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两种止血方法临床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合适的动静脉内瘘止血方法,减少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对32例血透患者分别采用弹力绷带方法和布胶布法结合弹力绷带法压迫止血,并对两种不同止血压迫方法对止血时间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布胶布结合弹力绷带法压迫止血时间短,引起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针眼渗血、皮下血肿,肢体麻木、内瘘堵塞)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布胶布结合弹力绷带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迫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术后患者2种压迫止血方法 做对比,观察其止血效果(卧床时间)及不良反应(腰背部酸痛、尿潴留、穿刺处皮下渗血、血肿等并发症).方法 将125例DSA术后患者分为动脉压迫止血器60例为观察组,使用传统绷带或自粘弹力绷带法65例为对照组,分为不同时间不同制动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6~8 h,解除压迫后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0例、尿潴留0例、穿刺处皮下渗血2例、血肿0例,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12~24 h,解除压迫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48例、尿潴留16例、穿刺处皮下渗血10例、血肿5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DSA术后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囊式创口贴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例患者统计10次止血结果,分别为观察组5次、对照组5次,共400例次。观察组采用局部压迫法,使用气囊式创口贴止血;对照组采用环形压迫法,应用传统弹力绷带加纱布块方法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和舒适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式创口贴的局部压迫法在止血时间、舒适度和减少内瘘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桡动脉穿刺术后两种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国内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6篇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017例患者分别采用动脉压迫器与弹力止血绷带的术后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临床对照研究中,桡动脉压迫器降低皮下渗血与血肿率的效果明显(OR=0.30,95%CI 0.08~0.43,P<0.05);桡动脉压迫器降低术后肢体肿胀率的效果明显(OR=0.14,95%CI 0.10~0.19,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器相对于传统的弹力绷带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尤其是降低皮下渗血与血肿以及预防术后肢体肿胀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结束时,观察应用压力止血贴的局部压迫法和应用弹力绷带的环形压迫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后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名MH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局部压迫法,具体使用压力止血贴止血,对照组采用环形压迫法,具体采用传统弹力绷带加纱布块方法止血,每名患者分别统计25次止血结果,共2000例次,最后对患者进行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止血时间分别为(4.0±1.34)min比(50.25±17.21)min,T检验t值为-16.948,P值为0.00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的皮下渗血发生率分别为0.4%(4/1000)和1.6%(16/1000),Fisher精确检验P值为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1%(1/1000)和1.1%(11/1000),Fisher精确检验P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5%(1/40)和17.5%(7/40),Fisher精确检验P值为0.05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舒适度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60.5和20.5,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压力止血贴的局部压迫法较采用弹力绷带的环形压迫法,在止血时间、舒适度和减少内瘘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和旋钮式压迫止血法对动静脉内瘘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效果,以期为动静脉内瘘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人50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例病人从受试日开始往后的20次下机止血压迫方式进行干预,共1 000例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弹力绷带环扎法,试验组使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法,比较两种方法对于内瘘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止血后出血量、病人满意度及针眼渗血、皮肤淤斑、纱布块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病人使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使用弹力绷带环扎法进行止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纱布卷指压止血法在血液透析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纱布卷加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观察组采用纱布卷指压止血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纱布卷指压止血法可有效缩短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止血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护动静脉内瘘,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桡动脉压迫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佩兰  陈晓宇  王美兰 《护理研究》2007,21(34):3162-3163
[目的]为了观察压迫型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与所有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病人进行术前谈话,将60例同意使用新方法用YM-RAO-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的病人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意使用传统方法用弹力粘贴固定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压迫部位远端肿胀、麻木、发绀、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两组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肢端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操作简便,安全舒适,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10.
桡动脉压迫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观察压迫型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与所有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病人进行术前谈话,将60例同意使用新方法用YM-RAO—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的病人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意使用传统方法用弹力粘贴固定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压迫部位远端肿胀、麻木、发绀、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两组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肢端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操作简便,安全舒适,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恰当的拔针顺序,减少内瘘并发症,为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80例内瘘穿刺后应用不同拔针顺序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观察。密闭式回血下机后,一种方法是根据过去传统经验先拔动脉穿刺针,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先拔静脉穿刺针。对两组动静脉内瘘的止血按压时间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先拔静脉穿刺针组在止血按压时间(9.47min)、穿刺点出血量(0.23m1)方面优于先拔动脉穿刺针组(19.87min、4.8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01,1.901;P均〈0.01)。(2)先拔静脉穿刺针组皮下血肿、渗血的发生率(0.oo%,10.50%)低于先拔动脉穿刺针组(3.00%,3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6.98,84.25;P均〈0.01)。结论先拔静脉针更能达到有效止血目的,从而避免内瘘因压迫不当而出血及渗血,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更好地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最佳止血方法和时间.方法 将146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用日本生产的瑞翁牌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止血.B组用法国优格公司(GRUO)生产的优力舒牌弹力绷带“8”字型包扎止血.观察两组止血方法术后疼痛、出血、血肿、肿胀麻木、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率发生情况和止血时间的长短.结果 B组弹力绷带包扎组术后疼痛、出血、血肿、肿胀麻木、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止血时间均延长至24小时为最佳.结论 弹力绷带包扎止血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更安全舒适,并且经济适用.延长压迫止血时间能明显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3.
沈娴  苏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68-69,73
目的寻找能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疼痛并减少对动静脉内瘘管损伤的穿刺方法。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血透室100例使用前臂动静脉内瘘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第1次采用常规法(针尖斜面朝上,进针角度为15°~25°)穿刺,第2次使用改良法(针尖斜面向右旋转45°,进针角度为35°~45°)穿刺,观察两种穿刺方法患者的疼痛程度、压迫止血时间、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及每分钟血流量。结果患者改良穿刺法痛觉评分为(2.30±0.27)分,常规穿刺法痛觉评分为(3.92±0.3)分,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静脉内瘘管使用时间越短的患者对于使用改良穿刺法减少穿刺疼痛的效果越明显(P<0.05);穿刺点渗血次数、压迫止血时间改良法明显少于常规法(P<0.01),每分钟血流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能明显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疼痛及对动静脉内瘘管的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2种常用的加压包扎法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术后穿刺局部的负性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加压包扎法来减少穿刺局部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所有入选患者TRI术后均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按方便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0例。 A组采用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B组采用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加压包扎法。分别观察两组加压包扎法穿刺处出血发生率、穿刺处皮下血肿发生率、穿刺处周围皮肤压力伤及穿刺处疼痛程度。结果2种加压包扎法在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方面P值>0.05,无差异;穿刺处皮下血肿发生率一致,无差异;与A组相比较,B组穿刺处周围皮肤发红、瘀斑和水疱发生率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5、<0.025、<0.00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较,B组无痛及轻微疼痛发生率降低,但中等疼痛和强烈疼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005、<0.005、>0.05、>0.1。结论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加压包扎法对穿刺局部的负性影响小于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向心性动静脉内瘘穿刺法预防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九江市中医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新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和对照组(采用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使用新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机率。结果使用新动静脉内瘘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心性穿刺法。结论向心性穿刺法能够降低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静脉内瘘及静脉穿刺针固定方法,以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及静脉穿刺针眼渗血、滑针、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动脉压i岛、糖尿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渗血、滑针、血肿并发症的老年患者16例,将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先后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和常规胶布加弹力绷带固定法。每人每种方法各观察3个月624次,共1248次由专职透析护士按标准化操作。比较2组透析过程渗血、滑针、血肿的发生率。结果常规固定法并发症发生率为7.21%,常规加绷带固定法渗血、滑针、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加绷带固定法能有效预防透析过程动静脉内瘘和静脉渗血、滑针、血肿等并发症,减少血管损伤,操作简便,能显著减少护理工作量和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止血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需经股动脉行肝脏介入治疗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绷带沙袋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股动脉途径行肝脏介入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皮下瘀斑、皮肤水泡及破损。两组患者在止血时间、制动时间、术后护理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皮下瘀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是值得推广的方法,但要注意预防穿刺处皮肤发生水泡和破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双向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对我院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应用单向回血与双向回血两种不同方法,观察回血时间、回血过程中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穿刺针眼部位渗血、血肿、动脉瘤等项目。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血滤器凝血程度项目无明显差异(P〉0.05),在穿刺针眼处渗血、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双向回血法降低了内瘘局部血液粘稠度,减少血肿及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