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12月共新发现患者230例,发现率为0.50/10万,其中儿童占4.35%,多菌型占64.35%,2级畸残占19.57%.2012年1~12共发现复发患者17例,其中6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2年底,云南尚有现症病例1 084例,患病率为0.24/万,其中485例尚需接受联合化疗.结论云南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仍为文山、红河等.麻风病在云南省仍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麻风病负担和消除麻风病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经费投入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分析麻风病基本消灭达标后新发病人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996年1月—2012年12月间,通过疫情监测,线索调查、皮肤科门诊、健康检查、报病奖励等方式,在全省38个麻风病达标县筛查麻风病人。结果:在达标县内发现新发病人38例。结论:达标县内新发病人增加;男性和青壮年发病多见;少菌型病例所占比例较大;早期发现率低;家庭内传染比例较大;非疫源区和边远山区发病率较高;因此通过普及麻防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基层医师麻防培训力度,发挥基层防治网等措施,对于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畸残,将麻风控制在低流行状态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昆明市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 为今后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传染源追踪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LEPMIS) 收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昆明市麻风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 开展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发病人中户籍和流动人口分别为383例和38例, 占84.3%和8.4%, 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新发病例在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比为2.6%, 多菌性占92.1%, 2级畸残占39.5%;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查菌阳性率分别为30.5%和44.7%, 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昆明市麻风病患者中流动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传染源追踪研究, 可能会为今后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加快在甘肃省最终消灭麻风病提供科学的防治对策。方法对全省1998—2007年以县为单位的疫情报表资料与省级数据库资料核实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2007年共确诊新发病人98例,年平均发现率0.04/10万,总的疫情趋势在下降。家庭内发病52例(53.06%),病例以被动发现为主,占75例(76.53%),平均延迟期3.82年,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病例相对集中分布在陇南市的偏僻乡村,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困难。结论甘肃的麻风病流行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要彻底达到“真正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8年深圳市发现并登记的87例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8深圳市新发现麻风病人87例,年平均发现率0.096/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为主,发现75例(86.21%)。在87例新发现病人中,83.91%是暂住人口,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7.7:1,2年以内早期病例56例(64.37%),Ⅱ级畸残率26.44%;工人患者35例(40.23%)。结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对外来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低流行状态下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大元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12):96-97
蓬莱市地处胶东半岛渤海地带,辖20处乡镇,606个行政村,49万人口。有20处乡镇医院,市宜医疗单位10处。蓬莱市皮防所建于1955年,现在所内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大专),主治医师1人(大本),医士1人(中专),后勤人员2人。担负着全市的麻风病、性病及其它皮肤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了解2006年~2015年福建龙岩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风病控制和消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报告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龙岩共发现确诊报告麻风病病例15例,年平均发现率为5.8/10万,各年发病率整体呈平稳波动;Ⅱ级以上畸残率为0%~6.67%;男女发病数比例为2.75∶1;病例身份主要为农民;86.67%的病例是成年人,10~18岁病例占13.33%,其中两例患者为母女关系,两名女性患者均为云南保山地区嫁入龙岩地区;各地区之间的发现报告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发现报告的麻风病病例集中在个别县(市),平均发病率较低,但有输入病例可能,仍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麻风防控力度,使麻风病患者得到尽早的诊断及治疗,防治畸残的发生,降低传染机率,达到有效控制麻风病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桂林市麻风流行及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至2003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738例,治愈1597例,尚有现症患者15例,比患者数较多的1961年减少了97.3%。结论:桂林市麻风流行趋势持续下降,并保持在低流行水平,控制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的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近四十年的综合防治,至1997年底,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患2586例,累计治愈2144例,治愈率82.91%,全市现症患21例,患病率O.37×10^-5,比历史上最高的1972年的31.01×10^-5下降了98.81%,防治效果显,现将苏州市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县麻风病经过五十六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从最高年份1961年2.89/10万降至1981年的0.53/10万,82年至今一直是零.患病率从最高年份1971年0.159‰降至1990年0.005‰,1992年至今为零.少儿发病从1980年以后未见新病人发生,从1982年开始,对所有现症病人及巩固治疗病人进行了联合化疗(二联),病人家属及子女进行了预防服药和预防注射.2000年以后,除一例留守外,其余治愈者全部出院.经过3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全方位的监测,至2010年底,未发现新发、复发病人,我县已达到了消灭麻风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麻风病在一个民族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特点。方法 利用广西和贵州两省三县 195 2~ 2 0 0 1年白裤瑶族麻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白裤瑶族总人口 2 .9万人中 ,累计发现麻风病 36 4例 ,积累患病率 13 .2 5‰ ,最高年段 ( 195 2~ 195 6年 )麻风发病率为 12 9.15 /10万 ;②患者分布于 130个屯 ,屯患率为 48.5 1% ;③有麻风病的家庭 2 73户 ,户患率为 5 .77% ,有 2例以上的多发麻风家庭 6 1户 ,占 2 2 .34% ;④发现病人病期平均 6 .2 4年 ,病人男女比值为 1.10。结论 白裤瑶族有较高的麻风发病率和患病率 ,分布广 ,家庭内发病较高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也比其他民族女性高 ,发现病人病期较长 ,具有明显的民族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亳州市1993-012年新发现的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亳州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麻风病的流行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012年亳州市新发现的27例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型比、发现方式等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3-2012年20年间共新发现麻风病例2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13/10万。男女性别比为3.50:1。平均发现年龄37.29岁,平均延迟期40.52个月,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之比为12.50:1。结论1993-2012年亳州市麻风病基本控制后疫情没有明显下降,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发现病人的延迟期较长,今后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早发现、早治疗麻风病人,清除传染源,以期能尽早彻底消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90~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15年广东省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 对1990~2004年间广东省近15年的新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5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73.82%,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7.6个月,Ⅱ级畸残率为17.60%,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的畸残率(P〈0.001),城乡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城市的病例数(P〈0.001),门诊发现的病例约占3/4.结论 经过近50多年的综合防治,我省的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98.00%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局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防治工作力度丝毫不可放松,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地区,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4.
Jian-pingShen M.D.Guptet ChengJiang P.Manickam Mei-wenYu Wen-zhongLi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2005,20(2):77-82
bjoctiw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case detec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leprosy in China during 1985-2002. Methods Data reported by each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by China National Leprosy Database in Nanjing P.R.China.All data about registered cases were put into computer for analysis. Results From 1985 to 2002, a total of 49 477 leprosy new cases had been detected. Among them, 69.5% were multibacillary cases and 25.4% had grade 2 disability. The child cases aged below 15 years accounted for 3.74% of total cases.Totally, 5824 cases and 303 cases relapsed after dapsone (DDS) mono-therapy and multidrug therapy (MDT), respectively.Case detection showed a marked reduction from 0.47/100 000 in 1985 to 0.18/100 000 in 1993 although there were several spurts due to operational factors. From 1994, case detec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ecline. The grade 2 disability among new patients decreased from 31.4% in 1985 to 23.4% in 2002. The child case detection rate among new cases fluctuated between 2.70%-3.56% from 1999 to 2002. The incidence of relapse declin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DDS mono-therapy.However, it increas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MDT. Conclusion China experiences in leprosy control show that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with continuing present leprosy control activities to bring down the case detec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to a very low level even after reaching the elimination goal of lepros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北京市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25.50/10万下降至2016年的23.57/10万。一期、二期、三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减少依次为12.53%、6.28%、7.26%、17.09%。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11.22/10万下降到2016年的6.37/10万,年均下降9.00%。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由2010年的2 439例增加到2016年的3 690例,年均增幅达7.14%。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女性别比有扩大趋势,由2010年的1.10:1增加至2016年的1.22:1。20~39岁为高发年龄段,但 ≥60岁年龄段病例数年均增长5.12%。除50~59岁人群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外,其余年龄组呈下降趋势。一期和二期梅毒所占构成比减少,而隐性梅毒构成比增加。北京市16个区都有梅毒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这3个区的病例总数占到全部梅毒报告病例的45.29%。通州区病例数增长迅速。在20种职业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家务及待业(占36.51%),其次是离退人员(占17.01%),家务及待业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1.68%。结论 北京市一期和二期梅毒呈下降趋势,但老年病例增加较快,应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43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初步探讨SARS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SARS患死亡报告资料汇总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自2003年1月2日发生首例SARS病例,至5月17日末例止,与SARS相关的死亡病例43例,病死率为4.04%(43/1065)。其中离退休人员病死率最高,为15.15%(20/132);医护人员病死率较低,为2.48%(7/282)。死年龄在5岁至89岁之间,以60岁以上为主,占50%。以1月份发病的病死率最高,为12.86%。死亡病例中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肿瘤等的占53.48%。结论SARS是可防可治的,广州市在疾病流行过程中探索出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SARS患死亡的危险因数是年龄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有明确接触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目前我市1~59岁人群中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流行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研究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学抗体。结果我市HBsAg、抗-HBs、抗HBC、抗-HAV、抗-HCV、抗-HEV的阳性率分别为3.5%、26.8%、29.6%、71.6%、1.1%和22.1%。HAV、HBV的感染率小年龄组很低;HBV感染率城镇高于农村,感染率较高的职业为行政事业、商业服务业者;抗HEV阳性标本中98.8%抗HAV阳性。结论随着免疫规划的开展,小年龄组HAV、HBV的感染率很低,高暴露人群各型肝炎感染率较高,应继续加强重点人群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强化成人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为登革热有效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18年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评价防蚊灭蚊效果。于2019年采集疫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检测IgG抗体。结果 2017年9月25日报告1例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2018年8月1日、8月7日、8月9日相继报告3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4例病例均为登革热热病毒Ⅰ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中位数44岁(35~65岁)。2017年病例发生在宝山区友谊街道。2018年3例病例发生在宝山区淞南镇,3例病例居住地相距在200~1 000 m。对4例病例核心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共调查18 250户居民、182家单位,累计52 830人,搜索发现12例发热病人,均排除登革热。核心区、警戒区范围内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3周后BI均保持在控制线 5以下;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叮咬指数均保持在控制线2只/(人·h)以下。健康人群180人份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4例病例均为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防治策略10年以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内蒙古今后HFRS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01-2010年HFRS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10年内蒙古累计发病2 640例,年均发病率为1.10/10万,死亡35例,病死率为1.33%,较上个10年发病人数下降了34%。HFRS流行地区有所扩大,但多以散发为主,高发地区仍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发病集中在秋冬季,11月份一直为高发月份,青壮年仍是发病主体,各年龄组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农民发病最多。HFRS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后维持在1/10万以下的低水平。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3年较2005-2007年发病人数减少了543例,平均发病率由1.19/10万下降到0.43/10万。结论:自2001年实施以疫苗注射为主的防治策略以来,内蒙古HFR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