=1.27~7.40,P=0.042)。停药时间 >24个月患者的耐药率比停药时间1~<24个月低(aOR=0.32,95%CI=0.14~0.76,P=0.001)。近一年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72.2%。结论 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耐药和无保护性行为比例均高,需对该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减少HIV毒株尤其是耐药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Li HP  Guo W  Liu YJ  Bao ZY  Li L  Zhuang DM  Liu SY  Wang XL  Li JY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250-253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逆转录酶区H221Y突变在抗病毒治疗失败人群HIV-1B’亚型毒株中的流行状况及突变模式.方法 提取我国中部地区多个省份1205例抗病毒治疗失败及158例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血浆样本RNA,扩增HIV B’亚型毒株聚合酶区(pol区)基因序列提交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比对结果,分析H221Y突变在2组人群中发生频率及发生模式.结果 H221Y突变在抗病毒治疗失败人群中流行率(6.59%)显著高于未治疗人群(0.60%)(x2=6.59,P=0.027).该突变的发生常伴随逆转录酶区位点T215、M184、K103、Y181突变的出现,突变模式以TAMs/H221 Y/Y181C/I为主.5种抗病毒治疗方案中,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治疗方案的H221Y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治疗方案(14.6%比3.5%、4.9%、2.3%、2.6%,均P <0.01).结论 使用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H221Y突变有一定流行,该突变的发生以特有的突变模式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苏省丹阳市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中江苏省丹阳市2005—2020年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413例HIV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探索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结局为正在治疗314例,转出28例,死亡58例,失访1例和停药12例。413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5岁(18~84岁),男女比例为3.8∶1,共随访1 516.75人年,总体病死率为3.8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6/100人年。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为已婚或同居占64.6%,异性性传播占63.0%,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占52.3%,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EFV+3TC+TDF占5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因素有:年龄≥40岁(AHR=4.21,95%CI:1.58~11.1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2.63,95%CI:1.37~5.08)和未检测CD4~+T淋巴细胞(AHR=3.66,95%CI:1.13~11.84);而女性的风险降低(AHR=0.37,95%CI:0.15~0.92)。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0.21,95%CI:0.04~0.99)和已婚或同居(AHR=0.20,95%CI:0.04~0.93)脱失率风险较低。结论江苏省丹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率较高和脱失率较低,仍需提高治疗前CD4~+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及时性以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来进一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感染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浆乳酸浓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1例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IV-1儿童与30例正常对照儿童,检测血浆乳酸浓度,结合儿童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感染HIV-1患儿血浆乳酸浓度(2.32±0.60)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1.60±0.88)mmol/L(P<0.01);d4T治疗组和AZT治疗组间血浆乳酸浓度、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病毒载量、性别、年龄以及HIV-1传播途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乳酸浓度可反映感染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的线粒体毒性,有望成为线粒体毒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IR3DS1基因及部分环境因素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通过自愿咨询检测确认为HIV+患者的抗凝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其KIR3DS1基因,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临床表现?高危行为?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收集部分环境因素信息?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比(RR)值为0.217(95%CI:0.098~0.480)?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携带KIR3DS1基因可能延缓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