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中医虽无“重症肝炎”这一名词,但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就提出了治疗黄疸的多种治则和方药。仲景所述的发黄或黄疸,虽包括广泛,但其中的治则和某些方药对本病却是适宜的。此后,在《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医宗金鉴》等著作中,对本病的证治均有详细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内为热毒所致,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  相似文献   

4.
黄疸一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诊断依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黄、阴黄两型。笔者自1998年至今,诊治黄疸病数例,随症加入附子、丹参,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有黄疸、胁痛、肝脾肿大和腹胀等证。在我诊治的急性肝炎患者中,除见上述证候外,大多还伴有盗汗现象(包括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此症因文献较少谈及,且与《伤寒论》中“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之论有出入,故特提出以资参考。《临证指南医案·汗门》谓:“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盗汗  相似文献   

6.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本文对其书名的翻译做一些探讨。1翻译的形式与实质中医翻译难,要实现翻译上的等值更是难上加难,为了避免在翻译中犯“译而不译”的错误,即只达到形式等值,实质并不等值,在翻译之前必须先了解“伤寒”和“杂病”的确切含义。《伤寒杂病论》书中所指的伤寒不同于西医传染病学中的伤寒,将西医中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伤寒、副伤寒或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误译为中医的伤寒是日本译者在当年西医东进时犯的错误。《素问·热论》明确定义“今乎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说:“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8.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9.
喻嘉言在他的《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难》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圣贤示人,略举其端而已。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在《黄帝内经》中,己经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初步基础。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使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将黄疸一症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阳黄范围,《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说明本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笔者应用健脾利  相似文献   

11.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两大类型。急性黄疸肝炎属中医的“阳黄”范围,无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胁痛”、“郁症”、“肝胃不和”、“积聚”的范围。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就对“黄疸”有所论述,如“目黄者曰黄疸”。并对病因提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瘴  相似文献   

13.
<正> “真气”一词,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常用术语。关于“真气”的函义,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篇中有所论述。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前论是以词解词,后论是言真气的生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黄疸也称黄癉,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是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若仅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内经》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癉。”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明确指出“目黄者,日黄疸”。黄疸病的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黄疸、谷疸、酒  相似文献   

15.
1982年10月在河南南阳召开的“仲景学说学术讨论会纪要”说:“《伤寒杂病论》不仅填补了《黄帝内经》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不足,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历代医学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无不受到仲景学说的影响”,“直到今天,它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经验,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既然“《伤寒杂病论》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今天研究中医诊治癌瘤,为什么不应  相似文献   

16.
黄汗辨疑     
黄汗一证,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因其具有独特的“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而命名;以状如风水,身面肿而列为水气病的一个类型。此病自仲景提出后,至随唐《诸病源候论》[1]、《千全方》[2]把黄汗列为黄疸之类以来,古今诸家多从其说,至余无言更强调说:“总之汗液之黄,乃胆汁为之,是可断言者,不能以其云‘汗出入水得之’,而即谓为非黄疸也”[3]。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虽把黄汗列在“汗证”之中,而病机仍认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19.
<正> 桂枝加大黄汤是《伤寒论·太阴篇》中的一张方子。该方是由桂枝汤原方倍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原方为二两,约合现代6克)而成,用以主治太阳病误下后,所出现的“太阴大实痛”之证。关于“太阴大实痛”一证,历代不少注家都认为是“阳邪初陷太阴”,胃肠中有宿食、粪便所致。因此,也就把该方看成了是表里两解的方剂。近阅李克绍编著的《伤寒解惑论》一书,其中对此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根据原文和该方的证治,分析了“太阴大实痛”并不同于“阳明病胃家实”,  相似文献   

20.
蛋白尿是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古籍中无此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医的精和西医的蛋白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此中医的“水谷精微”和西医的蛋白概念相似。蛋白尿会使人体蛋白丢失,“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以蛋白尿可归于中医的“精气下泄”、“虚劳”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