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50例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170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8.0%。肺部感染患者与肺部非感染患者合并误吸、呼吸机使用、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手卫生状况和胆碱酯酶活性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误吸、呼吸机使用和手卫生以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是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误吸和手卫生以及呼吸机使用与胆碱酶活性降低均是影响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依据危险因素制订控制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抢救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1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者,早期使用机械通气配合综合药物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能及时纠正呼吸衰竭并顺利脱机,全部治愈。机械通气并发症轻且易克服。结论:机械通气配合综合药物治疗抢救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正>100例患者中经口服中毒者97人,呼吸道及皮肤吸收者3人;男24人,女76人;年龄16-72岁,平均34岁;以年轻女性口服口中毒较多。  相似文献   

4.
徐牧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901-1901
重症有机磷中毒可因呼吸肌麻痹、肺水肿、呼吸中枢抑制而造成呼吸衰竭,针对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们自2004~2007年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5例,及时行机械通气抢救成功3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常见 ,病死率高达 5 0 %~70 % ,呼吸衰竭是有机磷农药中毒致死的首要原因 ,因此 ,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院ICU自 1999年 2月起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 12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2例病人均是ICU收治的急性重度中毒病人 ,其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6~ 42岁。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诊断参照文献标准[1] ,均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 ,呼吸浅表 ,口周紫绀 ,呼吸运动不协调 ,意识恍惚甚至昏迷 ,血气PaO2 <7.8kPa,PCO2 >6 .6 5kPa。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纳洛酮 (NLX)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伴急性早期呼吸衰竭的疗效 ,我们观察了 36例患者 ,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0例病人为 1 997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度AOPP伴早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诊断符合文献标准[1 ]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6例 ,男 6例 ,女 30例 ,年龄1 8~ 60岁 ,平均 2 5岁。其中甲胺磷中毒 1 4例 ,乐果中毒 3例 ,1 60 5中毒 1 0例 ,敌敌畏中毒 3例 ,氧化乐果中毒 2例 ,混合性有机磷中毒 4例。全部为口服中毒。估计服毒量均超过 30ml,服药至就诊时间 5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20例患者呼吸衰竭脱机成功痊愈出院,死亡2例;机械通气时间0.5h~7d,平均上机时间为46.0h。主要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上消化道出血、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关键,急救成功与其时机选择及合理应用密切相关,同时应重视合理使用足量复能剂,迅速阿托品化和加强气道护理。  相似文献   

8.
陈立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9(3):150-150,152
我院急诊科1998年以来,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急性呼吸衰竭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例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19~60岁,7例为口服中毒,1例经皮肤中毒。服甲胺磷4例,服敌敌畏2例,服乐果1例,1例因用敌百虫(有机磷杀虫剂)擦皮肤止痒引起中毒。口服量30~250ml,服后0.5~2h入院,经皮肤中毒者因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3d未愈,并出现头晕、昏厥入院。8例患者于入院时或入院24h内出现呼吸衰竭,其中2例入院时呼吸骤停,1例呼吸、心脏骤停。1.2急性呼吸衰竭诊断①临…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在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是急诊内科的常见急症,而呼吸衰竭则是重度有机磷中毒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达60%[1].随着机械通气(MV)技术的日趋成熟,重度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在配合综合治疗的同时,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并尽早行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越早实施成功率越高[2].2001年至今共收治此类病人50例,抢救成功45例,成功率达9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呼吸衰竭前期的血气分析资料及临床表现 ,以了解其有无特异性及是否可作为呼吸衰竭临床早期诊断和抢救的依据。方法 对 9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呼衰组 )的临床表现与确诊有机磷农药中毒未合并呼吸衰竭 162例患者 (非呼衰组 )的临床表现及血气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呼衰组在发展成为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前均先后出现一个或多个相同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如呼吸表浅、呼吸节律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双吸气、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反常呼吸、咳嗽乏力、眼球运动障碍、颈及上肢肌无力、睁眼及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昏迷等 ,虽然此时PaO2 >8kPa ,但均发展为呼吸衰竭。而非呼衰组无上述症状。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前期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 ,且特异性临床症状越多 ,病情发展为呼吸衰竭越快 ,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呼吸衰竭早期诊断和抢救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外科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作所在医院1990—2000年间共收治普胸病人20如例,术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38例,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折、肿瘤分期、术前放化疗及术前应用广谱抗菌素与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Ⅲ—Ⅳ期肿瘤、术前放化疗及术前应用广谱抗菌素的病例在病例组中的构成比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在两组中的构成比无显差异。结论:Ⅲ—Ⅳ期肿瘤、术前放化疗及术前应用广谱抗菌素与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有明确的相关性,可分别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术前对这类因素的评估和处理,有利于预防胸科术后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梗死等。国外 对此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指导临床干预。方法 结合186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以及心房大小对房颤并发梗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是房颤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对房颤并发脑梗死无显著影响。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并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可能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诱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ICU出现的40例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行气管切开而未发生肺部感染的74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诊疗护理措施,总结护理方法及要点。结果具有吸烟史、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人员年资低、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及制酸剂、多人同处一间病房等是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做好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选择高技能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9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脑电图异常93例,总异常率为94.9%,结论:脑电图是及时评估病情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IN 3901 PATIENTS WITH STROK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STROKE registriesfrom differentcountriesprovide usefulcharacteristinformationregardingstroke c mechanisms,riskfactors,management ,and morta-lityinpatientswithcerebrovasculardisease.Sincepathoge-nesisisdifferentbetween cerebralinfarction(CI)and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 ), itisreasonableto expectthatfactorsmay differamong thesestrokesubtypes.1-3Ingeneral,largestrokedatabanks can providethebestavailableinfo-rmationforstrokerelated-problems.4,5Few strokeregistrieshave evaluatedriskfactors…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124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等13个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组与无视网膜病变组比较有更长的病程,较高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t=2.369~5.870,P<0.05、0.01);糖尿病病程、糖基化血红蛋白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OR=1.157、1.471,P<0.05)。结论病程、糖基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高糖血症有助于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31例重症监护患者合并有高龄、低蛋白血症、中心静脉置管以及呼吸机使用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监护患者合并有高龄、低蛋白血症、中心静脉置管及使用呼吸机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2%、23.8%、21.4%和38.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低蛋白血症、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使用呼吸机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应进行积极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 ,分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 0 0 3年 3、4月内科 1336例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及回顾性调查。结果 :有 12 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 9.4 3% ,漏报率 11.90 %。检出致病菌 6 6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杆菌占 5 3.0 3%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 12 .12 % ,真菌 34.85 %。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道 6 5 .2 4 %、胃肠道 19.15 %、泌尿道 8.5 1%。住院 2 0~ 39天及大于 90天医院感染率增高。结论 :老年、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抗生素使用频繁患者 ,易发生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院内感染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院内感染率为37%,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为68%;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62%),其次是血液、口腔等;病原菌以细菌、真菌多见;白细胞计数<1.0×109/L的病人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0×109/L者(2χ=4.89,P<0.05),住院时间<30 d的病人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30 d的病人(2χ=8.35,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最常见部位为呼吸道,住院时间过长、白细胞数过低易增加感染机会。应加强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院内感染,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56例绝经前SLE病人(SLE组)及4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所有入选对象均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等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SLE组中有12例(21.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对照组中仅1例存在颈动脉斑块(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57,P<0.01)。与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VEGF、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而HDL水平明显降低(t=2.54~3.35,P<0.05、0.01)。SLE病人中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组的病程明显延长,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则明显降低(t=3.01~3.43,P<0.01)。结论绝经前SL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SLE病程长及高VEGF、低HDL水平可能是SLE病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