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头颅CT扫描条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头颅CT扫描条件。方法 ①将病人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选择90例病例,采用不同的mAs进行扫描,由3名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分别统计甲、乙、丙片率,进行统计学处理。②测量不同mAs时的权重CT计量学指数。结果 ①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随着mAs增加,图像质量提高,超过一定值后,继续增加mAs图像质量不再提高。②采用240mAs的吸收剂量比160mAs的吸收剂量大51.4%。结论 不同年龄的儿童应该选择合适的mAs进行扫描,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对难配合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CT螺旋和容积扫描的180例婴幼儿胸部检查病例及50例头颅检查的危急重症病例,对其图像移动性伪影情况分级后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容积扫描方式检查的患者图像移动性伪影明显少于螺旋扫描的患者(胸部扫描T=1702,P=0.00,头颅扫描x2=23.53,P=0.00).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有着较高的Z轴时间分辨率及较大的扫描宽度,可以减少难以配合检查的患者CT图像的移动性伪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级建模迭代重建(ADMIRE)算法与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在颈部低剂量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综合影响。方法收集80例需行颈部CT检查的病例进行低剂量CT扫描。所有扫描病例行CT图像重建时均采用四种不同的重建算法(FBP、ADMIRE 1、ADMIRE 3、ADMIRE 5)分别进行轴位重建,然后对获得的重建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最后得出图像CT值、图像噪声、SNR、CNR及整体图像质量等的对比情况。结果图像CT值方面各重建算法没有差别,图像噪声高低排序为ADMIRE 1FBPADMIRE 3ADMIRE 5,图像SNR与CNR高低排序为ADMIRE 5ADMIRE 3FBPADMIRE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劣排序为ADMIRE 3ADMIRE 5FBPADMIRE 1。结论在颈部低剂量CT扫描中,相比传统的FBP算法,ADMIRE算法(ADMIRE1除外)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图像的噪声,也能够显著提升图像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与螺旋扫描后重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螺旋扫描后均行多种三维后处理 ,包括MPR、MIP、SSD、VRT及CPR ,并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用多层螺旋CT 1.5mm层面准直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 ,又能合理利用球管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全面直观地评价脊柱病变。结论 :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能为脊柱病变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 ,是脊柱病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可取代非螺旋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5.
眼眶部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眶部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防护方法对126例眼眶部患者分别用原机标准条件(130kV,100mA),2种不同低剂量条件(130kV,50mA或30mA),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CT扫描,然后采用不同卷积函数值(Kernel)重建成像;比较不同毫安组的图像质量及权重CT剂量学指数(CTDIw)的差别结果30mA时CTDIw最小,为常规剂量扫描的30%,但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50mA时,CTDIw为常规剂量扫描的50%,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眼眶部低剂量(50mA)CT扫描既可保证眼眶部病变的影像质量,又可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向的肺部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肺部扫描的患者,者人头→足和足→头两种方向扫描,两组图像按有无呼吸运动伪影,对比剂伪影来评定质量。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肺部螺旋CT扫描时,采用由足→头方向扫描,能够获得更好的满足诊断要求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检中肺部低剂量CT应用价值,为临床检查辐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28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常规剂量组(114例)和低剂量组(114例),分别采用肺部常规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50mAs,层厚6mm)和肺部低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15mAs,层厚6mm),对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和扫描辐射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CT扫描图像质量无明显区别;低剂量组CTDIvol1.64m,DLP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低剂量CT用于体检可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双源CT对肾肿瘤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进行双能量扫描,对不同kV(千伏,kilovoltage)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管电压对肾肿瘤动脉期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探讨肾脏肿瘤的低管电压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仪.随机选取肾肿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动脉期均采用双能量扫描.高、低管电压分别采用100 kV和140 kV.对高、低管电压图像及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分别进行评价,两名医生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 kV、120 kV与140 kV三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分别为46、41和126,100 kV与120 kV的图像质量相比,二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100kV与120 kV的图像质量均优于140 kV的图像质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肿瘤的CT增强扫描采用100 kV的低管电压是可行的,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优质图像.  相似文献   

9.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其图像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采用高速计算机和日益更新的强大软件功能,无疑为观察图像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更多方便。衡量CT图像质量有诸多因素。从硬件角度讲,探测器是决定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种理想的高稳定材料稀土陶瓷探测器替代了原来的高压氙气探测器,不仅降低了毫安量,也克服了快速扫描余晖的诸多特点,从而获得极佳的图像质量。另外,从技术和物理角度来说,CT各种技术参数的正确选择也是获得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方法 30例志愿者用16层螺旋CT行女性骨盆扫描,分别采用低剂量扫描(CareDose)和传统方法扫描,将两组女性骨盆图像按各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伪影等评定图像质量。同样对两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扫描方法对女性骨盆图像质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 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图像质量不下降的同时,可以较传统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16层螺旋CT不同扫描方法以及不同重建算法对鼻窦区解剖结构的显示。方法将56例鼻窦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34例)与炎症组(22例)。每组患者根据扫描方法不同分为轴位扫描冠状位重组组和直接冠状位扫描组,均用软组织算法重建。选取其中正常组18例、炎症组16例同时行高分辨率算法重建。评价不同扫描方法、不同重建算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两组中冠状位重组图像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中,高分辨率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均高于软组织重建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组中,高分辨率重建算法与软组织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轴位扫描图像并进行冠状位重组,所得信息明显优于只对患者进行一次冠状位扫描,且高分辨算法对正常组细小结构的显示优于软组织算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仿真胃镜成像参数的实验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旭  沈文  温连庆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2,17(5):377-380
目的:系统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主要扫描参数对CT仿真胃镜(CTVG)图像质量的影响,寻找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应用不同扫描参数分别对正常猪胃模型进行扫描。通过观察、评价CTVG图像质量,系统分析主要扫描参数对CTVG图像质量的影响,寻找可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结果:气量、准直宽度、重叠热重建率及重建算法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CTVG图像质量。结论:选择适当的成像参数进行扫描和重建可获得微小结构分辨良好的优良三维图像,从而使CTVG技术成为显示胃部结构和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4.
低辐射量MSCT扫描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低剂量射线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评估低剂量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两只体重20kg实验用猪行单侧输尿管中下段不全结扎,制成肾输尿管积水模型,按常规剂量(120kV,250mAs)及低剂量(120kV,100mAs)分别扫描。每只实验用猪间隔一至两周扫描一次,共计24组图像。由两位医师按4级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2.50分为界限,将所得图像分为对诊断有无影响两组。搜集进行MSCTU检查的病例39例,其中30例行常规剂量扫描(120kV,220~250mAs),9例采用低剂量扫描(120kV,100~120mAs),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行后台图像重建。根据计算机自测值对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动物模型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的合计21次,影响诊断的有3次,而低剂量组分别为16次、8次,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MSCTU常规剂量组病例中输尿管结石15例,原发性输尿管癌2例,继发性肿瘤浸润6例,炎性狭窄2例,血管压迫3例,重复畸形2例。低剂量组病例中输尿管结石7例,原发性输尿管癌2例。所有病例原始横断面及后期重建图像均符合临床要求,诊断正确。根据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计算机自测值,低剂量组平均为11.2mGy,常规剂量组平均为27.4mGy。结论:MSCTU检查对输尿管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有明显的优越性,而低剂量扫描在某些输尿管疾病的诊断中,能够兼顾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危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对结肠病变的图像质量及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预实验采用猪结肠制备息肉模型,通过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毫安,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可应用于临床病例组的NI值.病例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搜集连续71例临床怀疑为结肠病变的患者,71例在CT扫描前均已行结肠镜检查.将第1组39例(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检查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个亚组,N1分别取10(15例)、13(13例)和16(11例),NI不随扫描体位而改变;第2组32例(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检杏的患者)NI随扫描体位而改变,NI分别取10(俯卧位)和20(仰卧位).以相同方法进行扫描获取横断面图像、CT虚拟结肠镜(CTVC)及透亮法显示(Raysum)的重组图像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阳性病例均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将第1组中A、B、C 3个亚组间以及第2组中不同扫描体位所得平均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与标准值(26.92 mGy)进行比较,第1组病例亚组间的图像评分以及第2组病例不同扫描体位的图像评分均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第1组:NI=10时,横断面和重组图像平均评分分别为4.2和2.4分,平均CTDIw为17.51 mGy;NI=13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3.2和2.5分,平均CTDIw为12.90 mGy;NI=16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9和2.7分,平均CTDIw为5.94 mGy.当NI提高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1,P<0.01);对于重组图像,图像质量评分不随NI加大而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81,P>0.05).第2组:NI=10时,横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6和2.3分;NI=20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2和2.3分,平均CTDIw为11.63 mGy.当NI由10提高到20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84,P<0.01);重组图像评分不随NI的增加而降低(H=0.29,P>0.05).第1组中NI分别为10、13和16时,CTDIw平均降低了35.O%、52.1%和77.9%;第2组中CTDIw平均降低了56.8%.结论 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兼顾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式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胸部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连续胸部改良式CT增强扫描的病例 12 5例。所有病例在正位定位像上可发现明显的病变。全胸增强扫描前均在病灶中心层面平扫 1~ 3层 ,增强螺旋扫描后再在病灶相应层面加做延迟 2~ 5min的扫描。分析胸部病变改良式动态增强的CT诊断结果 ,与病检结果进行对照 ,以及改良式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胸部病变诊断的价值。结果 :CT诊断的 12 5例病例 ,除 4例肺癌无法获得病检外 ,116例诊断正确 ,另 5例误诊。误诊主要在于病变自身特殊的病理结构所致 ,而与使用的这种增强扫描方法关系不大。结论 :胸部改良式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胸部病变的正确诊断有很大帮助 ,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94例持续房颤患者,47例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另外47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设备采用第二代双源CT.以冠状动脉段为基础评价图像质量,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组可诊断的血管段为99.5%(604/607),回顾组为97.7%(570/584),前瞻组显著高于回顾组(P<0.001).以患者为基础,前瞻组43例(92%)为可诊断,回顾组29例(62%)为可诊断病例.有效辐射剂量在前瞻和回顾组分别为(4.15±1.78)mSv和(12.15±5.38)mSv,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序列扫描降低辐射剂量66 %.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于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颅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CT检查方发现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犤1犦。本院自1993年6月~2000年5月,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2~70岁,平均41.2岁。本组病例中车祸伤20例,后仰跌倒伤3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损伤1例。伤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手术后意识障碍好转后又恶化,减压窗膨张力高等,临床表现为CT扫描复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脉冲(ECG-Pulsing)技术和Mindose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按照不同扫描方法随机将拟行双源CT扫描的1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标准组49例采用标准的ECG-Pulsing扫描,优化组87例采用优化后的ECG-Pulsing条件合并Mindose技术扫描。记录扫描后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扫描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评分。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优化组CTDIvol值及ED值明显低于标准组(42.82±18.00mGy vs64.86±10.63mGy,11.72±5.16mSv vs17.26±3.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5、t=-7.575,P<0.01),平均剂量降低约33.41%。标准组和优化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0.38分vs3.60±0.24分,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应用ECG-Pulsing合并Mindose优化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低剂量CT扫描对眼眶部外伤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不同低剂量CT扫描对眼眶部外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8例眼眶部外伤患者分为 4组行不同低剂量 (10mA组 4 0例、2 0mA组 30例、30mA组 4 8例、5 0mA组 30例 )CT扫描 ,并对每例患者选取晶状体视神经层面常规剂量 (10 0mA)CT扫描 ,比较该层面二者的图像质量、眼眶部外伤病变的显示和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低剂量 (10mA、2 0mA)CT扫描图像质量以差的为主 ,不能显示球内小血肿。低剂量 (30mA、5 0mA)CT扫描图像质量以较好为主 ,对眼眶外伤病变的显示与常规剂量 (10 0mA)CT扫描相同。结论 :低剂量 (30mA)CT扫描可以用于诊断眼眶部外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