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明第  肖亦敏  薛松 《上海医学》2003,26(3):186-187
目的 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评价其疗效。方法  2 0 0 2年4~ 7月 ,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5例 ,其中单侧双向格林分流术3例 ,双侧双向格林分流术 2例。术前患者均经血气分析、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氧饱和度为 (78.7± 3.0 ) %。结果 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 ,均顺利出院。术后血氧饱和度升高至 (93.9± 0 .9) % ,紫绀症状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住院费用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动脉瘤囊-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9年8月45例主动脉手术,其中应用主动脉瘤囊-右心房分流术 18 例.总结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发生率.结果 与未分流术组病人相比,除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二次开胸率外,分流术组病人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2例,其中16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格林术,6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术。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0.72±0.04,术中肺动脉压为14.1±2.5 mmHg。结果全组无死亡,术中腔肺转流时间34±12 min,术毕经皮血氧饱和度升高至0.89±0.03,术后肺动脉压16.1±3.2 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192±68 ml,呼吸机辅助时间12±5 h,ICU监护时间21±13 h,住院时间14±5 d。术后2例出现乳糜胸,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建立足够大的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口、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近、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1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 (Glenn术 )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体会。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3年8月 ,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19例行双向Glenn术。其中 17例建立上腔静脉 -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Glenn术 ,2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Glenn术。结果 :全组无住院死亡 ,术后并发乳糜胸 1例 ,远期无肺动、静脉瘘发生 ,动脉血氧饱和度从术前 ( 78± 11) %上升至术后 ( 92± 6) % ,活动耐力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下行Glenn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在吻合口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 ,可获得良好的吻合口通畅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术后处理和疗效。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6例。3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临时转流,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封闭近心端,不阻断肺动脉的情况下应用可吸收线端侧吻合远心端与右肺动脉,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3例利用双上腔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腔肺分流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缩短,不用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5~45h,肺动脉压由术前的(15.20±3.34)mmHg升高到(18.40±4.67)mmHg,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SO2)由术前0.76±0.06升高到0.92±0.04,胸液量130~640ml。结论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需在体外循环(CPB)的支持下进行。不同部位的胸主动脉瘤,手术方式各不相同,CPB方法也不相同。与常规心脏外科的CPB相比,胸主动脉瘤的CPB灌注技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在手术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院近2年收治胸主动脉瘤3例,均在不同的CPB方法下施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肺分流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48例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年龄5个月~29岁,体重7~51kg,气管插管全麻,采用中小剂量芬太尼(15~20μg/kg)维持麻醉,必要时辅以低浓度的异氟醚吸入,术中通过及时补充血容量,预见性处理循环变化,及时行上腔静脉引流等方法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死亡1例,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SpO2由术前(75.67±11.08)%升到(89.53±6.56)%,均于术后24h内脱离呼吸机,所有患者呼吸支持时间、输血量、术后胸液量、ICU停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同期体外循环CPB组(P<0.01)。结论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术中维护心血管功能稳定和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加强血液保护、脑保护是术后迅速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性损伤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右心衰竭的主要原因,一些严重患者往往很难脱离体外循环机。膜式肺单泵驱动延长部份心肺转流可以减轻右心前负荷,维持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是一种治疗术后右心衰竭的机械辅助循环方法。本文报道了2例术后右心衰竭患者,使用部份心肺转流治疗分别长达5天和7天,最终康复。  相似文献   

10.
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3例不同病种的患者以不同的转流途径进行密闭式体外循环所取得的经验。其中各种肝脏病变行肝移植术156例,全身肿瘤病变行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治疗(EWBH)98例,心脏手术后左心转流2例,外科手术辅助循环3例,体外膜肺氧合疗法(ECMO)4例。分别采用股静脉、门静脉-腋静脉切开置管转流,左(或右)心房-主动脉插管或左心室(或降主动脉)-股动脉插管转流,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双侧股静脉)经皮穿刺置管转流的方法。结果 全组除ECMO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心脏功能仍不能恢复,停机后死亡外,其余260例患者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机器故障及体外循环意外,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 密闭式体外循环目前更多地应用在非心脏手术,它改变了传统的体外循环管理模式,离心泵在密闭式体外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密闭式体外循环结构简单,安装快捷,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密闭式装置预充量少,血液稀释少,肝素用量少,可作长时间转流。采用经皮穿刺的静脉插管可减少损伤,术后处理方便。密闭式体外循环可在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成形修补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5月,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修补术6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15~49岁,平均26.4岁,关节镜下判断盘状半月板形态、损伤范围及撕裂类型,水平裂患者采用Inside-out缝合法修复,纵裂患者采用Meniscal Fastener缝合法修复.术后采用Barrett标准评价手术成功率,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4~38个月,Lysholm 评分,术前61~72分,平均(63.2±5.9)分,术后81~93分,平均(88.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标准评价手术成功率为95.2%.结论 关节镜下成形修补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效果良好,可作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7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例,出现并发症2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现并发症的20例患者中,胆管损伤9例(45.0%),胆汁漏4例(20.0%),术中出血和肠管损伤各2例(10.0%),胆管残余结石、恶心呕吐和肩部疼痛各1例(5.0%).结论 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一旦操作出现困难,应及时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的有效剂量.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n=31)罗哌卡因13.5mg,B组(n=30)罗哌卡因15.0mg,C组(n=28)罗哌卡因16.5mg和D组(n=31)罗哌卡因18.0mg.比较观察不同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维持及恢复的异同、最高阻滞平面、术中麻醉质量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B~D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Bromage恢复为 0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患者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的有效剂量为15.0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华佗夹脊穴刮痧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疼痛型亚健康状态疼痛程度积分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疼痛型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华佗夹脊穴刮痧.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各种疼痛程度积分减低,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佗夹脊穴刮痧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疼痛型亚健康状态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经超声引导引流胸腔积液和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胸腔积液46例和胸腔积血7例患者采用床旁超声引导进行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抽液及引流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引流成功,无并发症发生,肺部受压迫的呼吸困难症状均缓解.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经床旁超声引导行胸腔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面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等.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分析并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结果 所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度为96.4%(137/142),特异度为96.8%(274/283),阳性预测率为93.8%(137/146),阴性预测率为98.2%(274/279).结论 双源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7.
黄芪甲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内标法和柱前衍生法测定黄芪甲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HPLC-ELSD内标法和柱前衍生法测定黄芪甲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对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及不同批次产品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 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采用柱前衍生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均好于HPLC-ELSD内标法.结论 采用柱前衍生法测定能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证实为DAI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以及MRI和CT检查资料.结果 对34例DAI患者行头颅CT检查和早期MRI检查,临床表现为池受压变小或者闭塞,弥漫性脑肿胀、脑实质出血灶25例;直径<2.0cm,呈现斑点状,位于基底节区与皮髓质交界以及脑干、小脑等主要部位有18例;出现硬膜外出血并发症患者5例,出现颅骨骨折3例,硬膜下血肿4例.6个月后,良好15例(44.12%),中残11例(32.35%),重残5例(14.71%),植物生存2例(5.88%),死亡1例(2.94%).结论 CT诊断具有局限性,应用MRI进行准确、合理的诊断对DAI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于临床治疗的定位,可提高DA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的因素,为辐射剂量控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注射速度4.5mL/s;治疗组患者给予7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注射速度5mL/s.结果 在动脉根部及冠状动脉增强效果方面,观察组的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回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增强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动脉主要分支近段及远段强化效果方面,观察组的主动脉根部、主动脉根部、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远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强化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前降支远段及回旋支远段增强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注射剂量优化方案是可行的,在诊断中给予7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同时注射速度5mL/s的优越性明显,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妇科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2例及确诊为其他卵巢良性囊肿患者2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自然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是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是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的育龄妇女更易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