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 ,我们对经内镜治疗后的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患者再予中药灌肠治疗 ,对防治息肉再复发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 15 1例均为我科 1997~ 2 0 0 2年收治的住院病人 ,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腺瘤性结肠息肉。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中药灌肠组 (治疗组 ) 76例 ,其中男 39例 ,女 37例 ;年龄最大者 67岁 ,最小者 35岁 ,平均 5 2 7岁 ;病程最长者 13 5年 ,最短者 1年 ;首次经内镜治疗 4 8例 ,两次以上经内镜治疗 2 8例。对照组 75例 ,其中男 33例 ,女 4 2例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38岁 ,平均 5 5 3岁 ;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07年8月~2012年7月对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后定期复诊肠镜同时行内镜下直肠息肉电灼切除。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82±42)min,出血量(180±65)mL,肠功能恢复时间(72±21)h,住院时间12~17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排便3~8次/d,无息肉癌变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电子结肠镜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结肠镜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在电子结肠镜引导下对息肉多发结肠肠段定位,运用腹腔镜游离肠段,在体外施行切除吻合。结果本组平均切除1~2个肠段,每个肠段解剖出2~14枚腺瘤性息肉,共解剖出103枚息肉;术后平均6d出院;随访8个月无复发。结论联合腹腔镜电子肠镜肠段切除术,定位准确,切除彻底,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轻,是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原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因后来发现消化道其他部位也可有息肉,有些病例同时合并有肠外病变,故逐渐易为现名。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因此本病一旦作出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现结合我院收治的17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1979~1998年收治的FAP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1~49岁(平均23.8岁)。良性13例,年龄11~31岁(平均19.6岁),癌变4例,年龄23~49岁(平均37.8岁)。13例有明确家族史。家系调查发现,1个家系中存在2个患者的有4例,3个患者的有3例,4个患者的有1例,5个患者的有2例,6个患者的有2例,7个患者的有1例。其中6个家系中7人已死于息肉癌变。息肉分布全消化道者2例,结肠、直肠及末段回肠者1例。结肠、直肠者14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44例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首次肠镜复查结果分为再发组(n=168)和未再发组(n=76),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生化指标、息肉特征、手术方式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结肠息肉切除后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44例患者再发168例(68.9%),再发组年龄(60.17±10.54岁)、息肉数目[3(2,5)个]大于未再发组[56.30±11.08岁、2(1,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58岁、息肉数目≥3个、息肉分布于全结肠、多部位息肉及癌前息肉比例(71.4%、58.3%、60.1%、54.8%、63.7%、75.6%)均高于未再发组(48.7%、42.1%、34.2%、30.3%、42.1%、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1.08(0.90,1.31)mmol/L]低于未再发组[1.21(0.96,1.40)mmol/L](U=-2.321,P=0.020),息肉分布于右半结肠比例(19.0%)低于未再发组(31.6%)(χ2=4.647,P=0.031)。男性(OR=2.375,95% CI:1.222~4.616,P=0.011)、年龄(OR=1.036,95% CI:1.007~1.065,P=0.013)、息肉分布于全结肠(OR=2.009,95% CI:1.039~3.886,P=0.038)是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年龄较大、息肉分布于全结肠的患者更易在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到2012年共收治住院的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对照初梗死患者402例进行比较,分析再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结果:再梗死组发生心绞痛的为49例,占最大比例,这类患者在初梗后,多数未长期系统的服务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干预;对照组有93例发生心绞痛,二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梗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发生再梗的机率比较大;可将梗死后心绞痛作为预测再梗死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例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血便(44.0%),腹痛(40.0%),大便性状改变(25.0%),腹胀(18.0%)和腹泻(17.0%)等;腺瘤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44.9%)和管状腺瘤(32.1%)为主;肠外表现包括硬纤维瘤3例,骨瘤2例,脂肪瘤1例;伴发胃息肉47例,病理类型多为胃底腺息肉(34.0%);伴发十二指肠息肉18例,十二指肠降部多发(61.1%);21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中位年龄为39.6岁,直肠部位多发;将癌变与未癌变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现为血便及腹痛等,癌变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发病年龄、腺瘤数目直径及病理类型。病理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为主。目前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仍是治疗FAP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患者选择何种术式,均需严格内镜下随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发病、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FAP均发生癌变,Dukes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例。FAP的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全身肿瘤部位、大小范围、有无癌变等情况而个别选择。结论FAP是临床较少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散发及临床特殊性,对其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诊治的观点也没有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2004年11月24日收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理肠汤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服健脾理肠汤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中医证候评分、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的息肉复发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患者纳入研究。(2)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7.1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术后半年及1年,治疗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在术后1年的改善作用均较术后半年明显(P<0.05);而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虽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术后半年的大便性状外,治疗组对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半年及1年,2组患者的腺瘤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腺瘤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在减少腺瘤数和缩小腺瘤平均直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5)术后半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4.3%、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6%、10.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肠汤在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贴敷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2组患者WOMAC各项积分及总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WOMAC各项积分及总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KOA效果较好,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临床资料。结果:42例结肠镜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均成功切除,治疗后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中出血,内镜下多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在术后8h便血,结肠镜下予以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出血停止,1周后治愈出院。结论:结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安全,无大出血、穿孔及死亡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药组。常规治疗组46例,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针药组47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共治疗1周。采用临床有效率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药组的总有效率达91.5%,并且针药组在肛门排气排便、解除禁食的时间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结论:电针能缩短病程,并能快速地改善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复发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梗阻、生长方式、化疗与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相关 (均为P <0 0 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按作用强度Dukes分期、梗阻、术后化疗依次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梗阻、术后化疗为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独立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柴芍四金汤预防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病例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柴芍四金汤,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次,3次/d,2组均连续药物治疗6月,观察术后2周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指标、术后半年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纳差)及术后6月、12月、18月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6月、12月及18月结石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纳差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在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柴芍四金汤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且能改善胆总管结石引起的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60名,随机分为吡柔比星组和吡柔比星+甘露聚糖肽组,每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后对患者一年、两年及三年内癌症复发率、不良反应,采用ELISA法检测对尿液中IL-8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治疗一年、两年及三年内,吡柔比星+甘露聚肽糖联用组的复发率均低于吡柔比星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第一、二次灌注后,联用组IL-8含量与吡柔比星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治疗前(P<0.01);第三、四、五次灌注后联用组IL-8含量与吡柔比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治疗前比较更低(P<0.01)。3)与吡柔比星组比较,联用组尿频/尿急、血尿发生率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用组恶心呕吐、尿常规异常发生率低于吡柔比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腹泻、低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显著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不良反应,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尿液中IL-8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WOMAC各项评分(疼痛评分、僵硬评分、日常活动功能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WOMAC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5.7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疗效确切,且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理疗治疗,包括牵引、超短波及TDP照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SA积分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优于常规理疗。结果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且优于常规理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序列软件生成60个随机序列数,60例风寒外袭型面瘫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次从前至后取用随机序列数,奇数者为电针组(A组),偶数者为电针配合皮内针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电针常规治疗,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皮内针治疗。以面瘫House-Brackmann(H-B)评分表和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A组临床痊愈8例,B组12例,两组临床痊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