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无异位骨化、桡骨小头坏死、骨折不愈合等现象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64%。结论:针对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取的较满意的骨折复位效果,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的优点,结合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36例桡骨小头Mason分型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按Metaizeau的肘关节治疗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28例,良5例,可3例,均未发现桡骨小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也无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张同海 《当代医学》2011,17(24):66-67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与桡骨头切除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64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桡骨头切除术组36例,微型钢板内固定组28例,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微型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92.85%,桡骨头切除术组优良率55.55%,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治疗较为复杂,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能够最大努力恢复桡骨头的原始解剖形态,保证肱桡关节的完整性,减少术后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On-table重建技术配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7月一2011年12月收治MasonⅢ或Ⅳ型桡骨小头骨折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8~46岁。采用On-table重建技术与微型钢板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按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10~18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7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0.9%。解剖复位9位,近似解剖复位13例。结论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配合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MasonⅢ、Ⅳ型),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若骨折粉碎严重难以复位固定,可考虑行桡骨小头置换或切除。  相似文献   

5.
余文君 《微创医学》2008,3(2):126-127
目的 评价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14例累及桡骨头及颈部的Mason Ⅱ、Ⅲ型骨折行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14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肘关节平均评分80分(35~100分),其中优4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切开复位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果骨折粉碎严重无法固定可考虑行桡骨小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微型钢板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志展 《海南医学》2008,19(5):21-22
目的研究并分析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7年4月对23例(17例MasonⅡ、6例Ⅲ型)的成人桡骨小头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术后对23例患者进行5个月~3年的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优18例,良4例,中1例,且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桡骨小头坏死的病例。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方法简便、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Bold钉和微型钢板两种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74例,其中38例采用Bold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old钉组),36例采用微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组)。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疗效,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74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随访10.1~15.7(12.6±1.27)个月。Bold钉组肘关节评分高于微型钢板组、VAS评分低于微型钢板组、疗效优于微型钢板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Bold钉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复位满意、方法简单、创伤较小、固定牢靠,相对于微型钢板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高宇亮  王红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04-104,110
且的探讨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13例桡骨小头骨折(8例MasonⅡ、5例MasonⅢ型)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法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84.6%,且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异位骨化的病例。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 《海南医学》2011,22(3):109-111
目的评价微型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35例Mason 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掌指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随访对患者的肘、腕关节的疼痛、运动、肌力、X线表现,以及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35例患者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3分,优良率为94.3%;VAS评分平均21.7分,肘携带角均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腕关节炎。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 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得到较大的肌力恢复以及较好的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微型钢板在14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4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治疗康复。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按Broberg和Morrey肘部评分标准进行判定,优7例,良5例,中2例,且均未发现桡骨小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情况,优良率高达85.7%。结论应用微型钢板对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行内固定术,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年人贲门异物梗阻很容易在胃镜下确诊,但是对于婴儿来说胃镜使用十分有限,极易误诊.现报告1例发病为8个月的婴儿贲门异物梗阻1例.  相似文献   

12.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由于在人类基因组中分布广泛,并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高度的稳定性及分型技术简单、快速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法医学中最主要的遗传标记。miniSTR基因座分析技术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引物设计的尽可能靠近重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等十二指肠镜技术对胰胆疾病的诊治有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急性胰腺炎、胆管炎为常见并发症[1],一般表现为轻型,常为乳头水肿  相似文献   

14.
近期,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T管经剑突下戳孔引出1例。拔除T管后形成戳孔疝,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发热3 d入院。查体,体温38.5℃,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Muphy征阳性。B超及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多发结石。完善术前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用痴呆大鼠模型研究海马神经元凋亡机制及葛根素对其干预效应.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痴呆组、治疗组,用HE染色、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葛根素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 分析,研究其分子机制是否涉及凋亡基因Bax、Bcl-2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HE染色、TUNEL染色时,对照组海马凋亡神经元少见;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海马凋亡细胞率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的凋亡细胞率处于较低水平,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凋亡细胞率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与痴呆组比较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痴呆组比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与痴呆组相比大鼠海马组织Bax、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葛根素能抑制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可为葛根素治疗痴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黏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homing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ariant 6,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OPN和CD44v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OPN和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 3%、61.2%,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P<0.01).OPN和CD44v6组织分化Ⅲ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级,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OPN和CD44v6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其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OPN与CD44v6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PHC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成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凝血酶原-ECV一步法检测APT,采用化学免疫发光的方法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组内对比APT与AFP的阳性检出率,并对比2组APT检测水平.结果 肝癌组APT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内AP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P<0.01).结论 PHC患者AP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用于PHC的筛查;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检出率显著高于AFP,对于AFP浓度较低或表现为阴性的PHC患者,APT可作为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应用于PHC诊断.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例1,双胞胎之姐,社会性别女性,22岁,主因真两性畸形行一侧附件切除术后8年,要求阴道成形,于2011年12月入院.患者出生时父母即发现其外生殖器异常,12岁月经初潮,3~4d/30~50d,经量少,轻微痛经.14岁时第1次住院查体:身高150cm,双乳发育4cm×4cm.肛查:阴毛呈倒三角,阴阜下方有一长约3cm阴蒂,阴唇融合成皮肤皱褶,阴蒂下2cm处可见尿生殖窦开口,棉签向下探入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