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qd口服,强化组加用瑞舒伐他汀20mgqd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普通组更明显(P〈0.05);强化组斑块面积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普通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和IMT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强化组斑块面积和IMT较普通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强降脂作用,通过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从而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阻断并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Wu J  Wu G  Wang MP  Liu DL  Hu ZJ  Xu G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1):2215-2217
目的:观察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长效降压药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MT)的作用。方法:151例轻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50例用10mg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61例用20mg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第3、6、6、12个月IMT、血管舒张功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变化。结果: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颈动脉IMT减少(P〈0.01);(2)血管舒张功能改善(P〈0.01);(3)10mg阿托伐他汀组LDL-C下降30%,20mg组LDL-C下降40.48%(P〈0.01)。结论:10或20mg阿托伐他汀能够延缓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强化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舒降之(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经颈动脉彩超发现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的高脂血症患者42例,给予舒降之(辛伐他汀)降脂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经8周的降脂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血流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应用舒降之(辛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在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的同时,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保护内皮功能,抑制病变部位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脉血康胶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清hs—CRP、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血脂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挥协同作用。在抗炎、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较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栾艳霞  郭战利 《中外医疗》2009,28(25):180-180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h-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在UAP中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CHD)病人106例及健康正常查体人员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血清h-CRF、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洲定IMT检查。结果血清h-CRP在UAP组、SAP组比对照组高,P〈0.01。UAP组IMT(1.16±0.05)mm明显比对照组(O.71±0.02)mm增厚,差异有显著性(t=57.29,P〈0.01)。UAP组IMT在降脂治疗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降脂治疗12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UAP中存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障碍,且两者呈正相关,IMT可作为UAP预后判断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测定,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24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结果相关参数对照组与其他3个观察组相比IMT显著低(P〈0.01),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最高,但三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脉斑块与颈动心脑血管事件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2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60例)和治疗组(常规降压+洛伐他汀治疗,6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两组无明显差异。洛伐他汀治疗组血浆总胆目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脂(T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斑块2、3级显著减少(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联合洛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分别测定hs—CRP、ET-l,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在糖尿病组中,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IMT〈1mm组(P〈0.01)。结论: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P〈0.05);TC、TG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脉通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从高血压或高血脂患者中检测出77例颈动脉硬化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血脉通颗粒10 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舒降之20 mg,每晚顿服、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增厚的颈动脉内膜中层与斑块消退的情况、血脂变化、MDA、SOD、MMP-1及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未进一步发展,斑块有所消退,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TG、LPa、ox-LDL、MD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均有明显降低,HDL-C、SOD升高明显,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脉通颗粒可有效调控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勃龙长期治疗(2年)对绝经后妇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 DL)、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颈动脉和椎动脉IMT的影响。方法有更年期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勃龙2.5 mg/d)和对照组。替勃龙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血脂、ox-L DL、NO、ET-1及颈动脉IMT,颈动脉、椎动脉的RI。结果129例完成观察和治疗。替勃龙治疗2年后血TC、ET-1显著降低(P〈0.05),LDL-Ch、ox-L DL、Lp(a)极显著降低(P〈0.01),HDL-C略有降低(P〉0.05),NO显著升高(P〈0.05)。替勃龙治疗2年CCA的IMT下降26.7%(P〈0.01)。CCA的RI从(0.72±0.06)下降到(0.68±0.06),ICA的RI从(0.59±0.05)至(0.56±0.05),VA的RI从(0.66±0.06)下降到(0.62±0.04),P〈0.05。ECA的RI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替勃龙对绝经后妇女动脉内膜具有保护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用自拟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与用降糖舒治疗的100例做对照,30d为1疗程,2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两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尿糖明显降低(P<0.01,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降脂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66%。结论: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OS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收治的单纯COPD患者72例以及单纯OSAS患者60例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彩超检测OS患者IMT.对OS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联合运动训练,比较各组间及OS患者治疗前后的ET-1、NO浓度、IM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OS组患者的ET-1水平明显高于OSAS组和COPD组,NO水平明显低于OSAS组和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SAS组和CO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HI的OS患者中ET-1水平比较,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水平比较,三组均有明显差异,重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患者治疗后的ET-1、IM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内皮功能紊乱且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厚,较单纯COPD、OSAS患者ET-1、IMT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OS患者经无创呼吸机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内皮功能紊乱可改善,并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内分泌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T2DM患者共60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将其分为三组:IMT正常组(IMT〈1.0 mm)20例、IMT增厚组(1.0 mm≤IMT≤1.2 mm)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IMT〉1.2 mm)20例。同时从健康查体者中选取20名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均晨起空腹,记录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体重指数。口服75 g葡萄糖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采空腹静脉血10 ml,测定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脂及血清IL-10浓度。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即使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IMT值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血清IL-10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并且在三组不同IMT的T2DM组,IL-10水平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与IMT、BMI、WC、FBG、HbA1c、TC、TG、LDL-C及HOMA-IR呈负相关,其中与IMT的相关系数最高(r=-0.74,P〈0.0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0水平下降、病程、TG升高、HbA1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与颈动脉IMT呈明显负相关,提示IL-10降低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及辛伐他汀保护血管作用的机制。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69例,其中单纯T2DM组(A组)34例,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组(B组)35例,并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血清CRP水平,并观察辛伐他汀治疗A、B组前后CRP、血脂的变化。结果: A组和B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C组(P<0.05和P<0.01),B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1)。血清CRP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C-HDL)呈负相关关系(P<0.01)。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RP、TC、LDL和ox-LDL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的检测对监测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辛伐他汀通过抗炎、抗氧化及调脂作用而发挥其对T2DM大血管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薛莉  史铁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46-647,67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及3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从斑块类型的构成来看,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FMD及NID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1=-0.523,P〈0.02;r2=-0.57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CD8+记忆性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雌性10周龄未发生糖尿病NOD小鼠随机分为2组(n=5):ox-LDL组及对照组.断颈处死各组小鼠磁珠分离脾脏CD8+T细胞体外培养(IL-2),ox-LDL组加入ox-LDL 30μg/mL体外刺激24 h,ox-LDL未处理组作为对照组.24 h后分离细胞.体外实验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以下指标:胞内CD8+IFN-γ+确定胰岛β细胞特异性杀伤性CD8+T细胞的比例;细胞表面分子CD8、CD44、CD62L确定CD8+记忆性T细胞的不同亚群分化;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CF-1及STAT-3的活化确定关键性转录因子的作用.体内实验中,将各组CD8+记忆性T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移植给未发病NOD小鼠,同时设立未移植的模型对照组,每5 d检测血糖1次,监测小鼠的血糖改变及生存率.结果 相比对照组,ox-LDL(30μg/mL)作用24 h后,胰岛β细胞特异性杀伤性CD8+T细胞活化减少[(0.7±0.03)%vs(2.7±0.14)%,P<0.01],记忆性T细胞中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形成数目减少[(10.3±0.71)%vs(30.3±1.36)%,P<0.01],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增加[(72.3±3.8)%vs(55.1±2.61)%,P<0.05].T细胞转录因子TCF-1及p-STAT-3活化的也受到抑制[TCF-1:(14.5±0.82)%vs(34.2±1.23)%,磷酸化STAT-3:(3.3±0.12)%vs(22.1±1.1)%,P<0.01].T细胞移植给未发病NOD小鼠后,ox-LDL处理组小鼠血糖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生存率提高(P<0.05).结论 ox-LDL干扰记忆性CD8+T细胞核转录因子TCF-1活化及STAT-3的磷酸化,抑制长效杀伤作用的效应性和记忆性CD8+T细胞形成,诱导干细胞样记忆性CD8+T细胞形成,从而阻止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及□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调脂治疗的颈动脉超声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HDL-C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及RI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